新媒体时代下生理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2022-05-05张静雯刘俊锋
张静雯 刘俊锋
[摘 要] 生理学是一门医学基础理论学科,在高职高专医学专业课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新媒体时代的技术进步和创新使教学方式和手段不断进步,各类平台上大量的信息也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思想意识形态造成了巨大影响,以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针对学生特点,积极探索在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融入思政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其健全的人格。
[关 键 词] 新媒体时代;课程思政;实践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6-0067-03
近年来,以微博、微信、抖音短视频、各类贴吧、论坛等为代表的互联网信息新媒体已渗透到当代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不同于以往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传统传播媒介,其更具有获得途径简单、便于操作、使用广泛、信息量大、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等特点[1]。高职院校学生缺乏社会经历,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力尚不成熟,容易受到一些“非主流”价值观、人生观的影响。而作为一名医学生,未来将从事医疗相关行业,因此,培养其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人文精神刻不容缓。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要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高职院校教师应当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中,将思政育人落到实处。
生理学是高职院校医学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是我校绝大多数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其对于后续医学课程的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积极探索生理学课程思政的构建对高职院校医学生尽早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生理学有其较强的专业特性,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其中一直是生理学课程思政构建的难点。得益于新媒体的发展,除了让医学专业的学习渠道更加多元化、信息化,也为学生与教师的沟通、思想的交融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丰富的素材,从而使生理学课程思政的构建有了新的背景,也为教学的开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笔者现以我校在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实践为例,探讨在新媒体时代下,思政元素与生理学专业知识的融合与促进。
一、挖掘思政新元素,全面构建价值观
(一)结合我国生理学发展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绪论”章节中介绍生理学发展史,作为我国生理学的奠基人,林可胜于英国爱丁堡大学毕业后回国,率先在我国建立了生理学实验室,培养了大批科学人才。他不但是一位科学家,更是一位令人敬佩的爱国主义者。在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危难之际,他投身战地组织,培训医疗人员,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现如今虽处于和平年代,但随时都可能遇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线医务人员不顾个人安危,請愿逆行。以此引导学生在面对该类突发事件时,要勇于奉献、甘担重任。并以此树立人生榜样,如我们的科学家、民族英雄才是我们的偶像,才是真正该追的星。
在“血液”章节中,通过课堂上介绍和发布网络链接使学生课后拓展了解我国生理学家、现代血库创始人易见龙。易见龙在《军医署血库成立之经过》中说道:“回国后,各种难题非一朝一夕可以解决,而输血救伤之工作,又刻不容缓,故血库与当年七月二十日在昆明勉强成立。”昆明血库的创立和各界人士的踊跃献血,使在抗日战争中受伤的无数将士的生命得以挽救。以此案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通过该案例,引发学生对献血和输血的知识的兴趣,进一步了解相关知识,培养学生敬佑生命、甘于奉献的精神。
(二)结合各系统特点,利用新媒体融入思政
利用新媒体优势,通过最新热点案例,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关注,使思政内容更加生动和贴近生活,具有吸引力。
在“绪论”章节学习人体内环境和外环境的知识点时,引入日本核废水排放引发争议的例子,此举将造成人类生存的外环境被持续污染和破坏,而外环境的破坏将影响和打破人体内环境稳态,对健康造成损害,通过案例帮助学生对知识点加深理解的同时,提高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能量代谢”章节中,讲到三大营养物质对人体的重要性,结合目前情况,虽然我国粮食产量连年丰收,但全世界仍有近9.6亿人在遭受饥饿,提出对粮食安全始终要有危机意识,引导学生在课后积极将“光盘行动”付诸实践,鼓励其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传承和发扬勤俭节约的中华传统美德。
在“内分泌系统”章节中,介绍糖皮质激素是把“双刃剑”。以糖皮质激素在实际治疗中的应用为例,在2003年抗击“非典”中,糖皮质激素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在之前,部分非典型性肺炎的康复者中出现了股骨头坏死、深部真菌感染等后遗症。我国医务工作者通过总结经验和教训,谨慎使用激素治疗,极大地降低了其后遗症的发生率。以此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医学是在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中前行的。医学生要敢于探索创新,不忘初心,牢记医者使命。
在“血液循环”章节中,在心脏泵的推动下,血液按照一定的顺序在循环系统内流动,为各组织器官提供氧气和物质。以2021年5月9日在北京开往汉口的列车上一名乘客心搏骤停为例,当时车上一名医生第一时间进行了心肺复苏,列车工作人员和其他乘客一起参与接力抢救40分钟,为生命赢得时间。以此弘扬见义勇为的精神,唤起同为医务工作者的学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各类热点新闻容易引发共鸣和讨论,因此,为更好地利用新媒体这一特点,教师在日常工作中需持续关注各类新闻热点,提高发现书本内容与思政育人的结合点的敏锐度,从各类事件中,寻找思政融入点,让课程思政做到与时俱进。
(三)走进实训课堂,培养人文关怀意识
高职高专医学类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医药卫生类人才为目标,学生毕业后以服务基层卫生机构为主,在实训课堂上不但要使其掌握相关实践技能,还应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在A、B、O血型鉴定的实训课上,在使用采血针取末梢血这一环节,结合相关理论知识,让学生亲身体会采血针“快进快出”能减少疼痛感,加深对患者人文关怀意识的培养。在动脉血压测量和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查的课堂上,强调在检查前后帮助被检查者整理好衣物,使用听诊器前将听诊器的体件捂热,可减轻患者的不适感,通过反复学习和练习,将人文关怀融入基本操作中。
在机能学实验的教学中,根据学生学情和课程要求,遵循“3R”原则,即减少(Reduction)、替代(Replace-ment)、优化(Refinement)进行课程设计。在课前要求学生结合实训手册,通过登录虚拟仿真实验平台预习具体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通过熟悉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减少和避免不必要的动物损伤和死亡所导致的实验动物量增加。部分动物实验采用虚拟仿真实验操作来替代,学生可在手机或电脑上完成虚拟实验操作,在巩固知识的同时,也能减少实验动物的使用,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的意识。此外,还可通过各种媒介,如微信公众号、校园广播、实验室的宣传栏来宣传动物福利知识,普及动物伦理学相关内容[3]。通过以上方式,将人文关怀意识融入动物实验中。这一过程不仅能够使学生树立尊重生命、平等意识,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的人文情感,而且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爱心与同情心[4]。
(四)融会贯通,树立整体观念
课本将知识按照细胞、器官、系统来划分章节,构成人体的各个细胞、组织、器官、系统都有其特定的活动规律,但是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有机配合、协调一致共同为人体作为一个整体来适应环境的过程做出贡献[5]。细胞是人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通过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等方式维持稳态以实现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各个系统不是独立存在的,“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小小的伤口可能造成严重的败血症,导致心、肺、脑等多脏器功能衰竭。因此,树立整体观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则显得尤为重要。在学习过程中,熟知每一部分内容之后,更重要的是要将其融会贯通,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这些细胞、系统就如同我们每一个个体、机构、部门,都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如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个体之间、各个机构、部门之间协调合作,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共同推动社会进步。
(五)课中案例讨论,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
紧跟时事热点,通过典型案例,引发学生换位思考及讨论,将自身代入案例中,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作为未来医务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下为课堂讨论实例:场景一:肿瘤晚期病人,临终前要求撤去输液、呼吸机等生命支持,作为医生该如何去做,以此展开讨论。场景二:在新媒体时代下,医患矛盾更容易被暴露出来,面对各类伤医事件,网络评论针锋相对,以此引出开放式讨论,引发学生对伤医事件和网友们评论的看法。在不同案例中,安排学生分组,将自身代入案例中,分别从医生角度和患者角度进行思考,养成从多角度分析和看待问题的习惯,同时帮助学生树立作为医务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课后实践,培养服务社会意识
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学情特点,根据观察发现,本校学生对实践动手环节以及与将来岗位对接的内容有较浓厚的兴趣,因此,可充分利用课后实践环节进行思政教育。
在完成“血液循环”章节的理论课和实训课学习后,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心血管理论知识和测血压的技能,随后的周末即组织学生参加周边社区的科普宣传活动,帮助居民测量血压,制作健康宣传册,提高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在暑假期间,教师作为指导老师,组织学生参加学校“三下乡”活动,进行义诊和医学知识的科普,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帮助学生进一步树立社会责任感和作为医务工作者的职业使命感。
通过课上学习心脏泵血和心脏电生理的内容,引出心跳骤停相关知识,结合网络上最新的医学院校实习生放假期间路上对心跳骤停者进行心肺复苏成功挽救生命的实例,在弘扬见义勇为精神的同时,引发学生对学习心肺复苏的兴趣,以此为契机,培训学生心肺复苏和电除颤的相关技能。例如,今年我校联合省红十字会为学生参与红十字会的急救员考试提供培训和学习,在课余时间,教师到学校红十字学堂指导学生,让救死扶伤这一使命具备更扎实的功底,最终将理论付诸实践,将思政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教师自我提升,坚持立德树人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的名言。教师以身为范,在每一堂课前进行充分准备,认真备课,准备给学生一杯水的同时,自身已经有一缸水的储备。掌握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对待学术认真严谨,当站在讲台上给学生授课时,就是给学生一个很好的示范,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亦是课程思政的一部分。
通过参加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与设计以及集体备课等方式,不断挖掘每一章节中的思政元素,共同探讨课程育人方向。生理学教研室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师德师风讲座学习,强调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轮流选派教师参加各项课程思政教学培训交流会,例如,2021年5月在厦门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布局、设计与实施高级培训班,2021年在贵阳举办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创新高级研修班,以及生理教研室全体教师参与了9月的全国职业院校医药卫生专业大类的课程思政集体备课会。通过学习与交流,拓宽思政育人的思路,同时借鉴其他院校的优秀案例,不断提升自身教书育人的能力。
四、结合信息化手段,评估思政育人效果
在课堂教学前后,采用学习通平台的问卷进行调查,并进行对比。例如,在“血液”章节讲到捐献骨髓,选其中两个班级在课前就填写问卷,发现99名学生中仅有18人表示愿意捐献骨髓,占比18%,而另外两个班则在课后填写问卷,结果是96名学生中有69人表示愿意捐献骨髓,占比达到71%,可说明在培养学生奉献精神上有较明显的效果。在讲到血液循环章节,介绍心肺复苏挽救生命的例子时,鼓励学生学习心肺复苏、电除颤等,通过问卷显示有98%的学生有意愿参加红十字会的急救员课程学习,掌握急救知识。
五、结语
理论知识传授和思政教育缺一不可,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渗透。我校的校训是“业精德诚”,不但要求学生在专业课上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还要注重其品德的培养。课程思政是一个应当长期贯彻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还需不断探索专业理论课与思政元素的切入点和融合点,在知识点中渗透思政元素,并做到贯穿教学全过程,使思政育人真正做到润物无声。
参考文献:
[1]王溢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6(2):85-88.
[2]習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
[3]高晴,戚晓红,袁艺标.医学实验教学中动物伦理观教育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0(20):13-14.
[4]谈永萍,彭容丰.动物实验中的人文关怀[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20):273-274.
[5]马晓健.生理学(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2.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