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和港股市场遍地“黄金”
2022-05-05陈希琳
陈希琳
林采宜
“稳增长”政策空间相对充足,从中长期将为股市提供支撑。那么,从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来看,有哪些行业值得关注?《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专访了中国首席经济学论坛研究院副院长、著名经济学家林采宜。在她看来,目前香港恒生指数和上证综合指数的估值分别处于全球最低、次低的状态,对于偏好稳健和现金流的投资者而言,可谓遍地“黄金”。
记者:年初以来,市场各板块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调整,资本市场“稳”的力度空前,在您看来,下一步稳市场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林采宜:资本市场的股价走势和投资者的心理预期密切相关,稳市场首先得稳预期。
长期而言,应该从政策措施入手,给上市公司未来的业务发展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比如市场开放和税收减免,这是给企业和行业强身健体扶阳气的慢药、补药。就市场开放而言,鼓励境外券商跨境展业,给海外投资者参与中国市场创造更加便捷的渠道,参照沪港通、深港通的模式,让全球市场更多的投资资金可以进入中国资本市场。就税收减免而言,进一步降低增值税和营业税,免税范围不仅仅限于小微企业,应该通过税费减免鼓励大企业、上市公司做强,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整个社会的全要素生产力。
从短期来看,降低印花税、降低公募基金的管理费,从整体上降低投资者的交易成本,这是激活市场活力的急药。
慢药有序出台,急药立竿见影,这是稳市场的重点。而短期的市场预期内受疫情传播和防控政策的影响,外受地缘政治冲突等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何通过货币政策、税收政策和财政政策对冲地缘政治和疫情蔓延的影响,是短期的难点。
记者:港交所预计,到2030年,中国资本市场规模将升至逾100万亿美元。这会对亚洲以及全球市场带来什么样的发展机遇?
林采宜:最近5年,随着新兴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其资本市场的规模(包括上市企业家数、市值、交易量)也相应快速增长。目前沪深股市加上香港交易所的市值规模已经接近80万亿美元,考虑到沪深交易所年均20%以上的规模增长速度,2030年市值超过100万亿美元的可能性很大。市场规模意味着流动性,也意味着对全球投资者的吸引力。纽约交易所和纳斯达克之所以能吸引全球的企业尤其是大企业前往上市,吸引全球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参与投资,跟其市场规模及流动性密不可分。
中国资本市场规模的增长,加上交易规则和监管规则与国际接轨,意味着将来有更多的大企业、优质企业选择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上市,同时有更多的海外投机机构参与中国资本市场的交易,外资比重进一步上升,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对于全球市场而言,中国资本市场的崛起,意味着金融市场格局的进一步多元化,亚洲金融地位的崛起以及美、欧金融市场地位的相对式微。
记者:从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来看,2022年有哪些行业值得关注?
林采宜:从政策导向来看,引领制造业升级的科技产业、改善人类生存质量的生物医药以及拉动投资并提升社会宏观、微观管理效率的新基建产业(数字基础设施)都是未来几年高成长行业。除此以外,消费是中国经济未来几年最核心的增长动力,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是各项经济政策调整的重心之一。
从市场需求来看,国内居民的消费趋势是不确定环境下选择投资标的的重要参照。消费品尤其是生活必需品因为需求弹性小,受宏观周期和经济景气度影响较小,在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都是资本市场投资的防御性品种。例如食品、家电、各种生活必需品和社会服务行业。
此外,随着居民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消费结构也在相应改变。就成长性而言,居民消费结构调整的方向是成长性较好的行业。目前,我国高端消费群体呈现年轻化趋势,健康消费和颜值消费是热门风口。其中旅游、医美和护肤(化妆)品是最大的亮点,其次是健身房消费。此外,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单身家庭的增加(中国目前有9200万单身家庭),宠物经济也是快速增长的产业。
记者:近日,中办、国办发文:严格执行强制退市制度,从重查处欺诈发行、内幕交易等重大违法案件。在您看来,这对市场有何利好?
林采宜:保护投资者权益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制度前提。融资者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金融市场的常态。因此,让上市企业信息透明化是保障投资者权益的基本措施。股票市场的投资者,本质上都是上市公司的股东,要保障股东尤其是小股东对企业经营管理的知情权,除了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还需要对虚假信息误导市场的行为予以足够严厉的处罚。由于欺诈发行的收益巨大,如果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处罚力度不够,造假的成本很容易远远小于收益,成本收益不对称是A股市场虚假信息泛滥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大欺诈发行的惩处对于保护投资者利益、改善资本市场的诚信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内幕交易,它一方面为操纵市场价格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破坏资本市场交易的公平性,从严查处内幕交易对于防范资本市场的股价操纵、维护市场交易的公平性具有积极意义。
就退市制度而言,吐故纳新是资本市场的自我净化、自我发展的内在生机。全世界最有生机的股票市场——美国的纳斯达克平均每年退市率为8%,全球最大的股票市场——纽约交易所每年退市率6%,作为全球第三大股票市场,中国A股市场的退市率不到1%,大量资不抵债、巨额亏损的企业被作为“壳资源”炒作,导致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功能异化。在这种情形下,强化退市制度对于抑制垃圾股的投机性炒作、引导资金流向优质上市公司、提高资本市场的投资价值,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记者:金融市场双向开放提速背景下,国内亟需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航母级券商”。在您看来,我们离“航母级券商”还有多远?该如何打造“航母级券商”?
林采宜:“航母级券商”是在资本市场的交易实践中自然形成的,造就它的不仅仅是股东的巨额资本,更重要的是资本市场的业务环境,国际影响力的“航母级券商”只可能形成于一个国际化的资本市场,这里的“国际化”包括游戏规则与国际接轨、参与竞争的券商以及发行上市的企业来自于全球,没有来自全球的客户基础和国际一流的竞争对手,形成不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航母级券商”。
所以,要打造“航母级券商”,首先要开放国内金融市场,不仅要进一步引进海外投资者,同时还要引进海外融资者,给海外券商参与中国资本市场提供更大的业务空间。其次,建立和国际接轨的市场监管制度和游戏规则,制度环境的国际化是吸引海外券商和融资者、投资者参与的基本前提。第三,在上述条件下,培育国内券商的人才队伍,提升其专业水平和同业竞争力。
总而言之,国际化的市场环境才能成就国际化的券商,“航母”不是100个小舢板的捆绑集合,而是专业能力的升级换代,首先要在市场环境中培育国际化的基因,而后才有可能出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航母”。
记者:目前情形下,怎么看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机会?
林采宜:总体而言,目前的资本市場被低估的股票很多,尤其是那些商业模式成熟、现金流稳定的行业,例如银行和保险、券商等非银金融机构,消费品龙头企业等。目前香港恒生指数和上证综合指数的估值分别处于全球最低和次低的状态,对于偏好稳健和现金流的投资者而言,可谓遍地“黄金”。
同样,从人口数量和收入水平来看,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温饱之外,所有新兴的消费品和消费模式都存在巨大的市场潜力,从消费升级的眼光看,懒人经济、颜值经济和宠物经济以及环保、健身等大健康产业存在非常大的成长空间。
任何新的产品和服务模式很多情况下都来自于科技创新。因此,生物医药、新材料、信息技术等科技类企业也是资本市场的“黑马”,未来5年平均投资收益率最高的也将是这一类资产。
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刊所载信息或所表述意见仅为观点交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