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引领,铸魂育人
2022-05-05覃小红黄碧莹伍帅
覃小红 黄碧莹 伍帅
[摘 要] 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下,从一则案例出发,分析问题并进行总结,结合学生特点,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搭建“大思政”格局,落实党建工作队伍、专任教师、辅导员“三协同”,进一步实行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双融合”,实施大学党史文化精品化、素质大讲堂系列化、党员实践活动品牌化、主题党史教育课程化、环境营造育人化,实现“五化并举”多维度育人,促进学生党员高质量发展,达到铸魂育人的效果。
[关 键 词] 思想引领;党性修养;党史育人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6-0025-03
截至2021年6月5日,全国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党员人数达4951.3万名,占党员总人数的52%,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已经成为党员发展的主力军,而高校作为大学生入党的主阵地,是基层党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做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增强党建意识,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员意识,加强党员思想教育,磨炼党性修养,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这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现今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中会遇到各种问题,所以如何做好基层党建工作变得十分重要,本案从工作实际出发,以学生党员失联为案例,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进行分析。
一、案例概況
学生W,2018级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学生,该生交入党申请书以来,在大一、大二期间表现积极主动,均能按时参加党课学习,党课考试成绩优异,积极参加党组织活动,并表现良好,在2020年7月发展为预备党员。
该生在2020年12月进入毕业实习期。期间该生出现不参加党组织教育,不主动汇报思想动态,不按时上交党员材料,甚至是一度失联的情况,经过多次与该生及其辅导员、家长沟通,该生仍然表现出思想松懈、纪律散漫问题,学生支部决定于2021年7月延长其预备考察期半年。
二、案例分析
通过调查了解,出现以上情况的原因主要有:
(一)主观因素
1.从学生性格特点分析
该生性格开朗、健谈,大一、大二时表现十分积极,独立性强。但是做事要强,行为激进,不计后果。该生渴望成功,想做出一番事业得到他人的认可及欣赏,但面对挫折心理承受力不强,容易出现逃避放弃心理。
2.从学生党性修养分析
该生外出实习工作后,工作上遇到挫折,在学校的荣誉感及自信心受到打击,也让他逐渐失去继续入党的信心,出现了入党迷茫、纪律性松懈的情况。入党动机不明确,思想出现动摇,让他产生了拒绝参加党组织教育,不完成党员任务的心理。
(二)家庭因素
该生原生家庭为中国农村传统家庭,男强女弱,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缺乏有效平等的沟通,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家庭角色中,父亲相对比较强势,教育过程中缺乏沟通,以金钱观作为评价标准,母亲对孩子关爱有加,但思想传统,对学生的教育干预较少。家庭的影响也让该生形成了错误的价值观和不良的思想观念。
三、解决方案
发现问题后,及时迅速作出应对。具体应对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以知之解之为原则,第一时间了解情况
在无法联系该生后,支部向辅导员及家长了解相关情况,迅速做出相对回应。
1.辅导员层面
从辅导员提供的信息中了解到,大三开学后,该学生瞒着家长将学费用于创业,开设网店,但由于经营不善,赔掉了家里提供的原本用于学费的费用。由于该生未告知家长实情,开网店也未跟家里商量,在得知辅导员将欠费情况告知家长后,十分不满,对辅导员产生敌意,与辅导员的关系陷入僵局,拒绝与辅导员进行沟通。
2.家长层面
从家长了解到,家长对孩子的行为一无所知,当从辅导员那里了解到情况时,家长表现出无法接受,并对学生进行责骂,导致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不愿意跟家里沟通,此后也断了与家里的联系,不再接听家长的电话,不回家长信息。
(二)寻找后援,依靠组织力量,以教育为主导,引导为主线
支部迅速形成了支部老师—辅导员—企业—家长的工作小组,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思想引导和帮扶。首先,从企业及同学入手联系学生,告知党员脱离组织活动的严重性。其次,通过党员谈心谈话,使学生意识到自己作为党员,纪律性存在问题。同时,也希望家长多了解孩子的想法,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预防学生产生偏激的想法和行为。
(三)做到学生毕业,组织不毕业
2020年6月底学生正式毕业离校,但延长考察期过程中的工作仍然要进行,因为这件事情对学生的影响巨大,支部不定期主动了解学生的情况,让学生知晓目前自己身后还有组织在关心,有问题依旧可以继续找组织帮忙,做到学生毕业,教育帮助不毕业。
四、经验与启示
学生党员在入党过程中,容易出现入党动机不纯、入党信念不坚定的情况,高校学生党支部在党员发展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和深度不够,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脱节,无法相结合、相融通,出现较大的断层,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比较单一,如果仅仅依靠党建工作者、专任教师或者辅导员单方力量是无法让学生党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得到高质量发展的。
(一)通过党史育人、红色思政,搭建“大思政”格局,落实党建工作队伍、专任教师、辅导员“三协同”,形成同向同行协同效应,达到最优化
好的教育就要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抓教师队伍建设是抓育人工作的“牛鼻子”。坚持党的思想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融合,必须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教师队伍:由党建工作队伍、专任教师、辅导员各类教师资源组成的育人共同体,促进党建工作队伍、辅导员及专业课教师三者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提升,着力实现各类教师职能互补、优势叠加,达到1+1+1>3的效果。
坚持党史育人、红色思政还需进一步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把党组织的思想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加强教师党支部、学生党支部的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党支部组织、教育、管理党员和引导师生的主体作用。整合育人队伍形成党建工作队伍、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同向同行协同效应,实现育人合力“三协同”。
(二)加强党组织建设,实施“五化并举”的育人融合,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依托学校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打造融通育人新模式,实施大学党史文化精品化、素质大讲堂系列化、党员实践活动品牌化、主题党史教育课程化、环境营造育人化,实现“五化并举”育人融合,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生活化、具体化、日常化、形象化和可操作化。
1.大学党史文化精品化
大学党史文化对于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形成以及行为习惯养成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导引作用,要充分发挥校园党史文化的育人功能,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教育,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校园党史文化环境,营造学党史、知党情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学校匠心书院文化传播功能,提升党员学生学习党史文化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党员的党史文化底蕴。
2.素质大讲堂系列化
素质大讲堂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和重要形式,主要以党的知识教育、人文素养熏陶、科学素养和职业素养培养为主。以学生学程为时间维度,按照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精心策划素质大讲堂内容,将育人理念及时灌输给学生。
3.党员实践活动品牌化
利用学科专业优势,从专业实践、志愿服务等领域拓展党员社会实践活动阵地,打造大学生党员实践活动品牌。通过实践活动,使参与其中的学生进一步掌握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使学生党员在参与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深刻体会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内涵,专业技术可以成为党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也会鼓励党员不断强化自身能力,树立为国建设的工匠精神。
4.主题党史教育课程化
将主题班会课程化与党史教育相结合,形成红色主题教育课程化,开展红色电影、红歌、红色故事、老红军讲故事座谈、红色征文演讲等红色党史主题班会活动,把以前碎片化、随意化的资源规范化、系统化,实现党课资源化、共享化目标,通过主题班会系统地、有计划地将大学生党员在党员发展过程中的问题逐一进行解决,让学生在党员的每个发展阶段都能得到规范的党课教育,规范党员行为,遵守党员考核,从根本上将党员思想教育融入学生生涯的全过程。
5.环境营造育人化
抓环境营造,更深入地将党建和党史教育特色元素的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把生硬的墙壁变成师生接受文化熏陶的“露天课堂”、传播文明的重要阵地,突显立德树人环境的重要性。让红色文化元素上墙“说话”,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教育方针、中国红色革命历史、工匠精神等具有大学文化和职业教育特色教育意义的物质载体,从而增强校园文化底蕴,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目的。
(三)健全对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实行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双融合”,实行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双融合”
加强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把专业课和思政课在源头上统一起来,在实施中衔接起来,从而产生叠加效果,消除断层,实现育人“共振共舞”,提升“立德树人”实效性
1.强化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把思政课上出学术味
全面推进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将专业中最新的研究成果进行转化,并作为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推动思政课走进学科前沿。同时要注重思政课的顶层设计,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思政课的参与率。利用思政课网络课程平台,通过并围绕在线开放课程继续深化三化、三贴近、四结合、四统一、二突出、一渗透、一融合教学模式改革。具体内容包括:三化,即专题化改造、哲学化融合、通俗化教学;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四结合,即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程教育相结合;四统一,即思想政治、道德修养的知识、能力、情感、行为四个方面的统一;二突出,即突出职业道德训练、突出企业文化教育;一渗透,即渗透职业核心能力教育;一融合,即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传统教育方式有机融合起来。
2.实施课程思政改革,把专业课上出思政味
要做到专业课上出思政味,首先要树立教育理念,要将思政教育不断地扩展渗透到学科专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不断挖掘专业课程的育人价值,真正做到“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同时要突出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及导向,制定并完善专业课程育人方面的教学目标,并进行规范化和有对应的評价标准,建立编制课程教学指南,努力彰显专业课程的育人价值。如在学生的专业课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职业素养等融入教学中,系统设计德育递进教学路径,增强和发挥专业课在价值引领方面的功能,在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专业课程育人、育德功能的教育理念,牢牢把握专业成才与全人教育的共通点,并固化于人才培养方案中,形成“各门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的工作格局,真正做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
从整体来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思想建设为引领,紧紧围绕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党史育人、红色思政的方式,结合学生特点,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搭建“大思政”格局,落实党建工作队伍、专任教师、辅导员“三协同”,进一步实行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双融合”,实施大学党史文化精品化、素质大讲堂系列化、党员实践活动品牌化、主题党史教育课程化、环境营造育人化,实现“五化并举”多维度育人,促进学生党员高质量地发展,达到铸魂育人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德强,姜珍珍.新时代高校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研究[J].上海党史与党建,2020(4):58-61.
[2]彭贤则,刘婷,夏懿.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的价值及路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 (12):90-93.
[3]贾博,张宏,周围.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的创新性探究[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17(4):104-106.
[4]杨梓.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20.
[5]李烨.新时期大学生党员教育研究[D].晋中:山西农业大学,2014.
[6]刘云.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7]罗钦艳.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的价值与实践路径研究[J].文化产业,2021(6):72-73.
[8]卫晓溪.革命文化资源融入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教育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4):98-99.
[9]赵若宇.陕西红色文化视角下大学生党员教育路径研究[D].西安:西安工业大学,2018.
[10]凌杰.打好党员教育“组合拳”持续提升党员教育质量[N].学习时报,2021-01-08.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