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粿
2022-05-05毛芦芦
小时候,在所有的节日里,我最喜欢过清明节,因为我喜欢做清明粿。
做粿之前,要跟奶奶一起去剪青蓬。这种学名叫青艾的植物,爱长在清清的小溪边、窄窄的田埂上、深深的山垅里。跟着奶奶去采青蓬,就是一次最好的春游。奶奶提着大竹篮,我提着草纸包篮。我的篮子很小,因为是专为春节里去亲戚家拜年装“草纸包”用的。那时候啊,买糕点,外面都用粗粗的草纸包着,拜年时,一个篮子往往只装两斤糕点,也就是两个草纸包,所以那篮子小小的,很精致。篮筐上,还有篾编的花卉、飞鸟图案呢!
我和草纸包篮上的鸟儿一样,追着叮咚的山泉,逐着软软的春风,在田野里飞呀飞,寻觅着那一棵棵嫩嫩的青蓬。
“嫲,这里有一蓬,快剪!” “嫲,那里也有一蓬,快剪!”“嫲,还有那里……”
五十多岁的奶奶,被我这七八岁的小家伙驱策得东跑西颠,却是异常地快乐,一边跑,一边笑着嚷:“还是你这小囡妹眼睛尖!”
奶奶带着我,我给奶奶做着“青蓬探子”,我们在山野里越走越远,一棵一棵地剪着柔软、鲜嫩的青蓬草,双手被染得喷香,整个人也被染得喷香。
除了青蓬,另一种草我们看见了也绝不会放过,那就是鼠曲草,我们乡亲叫它“七壳”。青蓬的枝叶是散开的,如小手的手指,而七壳只有几片青白色的小叶片,即使在最强烈的阳光下,也像蒙了一层白霜。这七壳,也可以做清明粿。反正,青蓬、七壳总是采得越多越好哦!
等我的草纸包篮装满了,等奶奶的大竹篮也装满了,“青”也就采够了。
接下去,奶奶就要开始浸米了。糯米和杂交水稻米按“三七冲”的比例在水里浸上两三天,就可以去磨粿浆了。
跟着大人去磨浆,这也是我超爱干的一件事。
伸直了手臂,拿着木勺子,往磨孔里添米添水,很快乐。
努力踮着小脚,与大人抢着“叽咕叽咕”地推石磨,更快乐。
“叽咕喇,嘛咕喇,磨豆腐,请侬客。侬客没莅(来),妹妹吃碗先;侬客莅了,把妹妹适适(扔扔)屋背顶……”这是我们村每个小朋友都会唱的《磨豆腐》儿歌。每当与爷爷奶奶或爸爸抢着磨米浆时,我便会這么唱:“叽咕喇,嘛咕喇,磨米浆,做青粿。青粿没做好,妹妹口水流流先;青粿做好了,妹妹肚子撑得像尖坞山顶……”
尖坞山,是我们村最高的一座山,瞧,我就想着清明粿能把我的肚子撑成最高的山峰那么尖呢!
等米浆拎回家,做清明粿的工作就真正开始了。
爷爷在灶下烧火,不断往灶肚里塞进一块块松枝、橘棍。这两种柴,烧起来都有一种特别的清香。清香弥漫间,柴火就哔、啵、嘣、吧、喇喇地唱起歌来。旺旺的火苗,将爷爷光光的脑门映得红红的,亮亮的,瞧着,多像一块美味的红烧肉啊!
妈妈在灶上蒸粿头。妈妈平时是个急性子,走路像在跑,嚯嚯带风;洗衣像比赛,棒槌声捶得比谁都响。可是,每逢她上灶蒸粿头,就摇身变成了最娴静的淑女。每次当我拿着红糖碗,猴急猴急想去掀蒸笼盖拿粿头蘸糖吃时,妈妈都会笑着冲我摆摆手,温柔地说:“耐心等一下,粿头可不能蒸夹生了!”
啊呀,好不容易等粿头蒸熟了,我那老虎追在身后还要回头看看雌雄的慢性子爸爸,却急急忙忙把煮熟捣烂的青蓬、七壳呼啦一下子全倒进了白粿头,使劲地揉捏起来,粿头冒着蒸汽,烫得他唏哈唏哈直吸气,却依然不肯歇半下,说:“不赶紧揉,等下青蓬就揉不透啦!”
爸爸动作那么快,害我只抢到了半个橘子那么大的一点粿头,蘸上糖,还要给妹妹分一半,一点也没吃过瘾噢!
“没吃过瘾更好嘛,不然等下吃清明粿,你就没有肚子吃了!”爸爸笑着安慰我。这时呀,白白的粿头已经被他揉得一片青翠了。青得发光,翠得闪亮。哦,有点像奶奶珍藏着的一个翡翠挂坠。可是,爸爸手下的这团翡翠,可大得像座小山哦!
瞧,我们家多富有!
粿头揉好,奶奶准备的馅料也端上了大砧板,有小葱、青椒拌的肉酱馅,有竹笋、腌菜、豆腐干和肉丁一起炒的菜馅,还有红豆、芝麻和白糖一起熬的豆沙馅。
馅料端上来后,我们一家子马上就围着大砧板团团坐定了,开始包清明粿。先包肉酱馅的圆粿子,包好了,还得放在雕花的粿印里按一按,压一压,给清明粿印上漂亮的花纹,这叫印版粿。再包菜馅的扁粿子,肚子里塞满了菜,那弯弯的扁粿子像半个月亮,可它们的名字,却叫头梳粿,奶奶说它们像梳子。最后包甜馅的豆沙粿,这样的粿,做得要少些,在我们家,具体做成了什么形状,全看每个包粿人的喜好。比如我和妈妈总是把它们做成一个个简单朴素的小圆包,奶奶和爷爷则爱把它们做成一个个印版粿,而爸爸总爱将它们做成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小植物。
奇怪的是,在我们家里,手最巧的不是妈妈、奶奶,也不是我和妹妹,当然更不是襁褓中的弟弟啦,而是爸爸。爸爸一年到头基本上是不下厨房的,唯独会在做清明粿时大显身手。
他会用青青的面团做小鸡、小鸭、小燕子等小生灵,惟妙惟肖;他还会用青青的面团做小花、小草、柳树、枣树等植物,巧夺天工。
每次,看着爸爸用粗糙的手指创造出来的那个小小的“大自然”,看见小鸟停在柳树上伸颈欲鸣的样子,看见小鸡在小木屋门前张扬着翅膀好像要去觅食的样子,我都非常感动。
青青的清明粿,其实代表着一个大而和谐的世界啊——一家人要相亲相爱,过节过日子才有意思;同样,人类与人类之间,人类与万物之间,也要相敬相恤,才能永葆天地间的秀色……
青青的清明粿,就这样,成了我小时候的最爱!而长大了,它们是每个清明节我挥之不去的最难忘的美好回忆!
作者简介
毛芦芦(本名毛芳美),研究馆员,中国作协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创委会副主任,浙江省青少年作家协会副会长,衢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迄今已出版85部图书,曾获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周庄杯”全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奖、两次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等。作品入选中国“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中国文艺原创精品出版工程和浙江省文化精品扶持工程等,有作品被翻译成英文、土耳其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