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四问该不该”把好预算关让人民美好生活更有保障
2022-05-05薛睿杰
薛睿杰
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情况、政府性基金收支情况、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情况、社保基金收支情况……五十多个财政收支情况报表、两千六百多个收支项目、两万余个数据指标、一尺厚的文件材料,这是每年北京市人代会批准预算报告时,代表要审阅的文件体量,加上一些材料“事”和“钱”关系表述不够清晰,曾让一些非财经领域代表“看不懂、读不完”,感叹“借我一双慧眼”。
为了推动政府编制好预算报告,解决好每项民生工作“事该怎么干、钱该怎么花”的问题,发挥好政府、市场、社会作用,安排好项目轻重缓急次序,本届市人大常委会提出预算审查“四问该不该”指南,并逐步发展成为工作理念、经验做法、报告体例和工作机制。
在“钱该不该花、该不该政府花、该不该花这么多、该不该当下花”的审视下,一笔笔民生该花的钱补足到位,一项项重复支出的钱统筹管理,一件件不该政府花钱的事重新论证,一批批民生急需的事向前推进,一个个民生保障细化标准形成,预算编制更加科学,“事”和“钱”的关系更加清晰,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更可度量、更有预期。
一问“钱该不该花”:推动民生该花的钱补足到位
“钱该不该花”既是市人大及其常委会预算监督关注的问题,也是审议相关议题时研究的问题。市人大及其常委会2021年组织12539人次市人大代表参加调研座谈和议题审议活动,带着“四问该不该”提出意见建议,推动政府梳理“该干的事”“该花的钱”,让群众“七有”“五性”需求得到更好保障。
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钱舍得花。“一人失能,全家受累。”长期护理问题是全市约四十万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痛点,是群众普遍关注的“急难愁盼”问题。本届市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议案督办、审议报告、专题调研等方式,推动市区政府整合财政拨款、非财政拨款、部门存量资金等各类资金资源,不遗余力啃下这块“硬骨头”。2021年初在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批准通过的预算报告,要求按照每人每月200元至600元标准,为全市14万重度失能老年人发放护理补贴6亿元。
而在11月召开的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上,结合专题询问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情况,推动政府对标对表国家有关构建“以居家长期护理为基础、社区长期护理为依托、机构长期护理为支撑的养老护理体系”的目标,梳理“该干的事”“该花的钱”,以实现城乡居民应保尽保、积极发展家庭护理型养老床位为重点,推进各项优质服务资源向老年人的身边、家边和周边聚集,把该花的钱补足到位。参加专题询问的施颖秀代表说:“为了老年人幸福生活,政府舍得花钱。比如,代表指出安宁疗护院数量不足,政府答复每区将至少新建一个安宁院。”
稳定群众幸福生活预期的钱舍得花。2018年至2020年,本市每年投入36亿元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增23万个学位。不少代表担心相关投入“告一段落”,剩余10%适龄儿童不能就近入园问题被耽搁。2020年,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审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情况报告,指出“入园难”仍然存在、财政补贴不能覆盖办园成本、公办民办园教师待遇差别大等问题,推动政府在2021年投入37亿元,继续增学位、提质量。而在2021年初审2022年预算报告时,相关安排提升至46.4亿元,为家长和幼儿园吃下“定心丸”。
安丽娟、张晓艳代表多年来为推动解决“天价园”读不起、“平价园”入园难问题奔走呼吁,参加了相关报告审议工作,见证全市幼儿园收费基本降到每生每月750元左右。在2021年底参加预算初审工作时,给教育部门提出的问题是:“以发展优质均衡学前教育为核心,怎样构建符合需要的支出标准?”教育部门给出让她们满意的细化标准:市级财政提供1000元/月生均定额补助、5元/天·平方米租金补助、10000元/生一次性扩学位补助等。“在明年市人代会上,将重点关注新政策,推动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有更加稳定预期”。
效果不好要重估、不该花的要压减。近年来,本市在全国率先开展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绩效节支261.4亿元,压减一般性支出159亿元,三公经费减少39.8%。连续四年参加预算初审的刘峰代表说,这些成绩有代表监督推动的贡献。“比如,2020年代表们带着‘钱该不该花的理念,围绕‘十四五规划编制开展了公共财政发展专题调研。”代表们提出的“改变课题按科室固定分配、按照需要申请、压缩经费用于民生”等建议得到采纳,当年压缩市级党政机关课题经费1.5亿元。
连续十四年参加预算初审工作的卫爱民代表深有感触地说,“四问该不该”就像一双“慧眼”,不仅让代表增加了思考的维度,而且让各领域代表都能发声、发出有分量的声音,将监督工作切实变成增进民生福祉过程。
为推动政府编制好预算报告,2021年10月至12月,在预算初审工作基础上,还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市人大专门委员会审查对口部门预算活动。通过这个“季审”,压缩不必要花的钱近3亿元。市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发现,某单位数字证书更新费用今年执行率为66.67%,执行效果不好,在没有分析原因的情况下,明年预算安排却增加10%。市人大民宗侨外委也发现个别项目绩效指标设置不合理、预算编制硬约束要求不到位等问题。根据人大反馈意见,相关单位按照“零基预算”和“改变不合理固化投入”要求,对项目预算进行了重新评估和调减。
二问“该不该政府花”:坚持财政支出公共性、公平性、公益性
预算监督工作,监督的是“钱”,推动的是“事”,理顺的是政府、市场、社会关系。市人大代表带着“四问该不该”参加立法监督调研,推动政府解决好各方角色“错位”问题,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和社会作用,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
坚持财政支出公共性,避免滥用“政策倾斜”。一些支出本应由市场主体承担,却以“政策倾斜”为由转嫁给政府,这是预算监督中屡审屡有的问题。杜海霞代表在2021年10月参加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立法调研时,发现有的部门直接出资帮助市场主体开展戏剧演出、文化宣传、表演活动,造成对其他市场主体的不平等待遇。在“季審”时,她把相关事例作为典型,建议政府进一步划清政府和市场边界,营造公平有序市场环境和营商环境。“市场的事情交由市场主体,政府要做好市场秩序的监管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坚持财政支出公平性,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一些工作由于缺乏市区统筹、部门统筹,形成同等情况不同政策的现象。刘颖代表在2021年5月至7月医院安全管理秩序管理规定执法检查中,发现同样是安装安检门,市属医院购进成本得到市里补贴,区属医院有的得到所在区补贴,但是有的医院自己承担,建议统一补贴标准。郑红强代表在检查中建议政府出台统一支出政策,推动医院社工制度在全市各类各级医院普及。“医院社工帮助患者解决对症挂号、报销手续方面难题,起到很好作用,建议政府研究推动相关工作发展。”
坚持财政支出公益性,提供更多公益服务。公益服务在满足群众“七有”“五性”需求方面有独特优势。在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和物业管理执法检查中,陈芳代表发现解决社区“飞线充电”正反两方面经验。“同样是财政资金建设新能源车充电桩,有的社区作为商品出租给居民个人,其他居民不能使用,造成‘充电难。有的社区公益服务项目面向全体居民,得到群众普遍接受。”根据代表反馈的情况,市里出台政策明确小区等公共场所只能安装公益性充电桩,解决过去个人“抢装”充电桩问题。
市人大预算工委主任刘星表示,“四问该不该”既是工作理念、指南、做法、经验,也是市人大财经委、预算工委预算监督报告的视角和切入点。2021年“季审”活动中,市人大财经委按照“四问该不该”+“问题清单”体例形成初审报告,反馈给政府研究办理,进一步理顺预算报告中“事”和“钱”的关系,切实增强正式提交大会审查的预算报告的可读性和可审性。
市委人大工作会议对本市人大预算监督“四问该不该”理念和实践创新给予明确肯定。刘星说,在市委领导下,市人大常委会将审议通过关于加强市级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进一步健全“年审+季审”为主要形式、“四问该不该”为切入点的预算审查监督工作机制。
三问“该不该花这么多”:推动重复支出的钱统筹管理
重复支出也是屡审屡有问题,2021年“季审”就发现不少部门存在信息化项目重复建设问题。市人大财经委建议财政部门建章立制,从源头减少重复投入。推动各部门在编制预算报告时,加强项目前后、部门内部、部门之间、市区之间“事”和“钱”的统筹。
加强项目前后财政支出统筹。在2020年开展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落实情况的监督调研中,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发现,一些幼儿园新建教学楼存在重复投入和资金浪费的问题。住建部门按照基本使用标准装修教学楼,但是一些幼儿园接收项目后会按照新标准重新装修。原来的装修没有任何利用就被铲除,造成了较大浪费。市人大教科文卫委提出这个问题,并持续关注后续整改情况。一年来,政府加大项目前后装修工作统筹管理,避免了重复装修问题,有效节约了国家资源。
加强部门内部财政支出统筹。市人大农村委发现,一个部门内部围绕“乡村振兴科技”重复设立17个项目,围绕“创新团队建设工作”重复设立11个项目,建议统筹解决“小”“散”问题。市人大城建环保委也发现,有的部门申报信息化项目多达20余项,申报宣传项目10余个,档案整理分散在各业务处室,仅申报档案整理项目将近10个,建议做好“事”和“钱”的统筹管理。
加强部门之间财政支出统筹。市人大财经委发现,围绕“人工智能”一个非关键技术,五个科研单位相同路径重复研究,建议加大整合统筹力度。市人大农村委也发现,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政策统筹力度不够,重复投入与投入不足问题并存,建议市区强化政策集成和资金协同,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
建立健全项目支出监督机制。具体项目支出监督机制不健全也是屡审屡有问题。某单位一次原本只需要解决马赛克松动问题的“外墙装修”,由于增加保暖项目,装修费用一下增加到499万元。为此,市人大财经委建议政府“以案为鉴”,完善点面结合的支出监督机制,将“大账”和“细账”全面纳入监管体系。
为了让代表有更充分时间审查账本,“算清大账、算精细账”,本届市人大及其常委会除了建立“季审”制度,还建立季度经济形势分析制度、市区人大预算联网监督系统、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辅助审查机制,为代表“看懂、看清”账本提供“放大镜”。
四问“该不该当下花”:推动民生急需的事向前推进
从围绕市委“战疫”部署制定实施“强化公共卫生法治地方立法修法计划”,到落实国家“三孩”政策修订计划生育条例,地方立法推动“当下该办的事”“当下该花的钱”的落实。市人大代表带着“四问该不该”指南,积极推动地方立法与法规实施,保障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落实。
推动全市中心任务的落实。冬奥筹办,国之大事。代表带着“四问该不该”指南积极调研相关工作,发现公共场所外语标识更新是“当下该花的钱”,加强“窗口部门”外语服务是“当下该办的事”,提出相关法规案,推动出台全国首个国际交往语言环境建设地方立法,塑造开放包容和热情好客城市印象,为冬奥盛会营造了良好的城市环境。生态涵养区是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最大亮点。代表在相关法规执法检查中发现多元化生态补偿是“当下该办的事”,推动政府在2022年市级政策性转移支付资金中增加份额。
推动法规各项规定的落实。2021年开展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执法检查,紧扣法规有关疫情防控“四方责任”展开,五千多名市、区人大代表参加。針对织密基层公共卫生网底这个“当下该办的事”,推动“一刻钟公共卫生服务圈”以及基层应急能力建设。根据本市2021年新修订计划生育条例关于“本市对提供普惠托育服务的机构给予补助”“生育夫妻享受规定的奖励与社会保障等待遇”等规定,推动政府完善相关补贴标准和发放方式,保障了“三孩”政策落实。
推动“接诉即办”诉求的落实。12345热线充分记录群众反映的“当下该办的事”。在专题询问“以迎冬奥为契机推进群众体育健身活动情况”时,把一万余群众集中反映的“增加公共健身场所、加强科学健身指导、建立健身设施维护机制、保障儿童老人健身安全”等作为重点,推动政府解答和解决好相关问题。在专题询问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进展时,推动政府把两万余名群众的关切作为重点,加快建设人人享有、公平可及的长期护理服务体系。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伟在2021年12月2日召开的市人大财经委扩大会议上,对“季审”活动成效和“四问该不该”指南作用给予肯定,提出要深化人大预算审查监督重点拓展改革,聚焦“四问该不该”,以“年审+季审”为抓手,用好预算联网监督平台,创新方式方法,提高预算审查监督的质量和效益,督促和支持政府制定好政策,编制好、执行好预算,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得到有效贯彻落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作者单位: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