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断与防治
2022-05-05黄俊陈文华
黄俊 陈文华
摘要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接触性肠道传染病,具有发病突然、传染性高、死亡率高等特点,严重威胁着猪的生命健康,高致病率和致死率经常给生猪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就该疾病的发病特点、诊断依据、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为养殖人员尽早正确的对该疾病做出诊断并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提供了理论参考,以期减少该疾病对生猪养殖业造成的影响,降低养殖户的经济损失。
关键词 猪流行性腹泻;病因;诊断;防治措施
猪流行性腹泻是一种只发病于猪的一种病毒性急性肠道传染病,其症状与传染性胃肠炎很相似,表现为腹泻、呕吐、食欲减退 等。该病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该病毒存在于消化道,随粪便排出后,污染环境、饲料、饮水、交通工具及用具等,其主要传染源 为病猪。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猪,架子猪或肥育猪的发病率很 高,年龄越小,症状越重,死亡率越高,尤以哺乳仔猪受害最为严重,死亡率高达 90%~100%。对生猪养殖场及养殖户影响巨大,因 此必须对该疾病予以重视。
1 猪流行性腹泻的发病机理及传染途径
1.1 病原学
猪流行腹泻病毒(PEDV),属于尼多病毒目冠状病毒科冠状病 毒属的单股正链 RNA 病毒,只感染猪。该病毒粒子为圆形,直径约 有 95~190nm,外有囊膜,囊膜表面附有 12~24nm 的球状纤突, 对外界抵御能力较弱,经消毒药物消毒后便会失去感染能力,对乙 醚、氯仿敏感。但该病毒对温度和酸碱性的适应范围较大,在 4~50℃的温度下或者 pH4~9 的范围内均可稳定存在。
1.2 发病机理
当流行性腹泻病毒通过猪的消化道和呼吸道系统到达小肠和 结肠的上皮细胞时,开始进行自我复制,导致肠道黏膜细胞被大量 破坏,消化酶的分泌则会受到影响,使乳糖等无法被水解利用。此 外,病毒导致猪的肠道绒毛萎缩变短,进而影响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肠道内的营养物质不能及时吸收,水分长时间滞留,会出现 渗透性的腹泻,最终导致患猪脱水死亡。
1.3 流行特点
该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季节变化以及饲养管理不到位时,导致生猪免疫力低下而患病,故在寒冷的冬季、秋冬及冬春交替季节变化的时候,发病几率较大。该病所有日龄的猪都有可能感 染,其中仔猪的发病率最高,可达 100%,通常初生仔猪的小肠绒毛 上皮需要 5~7d 才会更新,但刚出生的仔猪通常持续腹泻 3~4d就会发生脱水死亡。随着日龄的增加,患有该病的仔猪仍有复发的可能。该病从发生至转归需要 3~4 周左右,甚至会持续更长的时 间。
1.4 传播途径
该病的传染源是病猪,主要传播途径是消化道。病毒经粪便排 出,污染猪舍和饲养器具、饮水等,传播速度较快,如果猪群中有病 猪出现,30d 左右就能感染整个猪群,呈地方性流行。不同感染途 径的病猪潜伏期不同,自然感染的病猪潜伏期较长,经粪口感染的 潜伏期较短。各年龄段的猪潜伏期也不同,初生仔猪仅为 24~ 36h,育成猪和育肥猪的潜伏期达 1~3d[1]。
2 猪流行性腹泻的临床症状及诊断
2.1 临床症状
猪流行性腹泻急性感染的临床表现与传染性胃肠炎形似,表现为呕吐、频繁水样腹泻,迅速脱水,体重减轻,体温正常或稍高,精神沉郁及厌食,粪便多为黄色或灰黄色的,有恶臭气味。生长阶 段及年龄不同,症状的程度也会不同,多表现为年龄越低,症状越 严重。仔猪多在感染后发生腹泻,腹泻 2~5d 内有 50%的死亡率。 日龄较大的仔猪、育肥猪等大多发生腹泻、呕吐及厌食,3~7d 症状会逐渐消失。哺乳母猪表现为呕吐腹泻,泌乳量减少甚至停止, 但很少死亡,多在 1 周左右可康复。
2.2 诊断
1)临床诊断。临床诊断主要结合病猪的症状进行初步诊断,该病 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被毛粗糙杂乱,该病和传染性胃砀炎的症状相 似,都表现为腹泻、呕吐,迅速脱水等症状,只是致死率和传播速度没 有传染性胃肠炎那么高,因而还需结合后续的诊断才能确诊。
2)病理诊断。病猪尸体脱水明显,病变部位主要集中在胃肠道,肠道内充满凝乳块,症状严重的肠道内充满了白色或者黄色的 液体,肠壁变薄,缺乏弹性,肠系膜充血,可见肠腔有严重的膨胀, 并伴有淋巴结水肿。肠道的病理切片检查会发现,肠绒毛损伤萎缩 并变短。
3)实验室诊断。实验室诊断是检测病猪的血液、组织或排泄物 中是否存在流行性腹泻病毒,通常使用荧光定理 PCR(聚合酶链式 反应)的方法[2],这种方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是一种常用的检测手段。此外,ELISA 检测也是常用的诊断技术之一,可以检测血清中的抗原和抗体,具有简便、灵敏的特点,现在已经成为现场检测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
3 猪流行性腹泻的防护措施及治疗方法
3.1 防护措施
1)加强防护措施。在该病高发的时期,加强猪场的管理,严禁外来车辆、外来人员进入猪场。并加强猪场的消毒工作,在猪舍周围撒上生石灰,及时清理猪舍粪便,并对粪便进行消毒后再排放, 避免猪场废污的排放对其他养殖场的不利影响。养殖场中严防猫、 犬等进入,做好野生动物、鼠、鸟的防拦措施,避免其携带病菌导致感染。一旦发现场内出现患猪,应迅速隔离封锁,对猪舍及周围环 境进行彻底消毒,对于病死仔猪应进行深埋等无害化处理,防止疫 病在场内大规模暴发,此外还应注意怀孕母猪和哺乳母猪的有效 隔离。尽量保持自繁自养,若需购入生猪则应做好引进措施,禁止 从疫区购买,购入后应隔离饲养 45d,经检查无传染性疾病携带健 康者才可进行混饲。
2)减少应激、加强保温。初生仔猪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非常弱, 容易受到外部应激的刺激发生疾病,在饲养过程中应注意温度、断 奶、分群以及免疫等产生的应激。仔猪在受到冷刺激后自身免疫力会降低,容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因而在冬春季节注意猪舍的 保温工作可一定程度减少该疾病的发生。该病毒多发于寒冷的冬 春季节,在气温较高的环境下活性下降,通过合理控制猪舍内的 温、湿度可以降低环境中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繁殖速度。饲舍溫度 应维持在 26℃以上、湿度保持在 60%以下,保温箱的温度则可以 控制在 32~34℃,同时注意夜晚及时关窗,防止夜晚温度骤降。 3)加强生产管理。母猪生产时,一定要保证初生仔猪及时吃到 初乳,刚出生的仔猪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没有抵抗外界病原侵 袭的能力,初乳是仔猪获得被动免疫的主要来源。初乳最好应在仔 猪出生后 6h 内摄入,对于同一窝中的弱仔可以人工辅助固定乳 头,摄入足量的初乳是保证仔猪后续健康生长的关键。对于断奶仔 猪应注意合理饲喂,科学选择日粮,防止饲养不当导致免疫力低 下,而容易感染疾病。
3.2 治疗方法
1)疫苗接种。当猪场或者当地有该疾病发生时,应及时接种该疾病疫苗、干扰素等,有效阻止该疾病的蔓延。目前我国使用较多的猪流行性腹泻疫苗有传统苗和基因工程两种疫苗,传统疫苗包 括弱毒苗和灭活苗。利用病毒野毒株制成的弱毒苗,免疫性能较 好,但应注意野毒株毒力返强的问题,灭活苗则需要多次免疫后才 能产生稳定持久的免疫效果。基因工程苗主要有核酸疫苗、重组载 体疫苗以及亚单位疫苗等,免疫期限长,保护效果好。在实际养殖中多采用猪流行性腹泻 + 猪传染性胃肠炎二联灭活苗接种,对于生产前 10d 左右的怀孕母猪,可以选用猪流行性腹泻 + 轮状病毒 + 猪传染性胃肠炎三联弱毒苗接种。
2)药物治疗。目前该疾病没有根治的药物,但一些药物治疗能 缓解症状,减少死亡率。首先,要缓解因腹泻及呕吐引起的脱水症 状,可在水中加入口服补盐液,对于脱水严重的病猪可采用静脉滴 注生理盐水。场内发生大群病猪时可以将浓度为 5%葡萄糖溶液、 盐以及多维电解质混入饮水中,同时饲喂猪群容易消化和吸收的 食物,以帮助患猪维持体内生理环境的稳定。首先,可使用一些抗 病毒、止泻的药物,如鱼腥草抗病毒、木炭止泻,可以根据实际需要 选择质检合格的干扰素进行注射。也可以使用一些抗生素药物,减 轻该病毒对猪只肠道的感染,如在饮水中添加适量的氟苯尼考、卡 那霉素、安普霉素等抗生素[3]。
4 结语
猪流行性腹泻的发生往往给养殖户及养殖场带来十分惨痛的 损失,其传播速度之快、病症与传染性胃肠炎的相似性,增加了猪场实际生产中防控的难度。经过诊断确诊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补救,可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降低养殖场户的经济损失。从源头 上避免该疾病的发生最为关键,猪场应在日常生产中注意饲养管 理、做好猪场的消毒工作,做到废污及时清理消毒。
参考文献:
[1] 倪艳秀,林继煌,何孔旺,等.猪流行性腹泻研究概况[J].畜牧与兽医,2001(1):40-42.
[2] 杜娟.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断及防治[J].中国猪业,2007(10):37-38.
[3] 王靓靓,李训良,李鹏冲,等.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断与预防[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3(1):3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