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代晚期的鸮形器及鸮形纹饰

2022-05-04王林

大众考古 2022年12期
关键词:圆脸殷墟心形

文 图/王林

商代晚期的“鸮”

妇好鸮尊

1976 年,殷墟妇好墓发掘出土了1928 件(套)文物,其中青铜器共有468件。这些青铜器以精湛的工艺、精美的纹饰和独特的文化价值成为三代青铜器中的精品。妇好鸮尊共出土两件(一对),体形大小、纹饰造型基本一致,口下内壁均有铭文“妇好”二字,因其外形似鸮,故定名为“妇好鸮尊”,现分别馆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河南博物院。

妇好鸮尊整体造型呈站立鸮状,身姿挺拔。两耳作兽状高竖外卷,圆眼前视,宽喙向下内卷,耳后有一半圆形器盖,盖上饰一只尖喙高冠站立状小鸟,鸟后饰一龙形小兽。颈部内收,两侧各饰一身两头的夔龙纹,颈后有一兽头状鋬。腹部外鼓,中部饰扉棱和蝉纹,通身饰云雷地纹,两侧翅膀前端作盘蛇状,蛇身饰菱形纹。尾巴下立,与两足呈三角支撑状以稳定器身,尾巴上部还装饰有一鸮形纹饰,无角,鸮面呈心形,圆眼尖喙,两翅作飞翔状。两足微张,粗壮有力。

其实,妇好鸮尊中藏有两只“鸮”,一只是器物整体,另外一只是尾部纹饰上的心形脸无耳状的鸮。鸮尊顶部的站立状小鸟因造型特征不明显,无法分辨其是否也为“鸮”。

其他鸮形器和鸮形纹饰

商人似乎格外钟爱“鸮”这一鸟类,以“鸮”为原型的器物在商代特别是商代晚期并不罕见,较典型的鸮形器包括鸮尊、鸮卣、鸮形装饰器三大类。此外,鸮形纹饰作为装饰纹样出现在晚商的一些青铜器上。

妇好鸮尊及线图(《中国青铜器全集》 )

典型的鸮形器及鸮形纹饰

除妇好鸮尊外,目前所见绝大多数鸮尊已流散海外。陈梦家先生《美帝国主义劫掠的我国殷周青铜器集录》中共收录包括亚兽鸮尊在内的商代晚期鸮尊6 件。鸮卣造型相似,多为2 只相背站立的鸮,目前考古发现以河南地区出土较多,另外《中国青铜器全集》中收录国内馆藏商代晚期鸮卣5 件,《美帝国主义劫掠的我国殷周青铜器集录》中收录流散海外商代晚期鸮卣8 件。鸮形装饰器是以鸮为原型的装饰用品,包括石雕构件、装饰品等。殷墟西北冈王陵大墓出土了许多动物石雕,仅1001号大墓就出土石鸮形立雕6 个。妇好墓中也出土了大量以鸮为原型的玉石材质装饰品。

鸮形纹饰以平面图案为主,除美国旧金山博物馆藏鸮纹觯外,妇好偶方彝、妇好圈足觥上均有心形脸的鸮形纹饰。还有些青铜器上装饰有鸮形立体图案,如日本根津美术馆藏晚商右方盉的鋬为站立鸮状。

“鸮形”分类

商代鸮形器和鸮形纹饰虽然都是以“鸮”为原型,但其造型、纹饰等特征并不完全一样,因为鸮形目本就种类较多、形态各异。以妇好鸮尊为参照标准,根据面部特征可以分为两类。

图①《美帝国主义劫掠的我国殷周青铜器集录》中收录的鸮尊,此外日本泉屋博古馆也藏有一件,与此相似

图② 妇好圈足觥尾部鸮形纹饰

第一类是以妇好鸮尊器物整体为代表的鸮,即面部没有明显心形特征的鸮(为便于区分统称为“圆脸鸮”),又根据是否有立耳分为:

圆脸立耳鸮,如《美帝国主义劫掠的我国殷周青铜器集录》收录的6 件鸮尊中,有4 件均为立耳鸮。

圆脸无立耳鸮,大部分鸮卣都属于圆脸无立耳鸮,但是在器盖眼睛的上方均有似耳的纹饰,很有可能是商人在青铜器铸造中专门设计的纹饰,这种带似耳纹饰的鸮暂归入“无耳”类。

第二类是妇好鸮尊尾部作为局部纹饰的鸮,即面部明显呈心形的鸮,根据是否有立耳分为:

心形脸立耳鸮,如旧金山博物馆藏鸮纹觯、妇好偶方彝、妇好圈足觥上均为心形脸立耳鸮。

心形脸无立耳鸮,如妇好鸮尊尾部鸮形图案。

根据2021 年最新修订的《国家重点野生动物保护名录》,我国现有的2 科12 属32 种鸮均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其中草鸮科包括仓鸮、草鸮和栗鸮3 种,其余29 种均为鸱鸮科。

动物学视角下的“鸮”

鸮形目

大多数人对鸮并不陌生,民间通常称其为“猫头鹰”。从动物分类学角度,我们所说的“鸮”是“鸮形目”的统称。鸮形目共分为草鸮科(Tytonidae)和鸱鸮科(Strigidae)两种。两种鸮科外形特征明显不同,草鸮科最主要的特征是有一个心形的面盘,因看上去酷似猴面也被称为“猴面鹰”。草鸮科中我国目前常见的仓鸮、草鸮均无耳簇羽,栗鸮则有似“耳朵”的短羽。鸱鸮科多数种类具有近圆形的面盘,部分种属如雕鸮属、耳鸮属、角鸮属均有耳羽,鸺鹠属、鬼鸮属等则无耳羽。根据上述特征,可将我国现有的鸮形目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草鸮科(心形面盘),又可分为有耳羽和无耳羽。

妇好鸮尊与鸱鸮科雕鸮对比(雕鸮图片由曹文政摄)

妇好鸮尊尾部鸮形纹饰与草鸮科仓鸮对比(仓鸮图片来自《博物》2020 年第11 期)

第二类鸱鸮科(近圆形面盘),亦可分为有耳羽和无耳羽。

鸮形目与鸮形器及鸮形纹饰的对比

通过妇好鸮尊中的2 只“鸮”与自然界的鸮形目对比可知,妇好鸮尊器物整体的“鸮”应为有耳羽的鸱鸮科,妇好鸮尊尾部鸮形纹饰为无耳羽的草鸮。在一件青铜器上同时出现现代科学分类方法中鸮形目的2 个科属,说明商人对鸮这种鸟类十分熟悉。

鸮卣与小鸮属纵纹腹小鸮对比

鸮纹觯与草鸮科栗鸮对比

无耳羽的鸱鸮科可对应鸮形器和鸮形纹饰中的“圆脸无立耳鸮”,以鸮卣为例,大部分的鸮卣体态浑圆,腹部外鼓,足较短矮粗壮,与鸱鸮科中体形浑圆较小的鸺鹠属、小鸮属极为相似。通过对比,鸮卣圆眼上似“耳”的纹饰极可能是鸺鹠属或小鸮属眼睛上方眉纹的变形,并非“立耳”,这也是上文将鸮卣纳入“圆脸无立耳鸮”的主要原因。有耳羽的草鸮科则对应鸮形纹饰中的“心形脸有立耳鸮”。

不仅商代鸮形器、鸮形纹饰能从鸮形目鸟类中找到原型,鸮形器中的其他纹饰和造型也能从自然界中找到原型。例如,妇好鸮尊的翅膀作盘蛇状并饰菱格纹,应该是商人参照了缅甸蟒、网纹蟒等蛇类的形态和纹饰。妇好鸮尊器盖上的小立鸟和后面的小兽则是参照了猫科动物捕鸟的动作。这些都是商人根据自然界中所见动物外形特征或行为进行的艺术再加工。如果说甲骨文是商人留给后人最重要的“文字书籍”,那么包括妇好鸮尊在内各类器物中的造型和纹饰就是“图片画册”。商人通过这些器物告诉后人他们当时的所见、所感,这些器物最直观地再现了当时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

妇好鸮尊盘蛇菱格纹与网纹蟒蛇类对比(网纹蟒图片来自《DK 博物大百科》)

鸮艺术形象产生的原因

表层原因:精神崇拜和喜爱

以妇好鸮尊为代表的各类鸮形器、鸮形纹饰的出现,究其原因,应该是商人对鸮这种鸟类有某种特殊的情感寄托。谢伟峰先生在《殷周传统与鸱鸮之吉凶二意—从海昏侯“大刘记”印鸮纽说起》中认为鸱鸮是以商民族为代表的东方民族的战争保护神,可以起到辟兵和克敌制胜的作用,对于殷人来讲就是一种吉祥之鸟。刘敦愿、叶舒宪等先生通过考古、文献等材料研究证明,商人崇拜的“玄鸟”为鸮,反驳了传统观念上的“玄鸟燕子说”。现有的出土文物已证明商代特别是晚商时期鸮形目鸟类深受商人尤其是统治阶级的喜爱,以至于在日常生活、生产中将其铸造成各类生活用器、装饰品、祭祀礼器等。

根本原因:鸮的现实存在和作用

商代晚期中原地区整体气候温暖湿润,类似于今长江流域一带,自然环境适合鸮形目的栖息生存。竺可桢先生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中,通过对殷墟出土的野生动植物遗存和甲骨文中求雨的刻辞研究,认为商代晚期是中国的温和气候时代,且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高于现在2℃左右。但也有学者如王树芝等在《殷商时期高分辨率的生态环境重建》中认为商代晚期气候是有波动的,既有干旱期,也有湿润时期。但无论商代晚期环境如何变化,中原地区整体气温条件和生态环境较今天更好,殷墟紧邻洹河水源充沛,草木葱茏,适于各类野生动物栖息繁衍。

殷墟博物苑内现常见的长耳鸮(侯晓梦摄)

刘澈等学者在《中国鸟类物种丰富度的地理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中归纳说鸮形目在我国物种丰富度随纬度增加而减少,也就是说,南方鸮形目种属分布较之北方更丰富。结合商代晚期中原自然环境和今天长江流域相似,可以推测当时殷墟一带鸮形目种属分布较之今天丰富,不同种属的鸮形目在当时十分常见。

此外,根据甲骨文记载,“五谷”—粟、黍、稻、麦、菽(豆)商代都已齐备。镬、耒、刀、镰等农业用具的大量出土和大量青铜酒器的出土也证明了商代农业的繁荣。农业繁荣意味着粮食丰收,粮食丰收的同时也带来一个难题—鼠患。老鼠不仅对粮食作物有很强的破坏性,且极易传播鼠疫等疾病。“猫头鹰是老鼠的天敌”是民间常识。在鸮形目中除了渔鸮等少数鸮类以鱼类为食外,大部分鸮形目的主要捕食对象都是鼠类,因此,鸮形目对抑制鼠患极其重要。商人喜爱或崇拜鸮的原因不仅仅因为猛禽象征骁勇善战,也有部分原因是鸮形目强大的捕鼠能力,它能为商代农业繁荣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猜你喜欢

圆脸殷墟心形
向日葵
向日葵
Heart心形浪漫
心形贺卡
殷墟随葬乐器补议
遥望殷墟——音乐考古与商代史
制作心形贺卡
殷墟
方脸姐姐和圆脸妹妹
记忆殷墟妇好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