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熏蒸联合耳穴压豆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与腰椎功能的影响及护理分析
2022-05-03王奕娜卢晓波巫添丽
王奕娜,卢晓波,巫添丽
(揭阳市中医院康复科,广东 揭阳 52200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脊柱疾病,是由于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再加上外力因素作用,导致髓核组织突出,压迫毗邻神经根所致,临床表现为腰背疼痛、肢体麻木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采取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虽能解除神经压迫,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具有一定创伤性,预后较差,有复发的风险[1]。中医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痹症”“腰痛”等范畴,以筋急拘挛、抽掣疼痛、肌肤麻木不仁为主要临床表现,应以复正气、祛瘀血、通经脉、除外邪为主要治疗原则[2]。耳穴压豆是采用药籽或菜籽等物品贴压,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通经活络、调节气血的一种治疗方法,但贴压耳穴不宜过多,时间不宜过长,以防胶布潮湿引发皮肤过敏或感染[3]。中药熏蒸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利用药物煎煮后所产生的蒸汽对疼痛处进行熏蒸,以达到减轻疼痛,解除肌肉痉挛的作用[4]。腰椎间盘突出症病情恢复较慢,容易造成患者焦虑、失眠、烦燥不安,保守治疗周期性长,患者容易产生抱怨心理,而实施有效的护理,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能够让患者了解该病发生的普遍性与目前治疗的有效性,消除患者的顾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5]。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药熏蒸联合耳穴压豆并结合有效的护理措施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疼痛、腰椎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5月至2021年8月于揭阳市中医院进行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例)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进行前瞻性研究。对照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27、23例;年龄31~67岁,平均(39.45±4.62)岁;病程4个月 ~ 6年,平均(1.63±0.37)年;病变部位:L3‐L414 例,L4‐L520 例,L5‐S116例。观察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28、22例;年龄30~65岁,平均(40.31±4.06)岁;病程2个月 ~ 5年,平均(1.55±0.28)年;病变部位:L3‐L412 例,L4‐L519 例,L5‐S11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可进行比较。纳入标准:所选患者均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6]《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治疗》[7]中的相关诊断标准;经腰椎X线检查确诊者;腰骶神经根分布区域疼痛者;腰椎侧凸,腰部活动受限且以前屈受限最明显者等。排除标准:有严重肝、肾疾病者;存在腰椎滑脱、结核或脊柱隐裂者;严重骨质疏松、腰背畸形者;患病部位皮肤有破损或有其他皮肤病者。所有患者或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本研究。
1.2 研究方法
1.2.1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采取常规保守治疗,包括服用镇痛消炎药物、推拿、牵引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取耳穴贴压:指导患者取舒适体位,用75%酒精由内向外、由上到下对耳廓消毒,采用探针在患者一侧耳廓的腰骶椎、交感、神门、肝、肾、皮下质等穴位处点揉,探查穴位敏感点,并做好标记。将王不留行籽放在0.5 cm×0.5 cm大小的医用胶布中间,用镊子夹取胶布贴于耳穴标记部位,每穴按压1~2 min,使患者产生热、麻、酸、胀感,嘱患者每天自行按压3~5次。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药熏蒸,药方:川芎、黄芪、鸡血藤、姜黄、炮姜、白芷、羌活、红花各15 g,艾叶、醋香附各30 g。将药方煎制成药液,倒入熏蒸机内,设置熏蒸机温度50~60 ℃,患者平躺,暴露腰背部,对腰背部进行熏蒸,熏蒸过程随时观察患者病情与局部皮肤情况。熏蒸完毕,观察并清洁患者皮肤,做好保暖措施,避免着凉,20~30 min/次,1次/d。两组患者均以1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
1.2.2 护理干预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进行护理干预:①生理与心理康复护理干预。指导患者日常生活中保持正确睡姿,上下床过程中以双手支撑床,健肢前脚掌保持蹬地,通过三点用力法翻滚上床。另外病痛折磨、治疗周期长、精神负担重等均会增加患者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关心与同情,强化心理支持,对患者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提出的问题要及时的解答,使患者树立治愈疾病的信心。②耳穴压豆护理干预。护理人员首先要给患者讲解耳穴压豆的原理、操作过程及治疗过程中患者的主观感受,以及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不适反应,消除患者紧张的心理,避免在患者空腹与疲劳状态下治疗。护理人员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出汗等情况。③中药熏蒸护理干预。在为患者实施熏蒸之前要求患者先进行俯卧位姿势的锻炼,对于腹型肥胖的患者要引起重视,在患者的肩肘胸腹部要用宽松的棉垫衬托起来,避免患者出现胸闷、气喘等症状,刚开始熏蒸的时间不要太长,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适当地延长俯卧的时间,有助于熏洗的顺利实施,达到较好的效果。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治疗后参考《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疗及康复指导》[8]进行临床疗效的评估,显效:腰腿疼痛症状完全消失,腰部活动自如,日常生活可自理;有效:腰腿疼痛症状改善,日常生活可自理;无效:腰腿疼痛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腰部活动与日常生活能力受限。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评估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主症为腰痛,按严重程度记0~6分;次症包括腰膝酸软、肢体麻木、肢体沉重,按严重程度计0~4分,得分越低表示症状越轻[9]。③ IL‐1β、MMP‐3、TNF‐α 水平。治疗前后分别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2 mL,于离心装置中进行离心处理,离心时间:10 min,转速:3 000 r/min,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检测血清 IL‐1β、MMP‐3、TNF‐α 水平。④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分。治疗前后采用VAS[10]评估两组患者腰部疼痛情况,分值范围为0~10分,分值越低提示腰椎疼痛程度越低;采用JOA[11]评估两组患者日常活动受限、临床体征、临床症状、膀胱功能4个方面,分值范围为0~29分,分值越低提示腰椎功能恢复越好;采用GQOLI‐74[12]评估两组患者心理、躯体、社会功能及生活4个维度,每项分值范围为0~100分,取最终4项评分总和的平均值为最后得分,分值越高提示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临床疗效)、计量资料(中医证候积分、血清IL‐1β、MMP‐3、TNF‐α 水平及 VAS、JOA、GQOLI‐74 评分)分别以 [例 (%)]、(±s)表示,组间分别行χ2、t检验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经治疗4个疗程后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中医证候积分 治疗后两组患者腰痛、腰膝酸软、肢体麻木、肢体沉重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 分)
表2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 分)
注:与治疗前比,*P<0.05。
组别 例数 腰痛 腰膝酸软 肢体麻木 肢体沉重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50 4.65±0.48 1.53±0.61* 3.20±0.24 1.43±0.39* 2.98±0.42 1.67±0.33* 2.75±0.52 1.56±0.35*观察组 50 4.71±0.61 0.88±0.32* 3.17±0.26 0.96±0.19* 3.02±0.28 1.14±0.30* 2.86±0.45 0.94±0.22*t值 5.547 6.672 0.600 7.661 0.560 8.403 1.131 10.605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IL-1β、MMP-3、TNF-α 水平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IL‐1β、MMP‐3、TNF‐α 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血清IL-1β、MMP-3、TNF-α水平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血清IL-1β、MMP-3、TNF-α水平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P<0.05。IL‐1β:白细胞介素‐1β;MMP‐3:基质金属蛋白酶‐3;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
?
2.4 VAS、JOA、GQOLI-74评分 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JOA、GQOLI‐74评分均高于治疗前,而观察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对照组,JOA、GQOLI‐74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表 4 两组患者 VAS、JOA、GQOLI-74 评分比较 (±s, 分 )
表 4 两组患者 VAS、JOA、GQOLI-74 评分比较 (±s, 分 )
注:与治疗前比,*P<0.05。VAS:视觉模拟疼痛量表;JOA: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GQOLI‐74: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
?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相邻椎神经根受到压迫,引起神经根充血水肿、炎性反应及代谢障碍,目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较多,如康复理疗、药物口服、神经阻滞疗法、手术治疗、微创治疗、推拿按摩、针灸等。由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椎间盘退变性疾病,临床多以保守治疗为主,耳穴疗法治疗选取肝、肾耳穴可补肝养肾,肝在体合筋,肾在体合骨,补肝肾则强筋壮骨;选取交感、神门、皮下质耳穴为止痛要穴,可调节人体植物神经,达到消炎、镇痛等作用,诸穴相互配合,重复间断刺激,可将信号传至相应脏腑及病灶,但单独使用所需周期较长,短期效果并不明显[13]。
中医认为“痹症”的内因为肝肾亏虚,外因为风寒湿热、闪挫劳损,内外同时作用而致使腰部经脉气血阻滞不通,气血郁积,故出现腰痛,故对于该病症,可用调和营卫之法[14]。中药熏蒸技术是借助热力及药理作用,熏蒸患处,使药物透过皮肤局部吸收直达病灶,达到疏通腠理、祛风除湿、温经通络、活血化瘀的一种操作方法。本研究中所用的熏蒸药方中川芎归肝、胆、心包经,辛温香燥,既能行散,又入血分,具有扶风止痛、活血化瘀、行气开郁之效;黄芪归肺、脾经,可补益气血,善补肌表及全身之气;鸡血藤活血补血、通络止痛,对筋骨疼痛不舒、手足麻木等有较好的缓解作用;姜黄辛散温通,入血能活血行瘀,入气能行气散瘀,具有活血行气、痛经止痛功效;炮姜温经止血,温中止痛,可去除体内的冷邪,改善患者肢体发凉的症状;白芷散风除湿、通窍止痛,可通过解表方式祛除风寒之邪;羌活辛温解表,为祛风胜湿常用之品,可有效缓解风湿痹痛、肩背骨节酸痛症状;红花可通利血脉、消肿止痛;艾叶散寒止痛、祛湿止痒;醋香附为血中之气药,具有行气解郁、解痉止痛的作用,诸药合用,共奏发散风寒、祛风除湿、消肿散瘀、解痉止痛之效[15]。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通过用药建议、生理与心理康复护理干预,帮助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各项治疗[16]。由以上数据与结果显示,经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腰痛、腰膝酸软、肢体麻木、肢体沉重积分均低于对照组,表明中药熏蒸联合耳穴压豆,并结合有效的护理措施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疗效显著。
血清IL‐1β是重要的炎性递质之一,可增强机体对疼痛的敏感性;MMP‐3水平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发展具有密切关系,主要参与组织形态损伤修复、炎症反应等一系列生理、病理过程;TNF‐α作为炎性细胞因子,可促进多种炎性因子的产生,激发机体炎性反应[17]。耳连接经脉,与脏腑相通,耳穴压豆法是利用人体耳廓结构与神经分布与脏腑经络的关系,采用王不留行籽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沿着耳穴十二经络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气血,可达到祛病保健之效,选取耳部腰骶椎穴按压,能够疏通腰部经络,缓解腰骶痛、腰腿痛,有效消除病症[18]。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川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促进血液循环、活血化瘀、促进机体新陈代谢的作用;黄芪中的黄芪黄酮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促进炎性因子的吸收与排泄的作用,进而加速局部致痛物质消失,减轻患者疼痛感受[19]。此外,对患者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及时为患者解惑,更好地指导患者进行治疗,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从而有效降低患者体内的炎性因子水平,促进病情恢复[20]。由以上数据与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 IL‐1β、MMP‐3、TNF‐α 水平及 VA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而JOA、GQOLI‐74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表明中药熏蒸联合耳穴压豆,并结合有效的护理措施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减少炎性因子的分泌,缓解腰部疼痛,恢复腰椎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中药熏蒸联合耳穴压豆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并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炎性因子的水平,缓解腰部疼痛,恢复腰椎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且疗效显著,建议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