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冠病毒的防控了解中国近代瘟疫史
2022-05-03杨丽媛
文/杨丽媛
2019年底,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暴发,武汉市发现首例新冠肺炎患者,很快,疫情蔓延至全国。2020年1月23日武汉采取封城举措,且成为这次新冠疫情的抗疫主战场。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部署下,全国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阻击战,举国上下、各行各业,14亿人民动员起来,全力以赴投入这场战“疫”。76天过去后,4月8日武汉解“封”。这标志着新冠病毒疫情在我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在此,借由这次疫情我们走进中国近代疫情防控的历史,看看中国近代传染病、瘟疫的流行情况和当时的政府和人民是如何控制疫情的。
一、中国近代瘟疫流行的情况
纵观中国“二十五史”及各地地方志等史籍所记载的传染病疫情记录,总体趋势是年代越往后,被记载的疫情就越多。这并不能说明疫情的频率在中国历史上呈现越来越高的趋势,而更可能是因为越往后的年代,史料记载就越详细,疫情被遗漏的几率就越小。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发生的瘟疫很多,大大小小的瘟疫出现了上百次。这个时期的主要流行病种比较明确,是鼠疫和天花这两种古代最可怕的杀手接踵而至,轮流肆虐于神州大地。从万历年间开始,传染病疫情出现了发生频率逐渐增加、烈度逐渐提高的趋势,在崇祯年间达到了最高峰。据明朝万历八年(1580年):大同瘟疫大作,十室九病,传染者接踵而亡,数口之家,一染此疫,十有一二甚至阖门不起者。万历《山西通忘》卷26记载,潞安“是岁大疫,肿项善染,病者不敢问,死者不敢吊”。到崇祯十七年,天津督理军务骆养性说,“昨年京师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至清代,公元1910年——1911年,宣统二年至三年东北大鼠疫,死亡6万余人。(《清末东北地区暴发鼠疫史料》)
明清的疫情以及危害已经掩埋在历史的硝烟里,我们亲历过的是那年的“非典”,2002年12月——2003年5月,广东暴发非典疫情,席卷22省、市自治区、30余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共传染8069人,死亡774人。当年商洛疫情不是很严重。这是当年商洛有关非典的官方报道。
二、中国近代瘟疫流行的原因
(馆藏2003年8月27日《商洛日报》)
(馆藏2003年9月4日《商洛日报》)
(馆藏2003年9月17日《商洛日报》)
明清时期瘟疫流行的原因与那个时期对外开放的程度是分不开的。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开始将全球连结起来,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相继建立了地跨各大洲的帝国。这个时期的中国看似内敛保守,实际上也在不自觉地卷入全球化进程之中。东南沿海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张,“倭寇”这种海上武装走私集团大量涌现。澳门成为西方人在中国的第一个立足点,西方传教士也已经大批进入中国。世界各地交流强度和范围的扩大,既包括人员交流、商品交流的扩大,也包括物种交流、微生物交流的扩大。各地区难以避免会传入一些新传染病,或者旧传染病的新亚种(明末的瘟疫,1918年的流感大流行,看似没有新的传染病病种发生,但很可能出现了新的亚种)。而对于这些新传染病或新亚种,该地区的人口尚未有机会产生出免疫力,便导致了传染病疫情的流行高峰。
除了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大,中国与原本没有交流(包括直接和间接交流)的地区和人群发生了密切的交往这个原因以外,纵观中国瘟疫史,还有两个原因不能忽略,一是大灾、战争、灾荒之后必定会发生疫情,这在中国古代基本已成为规律;二是与原本没有接触的动物发生了密切的接触(主要是指驯养各种哺乳动物),后两点从中国近代明清时候的鼠疫和非典病毒的大面积暴发这些情况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三、中国近代为防控瘟疫而采取的措施
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同时也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国家和政府在与传染病斗争的过程中总结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如今在防控新冠病毒的过程中采取的措施其实在古代就有体现:
1.建立疫情隔离区
如果一个村或者一个镇的人都得了传染病,则会在一个公共空间显眼的地方竖起一面黑旗,同时在临近的驿道和客栈中同时挂起黑旗以提示过路行人客商这里出现了疫情,让大家绕道行走。同时政府会在各地建立收治病人的机构,据《中国防疫史》记载,1910年10月到1911年4月,中国东北暴发了一场20世纪最严重的鼠疫,死亡人数达96998人。在这次疫情中,清政府第一次有组织地展开防疫,这是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一个新起点。当时中国东北局势复杂,俄国和日本的势力各占一方,此时的防疫事关主权问题,剑桥大学医学院学士毕业的伍连德被派往东北调查并防治疫情。伍连德采取了火化尸体、消灭老鼠、隔离患者、清洁消毒、加强检疫、防疫宣传、隔绝关内外交通、聘请国外专家协助防疫、建立防疫组织等措施,耗资巨甚,但取得了有效的成果,并被后世史学家所赞颂。在防疫事务大局已定的时候,清政府外务部还举行了万国鼠疫研究会,这是近代医学史上中国首次举办的学术会议,对防治鼠疫进行了总结和探讨。自民国以后,防疫工作才得以制度化和行政化。
2.医药治疗
我国古代医书众多,《皇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中都曾对传染病提出过专门的治疗方法,比如东汉时期,医生就提出过用薏仁防止瘴气,孙思邈也曾提出用金牙散可以驱辟肺结核。其实古代的防疫远不止于此,晋代的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曾经说道,用狂犬的脑敷在被狂犬咬伤的伤口上,能够预防狂犬病。此外,对于天花的疫苗接种也提出过专门说明,可以说开创了我国外科接种的先河。到了明代吴又可还写过一部《温疫论》,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论述防治急性传染病的医学著作,对现代临床仍有指导作用。
(图片来自网络)
3.注重饮食卫生
古代的医生在各类医学专著中就倡导合理膳食,并注意个人卫生,特别是强调对水源的控制,对于从附近江河或者从井中取出的地下水一定要煎滚使用,并加入少量食用碱,对于各种肉类一定要煮烂等等。此外在各个朝代比较大的城市中,政府会专门铺设排污用的地下管道,防止生活用水和污水并流确保城市中清洁卫生,防止传染病发生。
(图片来自网络)
4.提前做好预防工作
古人面对瘟疫,并不是一味采取后发制人的手段,他们在遇到饥荒、战争等突发事件后,古人都会提前做好预防工作。这种吸取先人教训总结出的应对瘟疫的经验,很大程度上帮助古人躲过了不少疾病的威胁。在古代,由于交通设施不发达,而且大多数人世世代代都生活在一个地方,因此疫情不太容易在全国蔓延开,往往一个县或者一个省遇上瘟疫的概率比较大,所以救助起来相对容易。不过由于医疗水平低下,死亡率较高,同时疫情蔓延时间会更长。如今已然步入现代文明的我们,在防控疫情方面有了更加先进的医疗技术、更加完善的制度、更加得力的措施,面对此次全球肆虐的新型冠状病毒,相信只要措施得力,守望相助,万众一心,一定会尽早战胜病毒,取得最终的胜利!
(本文相关资料转载自:网易新闻、历史百家汇、国学网、秋天的落日微信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