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忆旧探新

2022-05-03庄程恒

中国书画 2022年1期
关键词:西泠西湖笔墨

庄程恒

李若晴,1975年生于广东海丰。1994—1998年就读于华南师范大学美术系中国画专业;1999—2002年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学系,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03—2007年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美术学报》常务副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论艺委会主任,广东省高校中国画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国画学会理事,广州画院特聘研究员。

辛丑夏夜,若晴师微信传书,示我以新作《西泠纪游》组画十余帧图片。观其新作,已与昔日出入沈石田、文衡山、黄宾虹之间笔调不同,在传统文人画的基础上融入了傅抱石的疾速爽劲的同时,又兼关山月的写实意趣,而这一切又借助于他充满感情的西湖记忆而展开了这纸上的笔墨实验,从而也呈现了他作为一个美术史家对于中国画现代化转型的实践性思考。

西湖是最能代表江南,乃至中国的美景之一。作为人文景观和自然的完美组合,自唐代以来,杭州西湖业已成为湖光山色的天然典范,更是古往今来,文人学者、画家争相描绘的对象。西湖诸景,烟波荡荡,堤岸相连,柳浪荷风,楼阁参差,桥梁相通,嘉木繁荫,环绕西湖,几乎处处都有前人题咏的诗篇和描绘的画作。天成美景与文化积淀的长期交融,也使得西湖主题成为若老山水画的偏爱。当然,若老的这批《西泠纪游》组画,更多源自他曾经在西子湖畔的中国美术学院完成博士学业的美好回忆,其博士论文的后记中这样写道:“‘忆江南,最忆是杭州,或许只有在离别的时刻,才能更好地体味白居易此语的隽永。每当忆起与师友们泛舟西湖、登临山水的情景,我常常情不能自已,一切仿佛就在昨天发生—这实在是一段令我终生难忘的美好时光。”我每次与若老聊起杭州西湖,总能感受到他对西湖的独特感情。

2014年秋,我因赴会杭州,即兴发了一首打油诗云:“断桥一别已三秋,夕阳西斜到杭州。西子湖水今尤在,却笑多情泪空流。”若老当即次韵唱和,云:“桂子落时满簟秋,湖山不合问神州。凭君报与钱塘月,来岁灵峰共枕流。”在与若老的这一往一来之中,我隐约感受到那种去古未远的喜悦。古人诗文中的经典意象都寄托了他对逝去风雅的追怀,同时也是他对曾经的美好生活记忆的感念。

然而,在这批新作之中,他一改以往或策杖访寻幽径,或泛舟云水之间的古典图式,而是将表现的场景转向了当下。画面上出现了生动的点景人物和时代性极强的道具,如自行车、小轿车,乃至自拍棒等等。盡管这一点景方式在20世纪已为岭南画派先辈们所采用;但在这里,他强调的是一个现代氛围和场景的真实,而弱化了笔墨本身特点。与此同时,他往往又通过对树木的描绘来体现用笔,从而构建出新的图式。这些特点在《岳庙记游》《西泠桥记游》中表现得特别突出。饶有趣味的是,这些画作尽管描绘了当下,但画面始终笼罩着一种清冷、灰蒙的怀旧气息。这种氛围并非仅形诸于传统皴法,更多的是一种大面积的笼罩渲染,显然来自他近期潜研傅抱石画法的启示。新作中作者采用吸水性较大的皮纸,可更好地表现渲染和色墨交融的灵动,尤爱用柳树布景,或采用折枝之法,一树碧玉,万条绿丝,或两株,相映成趣,或三五成林,延绵曲折。垂柳堤岸成为其构建西湖的一个重要的图式符号,而柳既是西湖真实的存在,也是引发其诗意的诱因。《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忆旧》《忆写钱王祠旧游》《放鹤亭旧游》等作品正是通过对柳树的描绘,完成对标志性景物的构建。传统对于“西湖十景”的描绘,往往采用全景或者三远法所构建的山水景观不同,这里采用了更为局部的取景的方法,通过点景的方式将真实场景呈现画面之中,从而使画面不同于传统山水表现胸中丘壑和可游可居的意境,而是呈现了共享的真实记忆。

在若老看来,对于传统笔墨语言作出一定的调整,使之更好地表达自身对于西泠纪游的记忆,本身就是对于传统山水画语言的现代转变的实践。传统文人画所构建起的笔墨语言范式在20世纪以来的社会变革中已难以为继,如何在传统中推陈出新,实现中国画的现代转型,则是现代中国画家仍需继续推进的命题。我相信,若老以西泠纪游为主题的这批新作,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而展开,在个人忆旧之中,寄寓了守望传统,探寻新途的理想。■

责任编辑:宋建华89F7C35A-2250-4E17-A97C-FAAE7E3F7AFB

猜你喜欢

西泠西湖笔墨
吴越名城·陌上花开
——西泠六子偕友8人书法艺术展
西湖
安徽省图书馆藏傅增湘未刊手稿《西泠诗草》考略
匆匆离别添新愁
雪后西湖 暖阳
屋乌之爱
西湖雪意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