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考据为中心目的之人文研究”
2022-05-03姜寿田
姜寿田
林毓生的《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一书,1988年在中国翻译出版,在思想文化界引起很大反响。当时有两种文化思潮在大陆学界同时涌动碰撞。一种是西化自由主义思潮,仍延续着五四新文化运动激进反传统理路;一种是反西化传统主义思潮。它不取保守主义价值观念,但却站在现代立场上,对传统文化加以重估和固守,认为中国的现代性转化需要建立在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上,而不能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因而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便应将中国传统的核心价值命题、概念,在现代性境遇中加以创造性阐释、转化,使之成为现代文化价值系统。而这无疑是具有历史反思与前瞻意识的。
林毓生在本书中还提出一个重要观点,即“不以考据为中心目的之人文研究”。这同样是立足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激进反传统思潮的反思、批判着眼的。如史学上的实证与乾嘉考据的推崇,便失却了对史学人文主义的关怀。他认为史学的价值在于古今通鉴,在于史学为人们提供对往昔历史的认识;从历史治乱兴衰与社会变迁中汲取反思内省的价值,而不应将史学工具化、博物馆化。“易言之,史学研究是了解我们自己的重要手段。”林毓生写道:“五四以来,有一派史学家要把历史变为‘科学’。认为现在所作的考据工作是达到‘客观的历史真实’(objective historical truth)的铺路工作,其实他们所了解的科学性质与意义,深受实证主义,十九世纪德国语文考证学派与乾嘉诸老的影响,今天从博兰霓的科学的哲学与孔恩科学史的观点看來,实在相当错误。根据这种对科学之误读,去把史学变为‘科学’,实在是错上加错。”(《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林毓生认为史学、文学、哲学皆为人文研究的主要学科与领域,对文学的研究不能以考据为中心,而要揭橥文学的精神价值与人生和社会意义。哲学就更是如此了。哲学以其无用之大用,而对人生发言、对时代发言、对社会历史发言。因而,他反对漠视传统文化的人文主义精神价值,而将传统文化完全纳入述经证史与考据,这便从根本上否定了中国文化活的生命,是将传统文化作为无血肉生命的死物,因而只是将之像文物一样对待而考之以真伪。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胡适提倡的“整理国故”,便是将中国传统文化视之为僵死的文物—国故来加以整理存档。胡适“整理国故”的观念影响了当时一批学者,而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打倒孔家店”“废除汉字”等口号,也无不是彻底否定传统文化的突出表现。
林毓生倡导不以考据为中心目的之人文研究,便旨在纠偏与批判乾嘉考据。对中国传统文化活的生命的否定,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生命精神的肯定,从而推动中国传统在现代性境遇中走向创造性转化。
在当代思想文化人文研究领域,包括北大、清华、人文、复旦等著名高等学府,人文研究已构成多元化文化境遇中现代人文学科的重要内容与目标,而不会发生如书学界,乾嘉考据构成独尊和唯一正宗,反对西学及理论、哲学、美学与艺术史研究的反常局面,同时在哲学上的反本质主义、存在主义、阐释学、生命哲学研究方面已与世界文化艺术潮流构成同步。即便在史学领域、文化史学、社会史学,也早已取代述史考据模式而走上新史学之途。林毓生认为:“世界上第一流的大学,无论牛津、剑桥、哈佛、耶鲁,教授阵营坚强,创造宏富,学说层出不穷的学系,总是他们本国的学系。”(《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由此,进入21世纪的中国书学,应倡导不以考据为中心目的人文研究、走出乾嘉,汇入当代人文主义思潮之中,推动中国书学的现代性转换。■
责任编辑:刘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