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人的通讯社”停更,“新闻雷达”曹景行去世:斑斓一生温柔谢幕

2022-05-03

意林·作文素材 2022年7期
关键词:景行曹聚仁同学

作文君:2022年2月11日凌晨,知名媒体人曹景行先生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75岁。在很多观众的印象中,有着一头标志性白发的曹景行是儒雅与智慧的化身,他曾连续十多年现场报道“两会”,一头白发格外醒目,故被誉为“白头记者”。他对新闻有着极高的热情,极强的专业度和敏感性,被知名主持人窦文涛称为“新闻雷达”。世人认识曹景行先生大抵都是从1999年凤凰卫视的一档深夜节目《时事开讲》开始,节目开播当年,他已经年过半百。凭着多年的学养积累,曹景行总能对时事热点做出独到、深刻的评论,在镜头前侃侃而谈。这档深夜节目很快成为凤凰卫视的名牌栏目,由此创造了华语世界“时事分析和评论”这种新的电视栏目类型。有人说他算是“子承父业”,自带记者基因。曹景行的父亲是著名记者、作家曹聚仁(1900—1972),他横跨政治、历史、新闻和文学“四界”,多次受到周恩来接见。也许是父亲为曹景行烙印下了爱读书的文化人底色和关心国事天下事的胸怀,在聚光灯之外,曹景行还致力于传播时代声音,是一个爱在微信朋友圈频繁更新新闻的心怀天下的“资讯狂”。同时,他致力于追寻抗日战争历史,2015年,曹景行在上海纪实频道合作拍摄抗战70周年纪念专题片《行走战场》。在他看来,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补补抗战这堂课,包括他自己。

小编从多个角度梳理了曹景行的素材资料,和我一起来了解这位儒雅新闻人的一生吧。

【人物剪影】

1947年曹景行生于上海,1968年起在皖南山区插队10年,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1982年,曹景行进入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美国经济。1989年应聘《亚洲周刊》做撰述员,1994年成为副总编,之后兼任《明报》(金庸创办)主笔,写社论和评论。1997年转行电视,出任香港传讯电视中天新闻频道总编辑。1998年入凤凰卫视,曾任凤凰卫视资讯台副台长兼言论部总监。从2009年2月起,曹景行先生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频率中国之声早间黄金时段,每日评述国内外时事新闻。退休后,他回上海定居,但退而不休,仍从事新闻评论工作,并穿梭两岸,主持有关两岸新闻专栏。除了《光圈中的凤凰》,曹景行还著有《香港十年》。

一景行行止:爱读书,会读书,苦读书

1 求学若渴:“可以看的书都看光了”

1978年曹景行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那年,他已经31岁了,是班上年纪最大的那一拨,所以大家都叫他“老曹”,调皮的同学还会在背后叫他“老家伙”。玩笑归玩笑,同学们对曹景行实际上是十分敬佩的。一来曹景行是老大哥,又是班长,对大家十分关心照顾;二来他的知识、经验、视野,在同学们中出类拔萃,大家对他真有点如其名字一样,“景行行止”。

他们这批从农场过来的学生,当时都有工资。曹景行每月能从农场领到40余元工资,是同学眼中的“富豪”。扣除吃饭和家用的开销,结余20多元,曹景行全部用来买书。

有钱买书,当然也得会买会读,曹景行就属于会买会读的。因为家学,他得以阅读大量书籍。在茶林场(早年曹景行插队务农的地方),可以看的书都看光了,他就读《毛泽东选集》《马克思列宁主义选集》,很多知识都是从书中的注释中学到的。所以曹景行的起点,不是一般同学可比的,很多书其他同学刚接触,可他早就读完了。

2 同学中的风向标:读书学习讲方法,爱好文艺受追捧

“我们入学以后,教科书是翦伯赞的《中國史纲要》、郭沫若的《中国史稿》,想更进一步,就读范文澜的《中国通史》,曹景行都读完了。”在同学金光耀(后来的复旦大学历史学教授)看来,那时候曹景行读书,是有自己的节奏和方法的,有意识地系统阅读原典,“从前四史开始,然后是《通鉴》。”

所以曹景行说什么书好,同学们就跟着去买,简直是“指哪打哪”。很快同学们发现,跟着曹景行读书是不容易的,一来他阅读速度快,二来自己要补的东西太多,很多文学名著都没看过,而且像《伤痕》这样轰动一时的新作品,他们要争相传看。

“景行行止”的另一个例子是他爱听古典音乐,常常在宿舍一边看书,一边听。久而久之,宿舍里很多同学也都爱上了交响乐。后来同样成为资深媒体人的同学张国伟回忆,1979年3月,小泽征尔率领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来沪演出,“那天晚上,我们几个同学哪儿也不去,就守着一台破收音机,欣赏实况转播。后来我们毕业了,都成了交响乐迷,常常在音乐厅里不期而遇”。

3 博物洽闻:大量、多方面的学习是支撑新闻工作的后盾

曹景行把自己的阅读分为年轻时的“乱翻书”和“读报时代”。大学前他把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学等艰深的书读了一遍,到大学,他囫囵吞枣的“乱读”时代结束,开始系统地消化之前的营养。“我有更多的时间来看我想看的书,除了上历史系的课,我还去上世界经济、国际关系的课。在社科院的六七年,我也大量阅读——这些都成了我后来做新闻工作最重要的后盾。”

曹景行将沉淀的智慧一点点释放,也适时补充新的资讯和知识。在媒体眼中,他是新时代的“知道分子”,以独特的真知灼见走在时代前列。

“做主持人时,我消耗的全是年轻时代的累积。”曹景行说,在这种累积之上,每天看到的资讯和新闻,便自动在头脑中分类,“对我们来说,每个突发的新闻事件都能和原来所学到的知识结合起来,在历史的脉络上有系统地做新闻,就会很清楚、准确。”阅读,是曹景行的坚实后盾。

【适用话题】博览群书;知识改变命运;知识积累

二传承:父亲的影响

1 家学渊源:父亲曹聚仁给了他“新闻人”的基因和精神

曹景行的父亲曹聚仁是著名作家、记者、学者,横跨政治、历史、新闻和文学“四界”。

1900年曹聚仁出生在浙江浦江蒋畈村(该地现划归兰溪)。1921年他从浙江一师毕业,然后到上海教书,担任上海大学、复旦大学等校教授,并从事写作。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曹聚仁从书斋走向了战场。

这不是“投笔从戎”,而是“持笔从戎”。曹聚仁成为战地记者,曾采访淞沪战役、台儿庄战役及东南战场。台儿庄大捷就是他率先报道的。1950年他只身赴香港从事写作,主要是为了谋生、养家糊口,那年曹景行才三岁。1956年后,曹聚仁曾数次回内地,行走奔波,为两岸密商和平统一大事,多次受到周恩来接见——这就是曹聚仁先生的家国情怀。

曹聚仁“饱读万卷书,身行万里路”,阅历丰富,见识繁多。他是章太炎的入室弟子,然而时代改变了他的职业理想,他要做“东方的李普曼”,写一部“活的中国记录”。他在上海与鲁迅交往密切,自忖受益良多,因此终其一生对鲁迅念兹在兹,著有《鲁迅评传》和《鲁迅年谱》。他一生著述逾4000万言,生前出版成书70多种。

2 读书人的底色: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而作为评论员,曹景行不仅有良好的基因遗传,在后天也受到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拥有了读书人的底色和历史的眼光。父子两代都成为“一顶一”的新闻人。

“他先是做纸媒,后来又去做电视,兜兜转转,最终又落脚在了历史这块。”在金光耀看来,历史与新闻关系密切,“新闻就是以后的历史嘛”,而曹景行做新闻,始终带着历史眼光,“会比没有(这种眼光)的要深入一些。”

在金光耀眼里,曹景行首先是一个读书人,“一个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读书人,一个求知欲特别旺盛,什么书都想读,什么知识都要吸收的读书人”。

“读了这么多书,所以他书卷气很浓重,胸怀很宽广,兴趣也很广泛,从这个意义上讲,他是一个文化人。”金光耀说,在这个基础上,做新闻媒体,成为他实践这两重身份、服务社会的具体方式。

“他人生的不同阶段,每一次选择,都跟他读书人的身份息息相关。这是他的底色。”金光耀说道。

【适用话题】家庭影响;文化底色;记录历史;书生意气

猜你喜欢

景行曹聚仁同学
曹聚仁家风“我为祖国效命”
交友如听钟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景行园
交友如听钟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