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一个响指,万物之灵跌下山巅
2022-05-03
金雨小编:北京时间2022年1月15日,位于南太平洋的岛国汤加王国境内一座海底火山发生猛烈喷发,威力可比1000颗广岛原子弹,全球海平面气压值都随之一颤,甚至在卫星图上形成了肉眼可见的蘑菇云,仿佛暴力地给地球撕开了一个口子。由于海底光缆被震断,近在咫尺的岛国汤加与外界瞬间失去联络,远在大洋另一端的日本,10万条鱼苗死于海啸的余波,1万公里外的秘鲁,6000桶原油泄漏海滩……据多方监测,汤加火山爆发等级大约为5级,少数说法为6级,而在公元79年,世界上最著名的庞贝古城火山爆发的喷发等级仅为4级。灾难幸存者福寇福卡形容此次火山噴发并引发海啸是“一部描绘世界末日的恐怖电影”。在历史上,这样的人间惨剧并不鲜见,1816年,印度尼西亚印尼坦博拉火山的爆发就造成中国出现了怪异的“无夏之年”,让本该闷热的夏天六月飞雪,七月霜冻。火山爆发不仅将对气候造成影响,甚至能够主导朝代的覆灭与更替。1600年,秘鲁的于埃纳普蒂纳火山爆发引发了长达近百年的“地球小冰期”,因光照不足,当时的明朝出现了严重的旱灾和蝗灾,大量百姓感染瘟疫甚至饿死,人力、兵力的匮乏加速了明朝的覆灭……虽然中国与汤加的物理距离较远,但人类的命运休戚与共,火山爆发的危害不容小觑。所以,本期素材妙用,带你关切灾难发生始末,解答你的一系列疑问——汤加在哪儿?火山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全球气候将迎来什么大变动?这篇“硬核”科普帖,请收好!
Part 1汤加王国在哪儿
汤加王国简称“汤加”,属大洋洲,位于南太平洋西部,西临斐济、西南方向是新西兰,陆地面积大约747平方公里,人口大约10.8万,首都位于努库阿洛法,是南太平洋众岛国中唯一至今维持着君主制的国家,也是最早迎接太阳的国家。汤加是由173座岛屿组成的国家,众岛屿中大部分是珊瑚岛,仅有36座岛屿有人居住,国民以胖为美,民风淳朴。汤加拥有绵延数公里的珊瑚海岸线,海底美丽的珊瑚礁,可与座头鲸共舞,亦可领略陡峭悬崖、古老溶洞的壮丽秀美……汤加的瓦瓦乌群岛是世界上最适合潜水的地方之一,在这里,人们可以潜入海底与大翅鲸一起游泳。汤加是全球与鲸共舞的最佳海域,每年八九月份是来汤加看大翅鲸最好的时间段——鲸群会来到汤加繁殖,可以看到许多鲸妈妈与鲸宝宝。
【小众素材】汤加不管男女老少都不穿裤子,而是穿裙子;女性喜欢穿花色连衣裙,男性多穿一种叫“法拉”的裙子。汤加的女性以胖为美,这里是世界上人均肥胖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汤加成年男性的平均体重超过90公斤,女性的平均体重超过73公斤;前国王图普四世体重达209.5公斤,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记载为全球最胖的国王。
Part 2汤加火山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此次喷发的汤加火山位于汤加海域,属于海洋水底火山喷发。按照地理位置来说,它位于汤加福努阿福欧岛南以东方向大约30公里处。之所以喷发,其原因在于板块运动——该火山处于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俯冲边界,是汤加群岛之一的克尔马德克群岛火山弧的一部分。该火山的前身是一座海底火山,2009年喷发之后就形成了新的岛屿。不过近些年来屡次喷发,2014年、2015年、2019年乃至刚刚过去的2021年及此次,看规律仿佛是越来越频繁,也有越来越大的风险。
【科普小帖】火山喷发的级数如何界定
火山喷发的强度有一系列评级标准,最常用的是火山爆发指数(VEI),由美国科学家于1982年提出。这个指数按照喷发物的流量来判断,分为0~8级,对应喷出物流量从0.00001立方千米到1000立方千米。每增加一级,喷出物流量增加十倍。或者分为几种经验等级,从最缓和到最猛烈依次为夏威夷式、斯通波利式、伏尔坎宁式、培雷式、普林尼式和超普林尼式。本次汤加火山爆发等级为普林尼式,估测VEI为5~6级,属于本世纪以来最强。
【小众素材】 世界上还有没有“不安分”的超级火山
答案显而易见,不仅有,而且非常多,其中一些超级火山距我们并不遥远。中国境内已知的超级火山最著名的非长白山莫属——它上一次超级喷发发生在公元946年,直到1903年仍有活动记录;目光放到邻国,日本的富士山也是一座知名的休眠火山;再远一些,北美还有一座全球最危险的超级火山——黄石火山,一旦爆发,三分之二以上的美国国土将瞬间遭受毁灭性打击,火山灰将在5~7天跨越大洋到达亚洲和欧洲,类似“核冬天”的气候将笼罩全球,使地球直接进入冰河期,届时整个生态圈将被自然的力量摧枯拉朽般击溃,人类极有可能灭绝。
Part 3在变暖的世界里,大型火山让世界更冷
通常情况下,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还是在对流层内,产生的巨大尘埃云经过大气环流的稀释、沉降,几个月后就可以基本消除。但是,对非常强的火山喷发,其产生的火山灰可以冲入平流层;而喷发时产生的SO2进入平流层后,会与水蒸气反应,产生大量硫酸盐气溶胶。在两者共同作用下,将对进入大气的太阳光产生削弱作用,更多太阳辐射被反射到太空,导致全球海平面气温下降。这一次,汤加火山的火山灰迅速突破到平流层,不乐观地估计,全球可能迎来长达三年的大降温。
历史上著名的1815年坦博拉火山爆发和1991年皮纳图博火山爆发都导致了次年全球气温下降。而在人类出现之前,地球上还出现过很多次更具毁灭性的火山喷发,巨量火山灰铺满了天空,挡住了太阳,全球进入冰川纪元,大量物种惨遭灭绝,整个降温过程在几十年甚至区区几年里就完成了。
所幸,本次火山喷发的强度比这些都弱,它所带来的气候影响可能只是暂时的。而且,本次火山喷发位于南半球,对北半球的直接气候影响比较弱。尽管如此,由于汤加火山所处位置正好是在厄尔尼诺的重点监测区域,这里产生的剧烈大气波动是否会引起更为极端的厄尔尼诺或者拉尼娜事件,仍然值得我们持续关注。另外,南半球的阿根廷、巴西等国都是重要的粮食产地,在新冠肺炎疫情、蝗灾导致全球粮荒的大背景下,本次火山喷发很可能使本就形势严峻的全球粮食供应雪上加霜。
【小编解惑】全球大降温对缓解气候变暖有帮助吗
答案是否定的,这种降温对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并没有任何帮助,因为火山灰气体的组成成分绝大多数是名副其实的温室气体。火山爆发产生的大量火山灰的释放,其直接影响就是灰尘遮蔽太阳光线,使绿色植物得不到充沛的阳光照射导致生长不良,可以预计未来多地将出现大规模农业减产;另一方面,辐射到地表的太阳能减少也将导致“无夏之年”再度来袭。
【科普小帖】汤加火山爆发关键词——“无夏之年”
汤加火山爆发,被提及最多的一个词语是“无夏之年”。人类历史上最近一次遭遇的“无夏之年”,还要追溯到1815年印尼坦博拉火山的爆发。愤怒的火山连续爆发了三个多月,火山口不断地喷出大量的火山灰和有毒气体,使云层充满细腻的尘埃,并长期阻挡太阳的辐射,直接导致了1816年出现全球极寒气候。由于地球大气层的运动和洋流,即使在夏天,北半球的许多地区仍然被冰冷和寒风笼罩,作物严重歉收,数十万人饿死。1816年,冬天无比漫长和寒冷,农历六月的北京城内竟然下起了霜,甚至城外下起了冻雨,史书上称为“六月飞霜”。寒霜过后,在本该摇蒲扇的七月,人们却不得不穿上厚厚的棉衣,南方的安徽、江西等地,河流竟然结上了厚厚的冰。此时的美国纽约,六月依然在下雪;到了八月,偏南一点儿的弗吉尼亚早早就迎来了秋天的霜冻,甚至一丁点时间都没留给夏天。由于温度过低,全球从欧洲到北美再到东亚庄稼大部分收成无望,食品价格飙升七八倍,到处是成群的难民与乞丐。
【小众素材】《原子科学家公报》组织于1947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校园内设立“世界末日钟”,用以提醒人类可能将面临世界末日。1947年创办时,该时钟分针距子夜七分钟,杂志社应世界局势将分针拨近或拨离子夜(零点),以此提醒各界正视问题。2020年,原本用于标示核威胁的“末日时钟”再次拨快指针。这一次,表盘上的指针停在了距象征人类灭亡的午夜零点仅剩100秒的时刻。而拨动指针的原因之一,正是迫在眉睫却缺乏关注的气候危机。
入文角度1·打破人类主宰地球的幻想
这场30年来全球最大的一次火山喷发,就像黑泽明《梦》中的末日降临——在这个我们认为人类早已征服自然的时代,对人类甩出了清脆的一记巴掌,告诉你谁才是真正的老大。科技征服自然,恐怕是人类自工业革命以来,最大的错觉。冬暖夏凉的空调系统、调节水利的高峡大坝、地震不倒的高楼大厦,给了我们太多看似可靠的安全感。然而,一场火山爆发就能把一切打回原形——甚至不需要滚烫的岩浆,单单是次生灾害,就足以给我们的文明带来巨大的伤害。从前,我们但问当下繁华,哪管死后洪水滔天,好像那些灾难只是童话书里吓唬小孩的寓言;而现在,当这些传说中的灾难:病毒、洪水、山火、飓风、火山,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有生之年,我们终于开始重新审视人与地球的关系。
入文角度2·环境保护
一个昔日平静安宁的美丽岛国,在海啸袭击下只剩下断壁残垣,让人唏嘘。此次汤加火山爆发,自然界的怒吼震慑人心,在自然面前“人类脆弱渺小”的特点更加凸显,而自然是人类社会需要应对的最大变量。美国著名地质学家罗伯特·黑森在《千面地球》中写道:“从地核到地壳,我们的世界不停地躁动,甚至在今天在此刻,空气、海洋和陆地也在变化。如果我们不关心那些令人不安的全球变化,我们就很愚蠢了……”近年来的情形表明,变量似正由平静期进入活跃期,而如是之“变”也推动着人们冷静思考“环境保护”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特约教师 黄雅丽)
结语:虽然火山不是我们常见的灾害,但大家多多少少有其他天灾的体验。一旦体会过一次天地色变,你就会知道什么叫沧海之一粟。普罗泰格拉曾说,人是万物的尺度。但汤加火山并不这么觉得,放眼过去,如果不是大自然在这几年反手几记响亮的耳光,我们可能还要继续“沉睡”下去。目光深邃的科幻作家,对人类的未来从来都是悲观的——在以宇宙计时的自然面前,何敢奢望一介蜉蝣与天地同寿?至少,也许我们不该忘记写在古籍里的谦卑,更应该懂得,21世纪即将迈向元宇宙的我們,在天地面前,与跳起傩舞的先辈没有太大区别。
(本专题资料综合自“央视新闻”“城市生活服务导向”“石头科普工作室”“那个NG”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