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真祖庭威海圣经山的道教遗珍

2022-05-02周晓惠

大众考古 2022年12期
关键词:昆嵛山洞天东华

文 图/周晓惠

玉皇阁外观

圣经山坐落于山东威海文登西北,东西横陈,绵延十余里,是昆嵛山南延的一条支脉。因其山顶矗立着一块阴刻被道家奉为“圣经”的《太上老子道德经》的月牙石,而得名圣经山。

圣经山是一座名闻海内外的道教名山,乃道教全真派的发祥地。金大定七年(1167),陕西道士王重阳抱着“三教合一”的宏愿来到这里,先后收“七真”(马丹阳、丘处机、谭处端、王玉阳、郝大通、孙不二、刘处玄),立“五会”(先后在文登、登州、莱州等地立“三教平等会”“三教七宝会”等教会),创建了全真派。公元1222 年,丘处机途经铁门关抵达“大雪山”(今兴都库什山)八鲁湾行宫觐见成吉思汗。同年秋冬,成吉思汗三次召见丘处机,询问治国和养生的方法。一时间,以丘处机“一言止杀”为代表的全真派凭借“仁爱无私、包容通和、济困救危、坚毅忠勇”之道成为了北方道宗的代表。全真派发祥地圣经山也随之成为一座名震朝野的道教名山,留下众多道教遗迹遗存。

圣山道存

朝阳洞

圣经山道教遗存分布

朝阳洞位于圣经山阳坡上。据《文登县志》载,朝阳洞是元大德六年(1302)由王玉阳的再传弟子李道元开凿。“朝阳”一词在道教中颇为常见,如朝阳观、朝阳宫、朝阳殿等,纵观此类洞窟建筑,大多位于山脉阳面,因光照时间较长,又蕴含道教兴旺之意,故称“朝阳”。

朝阳洞门宽0.8 米,高1.7 米,厚0.4米。进门后向两侧扩展,洞内呈半圆形,洞进深1.8 米,高2.03 米,洞底最宽处2.7米。洞内侧有一长方形平台,长1.8 米,高0.7 米,上原有五尊雕像,后被毁,现存雕像是1991 年复原的。洞顶刻有“于石匠”三字,推断其可能为当时雕刻石像的匠人。朝阳洞左侧为一壁龛。壁龛长0.5 米,宽0.43 米,深0.12 米,在顶部中央有一半径为5 厘米的弧形突起。壁龛左侧是方形供桌,其开凿年代晚于朝阳洞。

“朝阳洞”刻字

朝阳洞外景

“洞天”石刻

“洞天”石刻位于圣经山阳坡近山顶处,刻在朝阳洞西南方一块朝向西南、几乎与地面垂直的大石块上,刻字下有一狭窄的山道为行人上下山使用。“洞天”为楷书,字宽0.8 米,高1 米,字迹苍劲有力。

“福地”石刻

“福地”石刻位于圣经山近山顶、“洞天”石刻西30 米处,面积约2 平方米。石刻前有一条通向峰顶的山道。石刻面向东南方,与“洞天”相对应,楷书,字迹苍劲有力,单个字体宽1.4 米,高1.2米。

混元殿

『洞天』石刻

『福地』石刻

混元殿殿顶及刻字

混元殿

混元殿位于圣经山阳面近山顶处,全为石筑,古朴无华。此殿为道家弟子纪念王重阳祖师而建,又称为“祖师庙”。混元殿由一主殿和两侧殿组成,主殿为元神殿,上刻“混元殿”。道家经典《云笈七籖》云:“混元者,记事于混沌之前,元气之始也”,此殿以“混元”命名可知其重要性。殿顶东、北、西、南四面分别刻有“天地日月”四字。

右侧殿上刻“玉太上宫三清之阁”,供奉道教“三清”;左侧殿上刻“天地水府三官之殿”,供奉道教“三官”之尊神。原混元殿在“文革”时期被人用炸药炸毁,现存混元殿经过修复,修复时使用的是原来的石块。

图③左侧殿“天地水府三官之殿”

“圣经山”石刻

《太上老子道德经》摩崖石刻

《太上老子道德经》摩崖石刻为一完整、独立巨石,横卧圣经山之巅。石刻高5.5 米,长15.6 米,状如新月,俗称月牙石。月牙石阳面峭立如刀切,金元时期道人在其天然凹面上阴刻有《太上老子道德经》上、下两卷,5700 余字,字径约10 厘米,颜体楷书,略带魏风,结构严谨,古拙苍润。据考,刻制完成于元延祐七年(1320),主事者为全真道王志真大师和王道久、朱道明等道人。

圣经山摩崖石刻规模宏伟,刻工精细,尤其是单石刻字之多,举世罕见,对研究道教全真派发展史及金元时期的文化艺术史具有重要意义。2006 年5 月,国务院公布圣经山摩崖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圣经山”石刻

“圣经山”石刻位于《太上老子道德经》摩崖西侧,坐北朝南,东西横陈,高3 米,长4.5 米。主体部分清晰可见阴刻有“圣经山”三个大字,字径25—35厘米,落款因年代久远风化剥蚀已不可辨识。

众仙坟

众仙坟位于圣经山阳面山腰、“福地”石刻西60 米处,由5 座石墓和1 处石刻组成。众仙坟又称“五祖坟”,相传是金元时期道士为祭奠五祖而建的。东侧一座石坟上刻有“众仙坟”三字,清晰可见,成为明显地标。

“众仙坟”刻字及大墓

“出生入死”石刻

“不自知觉”石刻

众仙坟其余墓葬

在金元全真教鼎盛时期,用建石墓的方式纪念羽化的道门先辈,不独见于圣经山众仙坟,昆嵛山岳姑殿后有多处颇具特色的石制古坟冢,还有唐四仙姑、蒋真人石龛皆为此类石制坟冢。众仙坟石墓有3 座大墓和2 座小墓。大墓位于较大的石台面上,基座高0.6 米,由长石条砌成,逐层上收,平面略成正方形。基座之上为龛,有些龛壁上刻有文字“出生入死”“不自知觉”等道教名言,大多刻字已风化,仅余少数可以辨认。

东华宫山门

紫金洞天

圣经山东南2 公里处是其支脉紫金峰,海拔257 米,因山状如皇帝所戴“紫金冠”而得名。昆嵛山七十二峰中,紫金峰秀洞幽,怪石嶙峋,独占群峰之秀,且留有东华宫、东华洞、玉皇阁等众多道教遗存。于观贞有诗云:“紫金峰下访全真,曲转萝坡少四邻。仰羡五华碑字古,攀登狮座更挥尘。”诗句将紫金峰清幽出尘的自然环境、古朴雅致的道教遗迹刻画得淋漓尽致。

东华宫山门

东华宫山门背面

东华宫山门位于紫金峰南山脚,为原圣经山进山入口,也是原三清殿入口,现由新建的三清观包围。山门由石门1处、石狮1 对、龟趺1 对和石斜坡道1 条组成。石狮子和龟趺位于山门前两侧。斜坡道斜面长8.11 米,宽9.3 米,通高1.1米,两侧由石块砌边呈梯状,中间为斜坡道。石门位于斜坡道之上,由4 块条石组成,高3.15 米,由2 根上下为正方形、中间为八角形的石柱支撑,石柱顶部有一宽为0.25 米的石条穿柱而过,石条正面书“紫府洞天之门”,背面书“至大元年(1308)戊申仲冬十方道众打造”,石条之上有一长方形石条横立于石柱上。总体建筑面积近似方形,边长10 米左右,占地面积约100 平方米。

东华宫

清代《文登县志》记载:“东华帝君者,王元甫也,道号东华子,居于昆嵛山紫金峰,结草庵为屋,额‘东华观’,韬光晦迹,百有余年……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马丹阳过紫金峰而喜之曰:‘此洞天福地名胜处也!’遂于白玉台下修建契遇庵;又传马丹阳于紫金峰前发现石坛花圃、丹灶神炉,经其访宗推原,认定此处为‘东华紫府辅元立极大帝君’古仙人东华帝君故宅,于是召集道众,修建宫观名之曰‘东华宫’。”这一时期东华宫规模并不大,约在金贞祐年间(1213—1217)毁于兵火。清代《文登县志》记载元大德六年(1302),湛州朝歌人李道元主持复修殿堂,开洞建碑。至大元年(1308),东华宫已成占地上万平方米、碑碣林立气势恢弘的道教宫观群,成为昆嵛山全真教的主要道场。

东华洞

东华洞

“东华洞”刻字

东华洞位于紫金峰上,元大德六年李道元自云州来到紫金峰,复建东华宫,并在此凿洞,因同属东华宫系列,故名东华洞,又被称为“紫府洞”。洞内主要供奉道门五祖石像。原五祖石像已遭破坏,现仅存3 座石像,为后来新雕凿。原东华洞进深3.35 米,宽2.75 米,高2.84米,1991 年进行了扩建,现洞进深8.1 米,宽7.5 米,高约4 米,保存状况尚可。

“天门”石刻

“天门”石刻位于紫金峰南侧、东华洞与玉皇阁之间,石刻总面积约30 平方米。东华洞与玉皇阁之间是一面几乎垂直的峭壁,为连接二者,在东华洞西侧山体裂缝处开凿了一条梯道,道路狭窄且陡峭,在阶梯末端石块上刻“天门”二字,楷书字体,字宽约1 米,高1 米。“天门”之称源自道家,道家认为欲登天成仙必经此门。

“天门”石刻

玉皇阁外观

玉皇阁

玉皇阁位于紫金峰阳坡,沿天门向上10 米即可到达。据载,李道元弟子耿道清认为人贵为万物之灵,不可不立祀天地至尊上帝玉皇。遂于元至正三年(1343)化缘筹资,鸠工劈石,在此建阁。阁中供奉汉白玉雕玉帝圣像,故称“玉皇阁”。

玉皇阁分基座和塔庙两部分,基座共有6 层,呈正方形,逐层上收,最下层长4.68 米,由规整的长石条顺砌而成。基座北中间有石梯,由此可登上庙宇。基座第二层原四角嵌有龙头,现仅存南边二角,南面正中有巨龟头。塔庙共三层,逐层上收,每层正面开拱门,庙顶呈“山”字形。石庙均为石条和石块砌成,通高6.2米,占地面积约为25 平方米。

北魏崔鸿在《十六国春秋》里称昆嵛山为“海上仙山之祖”,圣经山作为昆嵛山支脉因山间紫气红霞,云雾缭绕,四季幽绝,常年僧客、道流云游栖止,自古就与神仙结下不解之缘。自全真教派立教于此,经仙家积聚、王侯朝拜、皇帝敕封,一时间宫观叠起,香烟缭绕。后经时代变迁,多有毁坏,但山中现存的诸多珍贵摩崖石刻、金元建筑、洞庵遗址、宫观旧址,仍然保持风貌,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猜你喜欢

昆嵛山洞天东华
“氵”与“冫”的区别
认识成语
《洞天》系列作品
相同的“手” 不同的义
洞天神韵
在龙泉慢生活
威海梧桐庵村樱花
织金洞外无洞天
从诗词韵语的引证看《八洞天》与《终须梦》的关系
东海第二次起义与解放昆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