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融入网络信息安全课程教学的探索

2022-05-02于泳海

关键词:信息安全案例思政

于泳海

(兰州工商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甘肃 兰州 730101)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除思想政治理论课外,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专业课程领域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过去,网络信息安全课程教学注重对具体算法、原理和技术等内容的解释说明,教学的内容和模式具有一定局限性.因此,深入分析网络信息安全课程自身特点、探索课程思政展开路径,同时达到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目标,是网络信息安全专业课程教学研究中义不容辞的任务.

1 新形势下网络信息安全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近年来,互联网行业的飞速发展给整个社会带来巨大变革.当代青年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满探索精神,他们是接触和利用互联网最快、最广泛和最深入的人群,这也使得他们有可能成为各种网络安全攻击的“易感人群”.青年大学生思想比较单纯,还处在价值观念形成的阶段,对于复杂网络空间中各类现象的洞察力不足,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新形势对网络安全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传授信息安全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还要从思想上提高学生对网络空间的认识,利用课程相关的技术原理和案例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提高洞悉事物本质的能力,在眼花缭乱的互联网空间中保持正念.

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教学有机结合,是目前高等院校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实做细的重要手段,也是新时代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目前深化相关专业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的重要举措.

信息安全类课程的课程思政研究已于近期发轫,但该领域的研究总体上不够深入[3-4],还需要从更多方面探索信息安全类课程的课程思政教育展开路径.

2 网络信息安全课程分析

2.1 课程特点

网络信息安全课程主要对信息安全学科中的主要领域特别是对计算机网络中的信息安全问题做概述性的介绍.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了解到信息安全的基础理论、基本技术和相关案例.作为一门信息安全学科的入门课程,该课程在培养学生信息安全素养、引导学生从事信息安全领域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信息安全是由数学、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学科交叉应用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其独有的特点.

网络信息安全课程所研究的问题不仅是信息安全技术问题,也是在开放的、自由的、匿名的网络空间内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问题.网络空间作为人类活动的新领域,具有天然的国家主权特性[5],网络信息安全课程所涉及的内容也自然与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概念存在较为紧密的联系.因此,该课程具有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先天优势.同时,网络信息安全课程的内容和现今多样化的互联网空间密切相关,也与大学生对互联网的主观认识和应用密切相关,结合大学生自身的特点,该课程可以发掘出较多易于接受的思政要素.

2.2 网络信息安全课程思政教育目标

网络信息安全课程的思政教育目标是:①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的同时,拥有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②使学生面对复杂的网络世界时具有深邃的洞察力,在诱惑面前不为所动,保持理性;③通过课程的学习对网络空间安全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关系、网络攻防行为与法律底线之间的关系、网络技术应用与社会公序良俗之间的关系有清晰和正确的认知;④在学习和工作中具有良好的人格修养、较高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3 网络信息安全课程思政路径探索

3.1 提高教师思政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是学生知识和价值观的源头,是学生科研和职业发展的引路人.因此,为了有效开展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教育,首先要加强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教育意识和能力,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达到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的.教师思政教育的意识和能力的提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应努力提升自身道德修养,身正为范.专业课教师要提高课程思政教育效果,必须先在自身上下功夫,厚培师德根基,深植教育情怀,不断辛勤耕耘,用知识和价值观滋养学生成材,用爱心守护学生的成长;二是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了解时事政治.思政教育的开展要求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任课教师应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政治理论学习活动,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认知水平.教学管理单位也应出台相应的制度和政策,鼓励或要求教师参与各类政治理论学习或教学研讨活动.为更好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师也应积极主动了解国际国内时事政治,对时下热点话题有一定程度的认知,使思政要素能通过现实中的事例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做到思政内容言之有理,避免生搬硬套;三是专业课教师还需更深入、广泛地学习和研究专业知识,深挖专业知识中蕴含的思政要素,尤其要注意搜集整理能发掘出思政教育要素的专业案例,使思政内容言之有物,达到触动心灵的效果,避免简单说教;四是专业课教师应注意加强知识储备,广泛涉猎多方面知识,对心理学领域的知识和社会热点问题需多加关注,挖掘其中的优秀思想为我所用,更好地为课程思政服务.

3.2 利用国内外网络信息安全事件案例展开课程思政

为提高学生对信息安全概念、原理和应用的认识,开展与专业知识融合的思政教育,应搜集整理在现实世界中发生过的真实案例并恰当、合理地分析和运用.比如最近发生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对华为公司进行“封杀”的事件,通过该案例可引导学生从多层次展开思考.首先是一个国家对于核心网络设备的掌控对巩固国家安全的意义,引申出对我国国家安全战略的了解与思考.其次是重要产业的尖端技术、设备或零部件受制于人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通过对政治经济形势的分析,激发学生奋发图强、为祖国繁荣富强贡献自己一份力量的爱国主义情怀.最后是通过分析华为公司在通信领域的技术优势及应对措施,体现我国在一些高科技领域中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从而增强学生对民族、对国家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另一个案例是近年来出现的国际黑客组织发起的针对我国的APT(Advanced Persistent Threat)攻击事件,通过该案例可教育学生了解我国所面对的国际竞争形势的复杂局面,引导学生增强敌情观念、保密意识和政治敏锐性,牢固树立国家安全意识,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本文列举了几个融合课程思政的典型案例(见表1),在网络信息安全的教学实践中,应不断搜集、整理这样的案例,分析安全事件中蕴含的思政要素,并保持案例库的实时更新.

表1 网络信息安全融入课程思政的典型案例

3.3 结合信息安全领域相关法律展开课程思政

我国从很早开始就有针对信息安全犯罪的法律规制,近年来相关立法不断完善.网络信息安全课程中网络与系统攻击技术这部分内容所介绍的一些技术如果在特定的场景下实施,就十分接近法律所规定的犯罪条款.另外,我国法律对网络安全犯罪提供了帮助或没有尽到防范义务的行为也有明确的规制,这些问题有可能在学生将来的工作中遇到.所以在讲授网络与系统攻击技术这部分内容时,必须要加入对我国针对信息安全犯罪法律条文的介绍,主要涉及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近年来,针对互联网环境下出现的新问题,国家不断完善信息安全领域内的立法工作,新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密码法》也与课程教学内容有紧密关联,可从中发掘课程思政要素,具体情况如表2所列.

表2 结合信息安全领域相关法律展开课程思政的案例

在介绍法律条文的同时,需结合一些现实中发生过的真实法律案例,这一工作需要与案例库建设密切结合.教师应对社会热点新闻保持关注,敏锐发掘新闻事件背后的信息安全问题和法律规制之间的关系,及时将社会上真实发生的信息安全相关法律案例编入案例库中,保持案例库的动态更新,比如近期发生的“江苏昆山警方破获涉案金额上亿元的游戏‘外挂’案”.这类真实、生动的法律案例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会给学生带来心灵上的触动.法律法规思政要素的加入,一方面提高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识水平,另一方面增强学生遵纪守法意识,同时还能使学生学会在将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善于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

3.4 遵循接受心理学规律,提高思政教育开展效果

为提高网络信息安全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还应该积极应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领域中的心理学研究成果[6],探索专业课在课程思政过程中的学生接受心理特点,优化教学内容和形式,更好地为课程思政服务.

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学生能否接受教师传授的评价、判断、观点和思想,从心理学视角来看,其表现为接受主体(学生)基于自身心理结构和需求的前提下,受到某些具体因素影响的对接受客体(观点或思想)进行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和外化的心理活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的心理接受活动是由多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教师、教学内容、学生、传授中介和接受环境等要素.在这些要素中,接受主体(学生)的主观因素是课程思政教育接受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或者说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效果主要取决于接受主体的接受心理.从心理学的基本规律来看,多种心理基本成分都参与到了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活动,其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应该是认知、需要和情感.

接受主体的认知能力决定了受教育者对知识和概念的基础接受能力.受教育者的认知能力包括感知能力、记忆能力、专注能力和思维能力等.课程思政实施的第一步是受教育者的认知能力能够对课程思政过程中传达的评价、观点和思想进行理解、记忆和掌握.这就要求在网络信息安全的授课内容、案例的选取上以信息量和复杂度适度为原则,超出学生理解能力、记忆能力范围的知识或案例应该尽量避免或做适当改编.

从心理学视角来看,受教育者各种行为和想法的原动力,也是接受或不接受教师传达信息的驱动力.虽然不同个体的需要具有独特性,但由于专业课课程思政面对的对象具有相同的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等特征,所以这些受教育者具有相似的精神需要,如娱乐和异性交往等.所以要取得较好的课程思政效果,就应在教学设计上考虑学生的心理需要因素.比如在案例的选取上应契合学生心理学需要,使学生在较强的精神需要驱动下高度关注案例内容,积极、主动地接受教师对案例的分析结论以及传授的观点和思想.

受教育者的情感因素会影响其对教育信息的接受,比如兴奋积极的情感促进信息的接受,而悲观消极的情感会阻碍信息的接受.受教育者的情感也会受到学习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师自身情绪的影响,在实践中可巧妙利用以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4 结语

在网络信息安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结合课程固有特点发掘思政教育元素,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将信息安全事件案例、信息安全领域相关法律融入课程教学,运用接受心理学规律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爱国主义情怀,提升个人修养,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还可以增加课程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达到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目标,将“立德树人”落在实处.

猜你喜欢

信息安全案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思政课“需求侧”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保护信息安全要滴水不漏
高校信息安全防护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