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散文教学的策略
2022-05-01吴麦花
吴麦花
在统编教材中,散文虽然不像寓言、童话、神话、民间故事、现代诗、小说等以文体单元的形式安排学习,但散文作品的数量远超上述各种文体。在散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散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采用适宜的策略,引导学生学好散文。
统编教材将文章结构的学习要求蕴含在不同单元语文要素的目标中。散文的“形散”通常是指其结构很灵活,散文的“神不散”往往是指一篇课文在感情表达上很集中,这一点特别适合学生学习。
比如,《走月亮》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从儿童的视角来表达对童年、对故乡的一往情深,文章充满了童真童趣。这篇散文以文中多次出现的“我和阿妈走月亮”为结构线索,选材“精”,指向写实——所走过的地方:走过村头,走过大道和小路,走过小溪和水塘,走过溪岸和拱桥,走过果园和稻田;选材“广”,指向想象——月光下的一切美好的事物,既有眼前所见的月光下的诗意美景,更有回忆和想象的白天的情形、春天里的情形、爸爸将要回来的情形等。这些精彩纷呈的想象画面,能够启发学生通过想象解决无话可写的难题,学习其中选材的成功经验。
不同作家的散文作品,语言各具特色,入选小学教材的散文,生动活泼,清新自然,非常适合学生学习。在散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散文的语言特点。
比如,《桂花雨》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作者选择的表达对象是桂花,在语言表达上以浓墨重彩来描绘人们常见的植物。以作者写桂花的香气为例,不仅“太迷人了”,而且“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作者如此描写桂花的香气,目的是抒发自己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之情,就如桂花的香气一样,永远挥之不去。由此不难看出,散文语言的或浓或淡,都是为表达作者的真实感受服务的。
散文与故事类文本的区别在于淡化情节,注意营造情感氛围,表达特定的意象。学生有时候把握不了散文的情感内蕴,原因在于忽略了课文中描写的具体事物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因此,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还要关注作者创造的意境,引导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朗读文本,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如《威尼斯小艇》一课是一篇游记体散文,其中描写的小艇特别吸引人,关键就在于作者不仅描绘了小艇的美好形象,而且赋予了美好的感情,也就是在文章中营造了一种优美的意境。这样的意境是作者用三个比喻带来的效果:先是以“独木舟”带给人新奇独特的印象,不用多说如在眼前,属于传神的表达;接着以新月作比,突出小艇外形的诗意美感,“月亮船”不仅值得期待而且值得拥有;最后是田沟里的水蛇,指向的是小艇在威尼斯“大街”上的行動非常轻快灵活,也暗示小艇主人的驾驶技术十分高超。这样的小艇,读者读过之后,谁都想去坐一坐,这就是作者创造出的令人神往的意境。学生可以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运用在描写自己有强烈感受的对象上,提高写作能力。
总之,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在单元语文要素的学习目标中,逐步融入散文文体教学的要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掌握散文的文体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