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择童话教学的想象生发点
2022-05-01郭晓国
郭晓国
想象是童话的突出特点。统编教材童话文体单元的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是“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但是,学生并不清楚童话中的想象是从哪儿生发的。因此,在童话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想象的生发点,引导学生开展想象,培养想象力。
童话以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吸引学生,学生喜欢童话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追求新奇的故事情节。在童话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物所面临的矛盾冲突,寻找想象生发的源头,品味想象的新奇、美妙。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故事写又冷又饿的小女孩赤着脚蜷缩在街头的一处墙角。她的手几乎冻僵了,她的兜里有火柴可以取暖,她能不能用火柴取暖呢?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抓住小女孩面临的矛盾去理解情节的发展——“她终于抽出了一根”,以此为想象的生发点,小女孩擦燃火柴后,奇迹发生了:“……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温暖的大火炉前面……多么舒服啊……”这一想象是借助幻想写出来的,从火柴的微弱亮光到温暖的大火炉,全是小女孩的幻想。这一方面反映小女孩确实是冷到了极点,特别渴望获得温暖;另一方面说明小女孩被冻得出现幻觉,暗示小女孩的生命快要走向尽头。小女孩在亮光中看到希望的诱惑,她不再有火柴是用来卖钱的顾忌,继续擦燃火柴,在火柴发出的亮光中进入幻想的世界,滋生片刻的满足感,不断生发出奇异的想象,使童话在丰富的想象中变得更有吸引力。
童话根据人物类型可以分成常人体、拟人体、超人体等,其中课文中安排学习的童话故事多数为拟人体。在拟人体童话中,人物多数是人类以外的动植物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借助拟人化的手法使它们具有人的思想、情感、语言和心理活动等。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样的童话中,人物的活动不仅需要符合人类的正常思维与情感,而且要遵循事物自身的特性与规律。
如《那一定会很好》,课文很明显是拟人体童话,故事中的主角初看是难以确定的,有种子、高大的树、手推车、椅子、木地板等,实际上它们是一粒种子变化的各种形态。这种主角变化本身就能吸引学生,每一次变化都是由不同的想象完成的,想象成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桥梁。但是,这些变化自身又符合种子的生长及变化规律:一棵树的种子是微小的,它种下去以后的变化就是指向高大的树,这是植物的自然属性,加上拟人的意味后,种子有了一种成长的渴望也就是自然的结果,二者结合起来,学生读故事时仿佛自己就是那颗种进土里的树种子,内心自然会生发快快长的愿望。树长大了后,又滋生出新的期望——能够“跑”,由此带来树的用途不断变化,出现新的想象生发点,树木做成手推车、椅子、木地板;每一次变化都伴随着奇妙的想象,这些想象都与木板用途的常识相契合,丝毫没有不合理的情形出现。
在童话世界里,学生的生活情境进入想象的世界后,也会发生变化,与真实生活情境产生距离。由此可见,抓住童话中契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展开想象,是学生理解童话想象的抓手。
如《一块奶酪》,故事中的蚂蚁队长面对掉下来的奶酪渣,心理上发生了激烈的斗争:它不仅想自己享受这一美味,而且还不知不觉地为此作了准备——让其他蚂蚁休息一会儿并离开,这样它就可以独自面对奶酪渣了。在这一过程中,蚂蚁队长的内心一直有矛盾:它作为队长一开始就宣布不许偷嘴的纪律和处罚要求,如果自己趁机吃了奶酪渣,就犯了自己下的禁令。但是,奶酪渣对蚂蚁队长来说又有着强烈的诱惑,所以它下令让其他蚂蚁休息并离开,这样它吃了奶酪渣别人就看不见。最后,它“嗅嗅”奶酪渣的香味,转而命令最小的蚂蚁吃掉奶酪渣。蚂蚁队长复杂的内心活动是作者想象的结果,这样的想象十分切合儿童馋嘴的心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想象,深入理解蚂蚁队长的所作所为。
总之,在童话教学中,教师要合理选择童话教学的想象生发点,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