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年级古诗词教学的策略
2022-05-01王亚娟
王亚娟
古诗词教学对高年级学生的要求是阅读诗词,在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进行想象,体会诗词的情感,熟读并背诵古诗词。根据高年级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在课堂上采用比较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索学习古诗词的方法,使古诗词学习有效延伸到课外。
高年级学生在课前对古诗词进行预习,可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完成字、词方面的自主学习,并借助互相交流重点理解所学习古诗词中关键词的意思。在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感知古诗词的意思,体会古诗词的节奏美、韵律美。
如教学《示儿》,在课前预习中,学生通过注释知道这是南宋诗人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一首诗,这首诗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预习诵读,自主搜集诗人陆游及其所处时代的资料,发现陆游是一位杰出的爱国诗人,他主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失地,但一辈子没有得到重用,很不得志。在他的创作中,有大量表达抗金思想的诗歌,鼓舞人们的斗志,抒发慷慨激昂的报国热情和壮志未酬的悲愤。陆游空有一腔报国热情,临终也没能看到“九州同”的局面。
统编教材高年级的古诗词都是以相同主题的三首诗词组成一课,形成一课多篇的精读模式。对于这样的教学安排,教师要将单篇古诗词的精读学习与多篇文本的综合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借助关联的学习策略,引导学生感悟古诗词的意境,把握诗词的内涵与情感。
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安排学习的是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从单篇古诗词教学的角度看,三篇古诗词的创作风格迥异,孟浩然《宿建德江》在山川的静态中写愁,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湖面的动态变化,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夜行所见奇异景色,似乎难以找到共同的因素。其实,编者为本单元确定的主题是“触摸自然”,从这个角度看,它们的共同因素就是作者对自然的感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如《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到了月夜的景色,都有“新”的意味表达出来。孟浩然从游子漂泊他乡的角度看月,內心添的是新愁;辛弃疾从夜行游览的角度看月,内心涌起新奇美好的感觉。再如《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都用画面来写水写船:孟浩然的诗句呈现的画面中,船、水都是静静的,以江清写水中月近人来反衬客寓他乡的孤独;苏轼的诗句呈现的画面中,人行湖上观看了一场风雨的即兴表演,让人心潮澎湃。
同其他文本阅读一样,古诗词阅读也需要从课内走向课外,毕竟教材选入的古诗词相对于古诗词群体来说实在是太少了。古诗词阅读是学生学习和积累传统文化的重要路径,学生将堂课上学到的方法迁移到课外相关联的群诗阅读中,可以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教学《十五夜望月》一诗,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这首诗后,可以从传统节日的角度组织学生开展课外群诗阅读专题学习。学生查找到与传统节日——中秋节相关的作品:张九龄的《望月怀远》、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苏轼《阳关曲·中秋月》、辛弃疾《好事近·明月到今宵》。学习这个专题的作品,学生要找到古诗词中特有的文化意象,了解古诗词中的传统节日习俗及影响。
总之,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将在单元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使学生在古诗词阅读实践中提高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