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学生感受生动的语言
2022-05-01周嘉嘉刘晓明
周嘉嘉 刘晓明
“感受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学习目标之一。其中,“积累喜欢的语句”是学生经常训练的内容,教师该如何指导学生“感受生动的语言”呢?
学生一般都是通过朗读来感受生动的语言。那些富有新鲜感的语音、词汇和句式,往往是通过朗读进入学生的记忆的。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采用学生比较习惯的朗读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再现文本中的生动语言,使学生通过声音就能感知语言自身的魅力。
如教学《读不完的大书》,课文中有很多生动的语言,第三自然段更突出。作者在描写麻雀、老鹰、蚂蚁三种动物时,抓住每种动物的样子和留给人的印象,采用比较整齐的句式,将动物描写得生动形象。比如,麻雀“叽叽喳喳,蹦蹦跳跳”,老鹰“高空盘旋,展翅滑翔,突然猛扑而下”,蚂蚁“井然有序,勇敢忠贞”……教师认真解读文本,组织学生用朗读再现语言的特色,读出语言生动的意味来。
生动的语言对学生而言最直接的感觉是新鲜感。如何让学生发现文本中的语言具有新鲜感呢?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与文本中的语言表达进行比较,找出文本中值得自己学习的具有新鲜感的语句。
如教学《大自然的声音》,首先,作者用形象的比喻来描绘大自然的声音,这与学生平时的习惯说法有很大的区别:“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动物是大自然的歌手”,很明显,几个句子把大自然中能够发出响声的对象都看成在音乐方面有很高造诣的人——音乐家、歌手,就属于文本中具有新鲜感的语句。其次,在具体的表达中,有更多生动的语言表达,如第三自然段对下雨的描写:“小雨滴敲敲打打,一场热闹的音乐会便开始了。滴滴答答……叮叮咚咚……”学生日常说下雨,喜欢关注雨点大小的表述,比较客观、具体,课文中的“敲敲打打”,只是一个很普通的词语,却带来了不同凡响的效果,让人读后想起“音乐会”上的乐手在敲打着各种不同的乐器,产生动人的旋律。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可以看到自己在语言表达上与作者存在的差距,从而找到学习的标杆,努力掌握语用知识,提高表达能力。
文本中有些生动的语言,学生读起来或者理解起来,感受不到其中的生动意味。对此,教师要创设适宜学生进入文本的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感受文本中生动的语言。
如教学《父亲、树林和鸟》,课文中有许多描写父亲的生动语句,如“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聞了又闻”“我只闻到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没有闻到什么鸟的气息”等。这些语句,如果教师只让学生自己去读,学生或许像文中的“我”一样,读不出父亲在树林里与鸟的情感所在。因此,教师要创设情境——你有一个十分喜欢的对象(食物、玩具等),你来到一个地方,知道其中有你喜欢的对象,你会有怎样的表现呢?学生有了这样的体会,再来看文本中父亲的表现:他“突然站定”说明他感觉自己喜欢的对象出现了,这一方面说明父亲对自己喜爱的对象很敏感,另一方面体现了父亲与自己喜欢的对象很亲近;“望了又望”“闻了又闻”说明父亲在仔细辨别、比较、确认。学生明白了父亲这些普通、平常的举动具有的独特意义,才能体会到语言的生动。
总之,教师在引导学生感受文本中生动的语言时,需要切实改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运用朗读、比较、入情入境等方法,在深度学习中感受生动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