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巡察的文化和德育作用探究
2022-05-01魏学文
摘要:政治性是巡视巡察的首要属性。作为当代中国廉政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和党内监督的重要手段,巡视巡察也会对文化和教育产生影响。高校的巡查工作,从文化和德育视角分析,在彰显政治属性的同时,也能够推动廉政文化建设,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净化校园环境。
关键词:高校党建;巡视巡察;传统文化;德育
基金项目:大连海洋大学2021年党建、思政、统战和文化课题“以校内巡察为抓手提升二级党组织党内政治生活质量研究”(zc2021007)。
作者简介:魏学文,大连海洋大学学院讲师。(辽宁大连116023)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2)04-0145-04
一、巡视巡察与文化和德育的关系
(一)巡视与巡察的联系
依照《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巡视和巡察主要区别于层级方面,巡视的层级相对较高,着眼相对宏观,而巡察的层级相对较低,主要聚焦基层“最后一公里”问题。尽管层级不同,但两者在根本上是一以贯之的,都强调政治属性,都是重要的党内监督手段,巡察遵循巡视工作的方式方法,是巡视的延伸和补充。因此,巡视与巡察属于同一监督体系当中的不同部分。
(二)巡视巡察与文化的关系
巡视思想在我国可追溯到上古时期[1],古代的巡视经过发展和积累后,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制度体系,在巡视的机构设置、官吏的任用等方面都有较为明确具体的要求[2],但古代巡视制度的最终目的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具有鲜明的封建社会特征,与近现代的巡视有本质上的区别。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逐步探索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国家和政党的巡视制度体系,虽然其间因战争等特殊情况出现过暂时性中断,但在巡视工作延续期间,均有力推动了党的建设。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之前,党的巡视制度在保存力量、确保团结等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改革开放以后,巡视作为反腐倡廉的重要手段,在党的重要会议中多次被提及[3];党的十九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巡视巡察工作不断迈向新的高度,当前的巡视巡察工作体系科学、方法完善,在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巡视巡察对优秀传统廉政文化的传承创新,也是当代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内容。
(三)巡视巡察与德育的关系
从先秦开始,儒家就提出为政以德、以德服人等思想,这些都体现了统治者对道德和德育的重视。德育,从广义来讲是开展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从狭义来说即开展学校道德教育,德育是教育活动的一种,与社会和文化具有交互影响的复杂关系[4],廉洁教育也包含在德育范畴。巡视巡察在彰显政治属性的同时,也会产生廉洁教育的作用,对于以立德树人为主要工作的高校来说,内部的巡察工作一定程度上也承担着为学校建设服务、为教育发展服务的任务,在文化和德育方面尤其具有潜在价值,可以说,文化属性和德育属性是高校巡察在政治属性外的“衍生属性”。
二、高校巡察与文化和德育产生作用的机制
(一)通过强化高校基础功能推动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
与基础教育机构相比,高校具有更多的社会功能,主要包含育人功能、文化传递功能、服务社会功能、创新研究功能等。在这些功能中,育人和文化方面的功能应当居于基础性、根本性地位,这是因为,高校的社会服务和创新研究等功能需要以文化和人才的积累为前提。高校的巡察工作既是监督工作,也是高校整体工作中的一个环节,不能完全脱离高校基本功能而单独存在。高校巡察工作是为了发现和解决问题,而发现和解决问题又是为了高校更加健康地发展,从而使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教育的基础性功能更加凸显。因此,高校巡察与文化和德育能够产生重叠。
(二)通过服务高校中心工作推动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
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这一论断抓住了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立德树人”是对高等教育根本任务的高度凝练。“立德”要求高校具有与之匹配的文化实力,这种文化实力不是单一领域的,它应当是一种体现在教学、科研、管理、治理等各方面的文化生态系统;“树人”要求高校充分发挥文化优势,通过价值引领、情操陶冶、品德培育、制度约束等途径,综合地对高校中的人施加影响,使他们成为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才。高校巡察工作着眼高校内部的廉洁从教、廉洁从政情况,直接或间接服务于“立德树人”中心工作,因此,也应当作为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通过打造高校廉洁环境推动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始终坚持以零容忍的态度对待腐败问题。近年来,高校在科学研究、基础设施建设、后勤管理等多方面的腐败问题不断暴露并被立案查处,部分案件甚至涉及高校的主要领导干部,说明高校并非一塵不染的象牙塔,高校的党员领导干部也并非生活在真空中。与党员干部所犯的错误本身相比,错误所带来的恶劣影响往往更加持久。高校党员干部作为教育工作者,他们的不正之风不仅会影响自己的工作生活,同时也给校园廉洁环境以及生活其中的学生带来不良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及,要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建设。要达到这些目标,需要强有力的震慑和惩治措施,同时也需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教育环境。高校的巡察工作聚焦于高校党委下属的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是“基层当中的基层”,从监督对象的角度来看,高校巡察工作的开展,相当于对这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一次检验和教育,有利于廉洁意识培养和廉洁环境营造。
(四)通过巡察工作固有特点推动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
与其他监督方式方法相比,巡视巡察工作具有主动性强、形式灵活、手段丰富等特点。从巡察目的来看,巡察工作主要是发现问题、形成震慑。震慑这一词语,强调的是一种心理上的影响,因此,它和警示、威慑等一样,本身对于被施加者来说就具有一定的教育约束功能。无论是党中央还是地方党组织,对巡视巡察工作的一项重点要求都包含做好“后半篇文章”,“后半篇文章”即侧重于发现问题后的整改、落实和警示教育等方面,这些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与文化建设和德育相互协调和融合。从巡察手段来看,巡视巡察可以采用个别谈话、查阅资料、问卷调查、召开座谈等多种手段,在发现问题的同时,也相当于对被巡察党组织工作情况进行了一次摸底。这样的一线调研,在政治上起到“把脉”作用的同时,也能为开展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提供有针对性、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
三、高校巡察的文化和德育作用的实现路径
(一)从巡察环节谈高校巡察文化和德育作用的实现路径
1.巡察的宣传和准备。高校师生对于巡察工作的认识还存在不够深入的问题,宣传工作不仅能为顺利开展巡察奠定基础,同时也是对“廉”这一思想和文化的辐射和传递。在巡察的宣传和准备阶段,应把握好几个要素:一是利用重要时间节点,如召开巡察动员会等时机,对师生加大宣传讲解力度;二是多种媒介相结合,在正式巡察开始前,利用张贴纸质巡察公告、在网站发布相关动态等方式,全方位加强巡察宣传;三是充分依靠被巡察单位,特别是被巡察单位的党员领导干部,以他们为宣传基点,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2.巡察的过程和反馈。现场巡察和巡察反馈是整个巡察工作的主体部分,特别是现场巡察过程能够直接接触师生,因此可以在发现问题的同时,获得一次难得的面对面开展廉洁文化宣讲的机会。在巡察的過程和反馈中,应把握几个关键字:一是全,要全面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开展巡察,尤其是个别谈话、座谈会等是获得一手信息并开展廉洁教育的最好方式;二是深,要深入了解和挖掘基层师生的诉求和关注点,结合诉求加强廉洁文化教育效果;三是细,要细心对待师生,细致做好小事,增强师生对巡察工作和巡察干部的信任,树立巡查人员的良好形象。
3.巡察的整改和落实。从工作实践来看,整改落实是开展教育的良好契机,这里所说的整改落实,并不单纯针对集中整改阶段,对于巡视巡察发现的问题,其中有一些需要被巡视巡察对象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同时,在整改结束后,为防止问题反弹,还需要对成果不断进行固化和提升,从这一点上来看,巡视巡察整改永远在路上。因此,与持续数月的集中整改相比,影响更加深远的是此后的固化提升过程,这一过程既是运用巡视巡察成果教育更多人的过程,也是廉洁文化逐步深入人心的过程,被巡察单位应当根据反馈意见,结合整改方案,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建设和教育活动,巡察机构可以适时开展监督检查。
(二)从文化结构谈高校巡察文化和德育作用的实现路径
文化是一种复杂的人类活动产物,这一特点决定了文化具有不同的结构,主要包含物质层面的文化、制度层面的文化、思想层面的文化等,不同的文化结构在传播速度和作用方式等方面有所不同,确保高校巡察文化和德育功能的实现,应当充分结合每种文化结构的特点。
物质文化是一种具象性的文化,因其与生活贴近、生动鲜活,比较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在物质文化层次方面,高校巡察工作应当注重丰富载体,依托具体的事物,例如,在进驻被巡察单位时,可以在动员会上向师生发放宣传册,或组织观看包含巡视巡察基本概念的短视频,使巡察更易于为基层党员和群众所熟知。
制度文化是人类创造出的规范性体系,体现的是一种内在的逻辑关系。在制度文化层面,巡察文化和德育功能需要在捋顺制度逻辑、建立较为完整的制度链条并积极加以实施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结合实际情况,高校巡察制度的逻辑顺序和链条的建立应遵循的大原则是:以上级党组织关于巡视巡察工作的要求和相关文件精神为出发点和遵循;以基层被巡察单位为落脚点和聚焦。从巡察工作实践经验来看,这种逻辑顺序和制度链条具体应当包含四个大的部分,第一部分是上级党组织的精神和要求,典型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前者是全党的行动纲领,后者是开展巡视巡察工作的总体指针,在这些规章制度之下,还有各高校上级党组织(如省委,部委)制定的相关规定;第二部分是高校党委关于巡察的规章制度,例如巡察工作实施办法、实施细则等文件;第三部分是高校内设巡察机构或履行巡察职能的部门内部的规章制度,其中也包括巡察组的相关制度,例如巡察流程图、巡察操作指南、巡察各环节规范性文件和表格、巡察干部纪律要求等;第四部分是针对被巡察对象的规范性要求,例如被巡察单位配合上级巡察工作的实施办法等。
精神文化是文化中更深层次的部分,精神文化的培育和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循序渐进。在精神文化层面,巡察文化和德育功能的实现,需要经过认知、普及、固化、提升等多个步骤,并且需要在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高度积累的前提下,经过较为长期的持续性浸润,才能够取得较为明显的效果。
(三)从德育的对象谈高校巡察文化和德育作用的实现路径
巡察的政治属性决定了巡察的主要对象是下一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因此,巡察文化的德育辐射圈也应当从高校的党员领导干部到教职工再到学生,此外,针对不同的群体,文化输出和德育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从党员领导干部角度来说,巡察的文化和德育功能具体体现在约束和警示方面。通过巡察工作的开展,使党员干部经常保持“守底线、知敬畏”的思想认识,不断查摆自身存在的问题,调整方向,改进作风,注意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巡察的成果作为警示教育的基础材料之一,通过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党员领导干部洁身自好。
从高校普通教职工角度来说,巡察的文化和德育功能具体体现在提醒和监督作用的发掘方面。教职工作为高校工作人员,同样需要做好自我约束。高校巡察在约束和警示党员领导干部的同时,对于普通教职工在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等方面也起到了提示、提醒的作用。目前高校巡察工作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如何更好地形成巡察合力,虽然巡察是党内监督工作,但同样离不开民主党派人士和群众的大力支持,无论是党员教职工,还是党外教职工,都有责任和义务做好相应的监督工作。
从高校在校学生的角度来说,巡察的文化和德育功能具体体现在认知和常识普及方面。学生是高校中最主要的群体,受教育者的身份使他们成为文化传播和德育的重要对象。作为廉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巡察思想也应当在学生群体中进行传递,但这种传递更多时候应当侧重于对巡察工作的初步认知和一些基本常识的普及方面。
参考文献:
[1]于学强,于学勇.中国古代巡视制度设计的弊端及警示[J].广西社会科学,2020(9).
[2]于学强,李晓萌.中国古代巡视的有效做法及其当代启示[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1).
[3]张亚丹.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历史变迁及其发展研究[D].江苏:南京师范大学,2018.
[4]刘冲,巴登尼玛.文化、社会与教育的关系[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9,11(6).
责任编辑:陈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