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宪德水彩艺术探究
2022-05-01路遥
【摘要】孟宪德水彩艺术的形式美是独特的,所透露出的澄明之境既是对人和自然的独到感悟,又是艺术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他的作品既有西方绘画的冷静与科学,又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和具有民族性的艺术意志,同时也积淀着中华民族长期积累起来的心理状态与审美经验。这源自他对于艺术的探索精神与执着精神。笔者将用格式塔心理学美学和符号学美学作为理论基础并构建出两种理论的融通之处,以便探究其水彩艺术。
【关键词】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符号学;内容与形式
【中图分类号】J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2)03-164-03
【本文著录格式】路遥.孟宪德水彩艺术探究——以《中国复兴号》和《上观苍宇》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2,02(03):164-166.
一、孟宪德水彩艺术探究的理论来源
孟宪德,1970年生,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美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分委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绘画艺委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评审委员,国家艺术基金专家委员会评审委员,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学科评估和学位授权审核通讯评议专家,黑龙江省首批重点高端智库首席专家,黑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六个一批”专家人才,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学名师。笔者将从格式塔心理学美学和符号学美学的部分观点对他的水彩艺术做平衡与统一的分析,关联理论与依据见下图所示(图1):
任何有界限的、视觉的艺术作品都有物理意义上的支点和视觉上的关注点。支点是以物理的形式出现,视觉上的关注点则是作为内容上某个局部出现,这个关注点限定为关注物的形状或色彩,它会带来一定生理层面与心理层面的刺激。因此,一幅艺术作品的关注点可被视为心理上能够起到吸引与刺激的点。首先,画面中传递的信息能够引起或者唤醒观者的情感,激起他们对画面内容的不同解读与认知,使注意力进一步转移到关注点上,是由图像转化为符号带来的感知和注意的临时集合。这便导致“一物于某方面替代另一物或另一人”[],视觉到思考的转化和符号到意义的联系变得清晰起来,建立起由视觉引起感知、传递意义、引起思考,这样连续的心理活动。其次,艺术作品表现的内容取决于它的视觉形式,是由知觉范畴给予的一种分析,传达出一种客观事物本身具有的某种意义,体现在作品隐藏于内部的心理活动。同样,艺术作品的符号化是载体赋予的意义,可分为实用性意义和非实用意义,实用是一种程度,非实用是一种界定。非实用意义就是艺术意义,两种意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例如,作为纯粹的符号化的艺术意义在未被接受时它是非实用的,当它作为艺术作品带来功用、价值、需要时,则具备了二重性意义。最后,正如弗迪南·德·索绪尔符号学表述的能指和所指的相联结带来的整体意义,即——整体的意义不能脱离能指和所指,而必须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基于上述三点,格式塔心理学美学在分析视觉艺术时采用的是系统阐述知觉运动带来的形式、张力、表现等重要原则,进而揭示艺术创作与作品传递的事物在组织结构上的平衡与统一特征,并揭示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在符号学美学中,整体性体现在——符号、符号组、符号组的组合指向一个具有整体意义的统一体,进而传递意义。
二、孟宪德水彩作品中符号携带意义的分析
符号是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为事物创造的一种具有携带意义的抽象物,也是人类思维突破时空间隔,以认知和描述的方式对自然和人造之物的一种感知。符号是保存和传递已获信息和知识的最重要的形式和手段。由于符号自身携带某种意义,经由符号活动进行表意,因此探究艺术作品中符号的意义是符号学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符号表意的过程是由形象至文本构建的二元符号论的能指性和所指性。艺术作品中具体的对象被不断被抽象化、符号化,使符号化过程及符号意义的生成频率加快,符号的表意、传达和解释也拥有新的特征。笔者将对孟宪德的代表作《中国复兴号》和《上观苍宇》所携带的符号做作出分析。在《中国复兴号》(图2)和《上观苍宇》(图3)两幅作品中,重心在于自然事物与人造物之间的微妙关系。《中国复兴号》的自然事物比较直观,是画家所观察到的真实景物;《上观苍宇》的自然事物并不具限制性和直观性,内在的隐喻性较强——为大面积灰色调构成的天空。两幅作品的自然事物与人造事具有符号的象征意义。将这种画面再造之物置于符号学的物源和表意层面,则能清晰地解释其內涵与外延。笔者将两幅作品的自然物由近及远地梳理为:树木、虯枝、河滩、田地、田间小径、山峦、天空。这些看似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自然物并不会引起过多的关注,但是,落在人的意识中被意识符号化后就具有携带的意义;两幅作品的人造之物由近及远地梳理为:村落、复兴号及附属物、楼宇群及附属物,这些物体当被认为携带意义时也可被赋予意义。符号的各种意义是符号与人类多种活动关系,符号的意义在于感知,意义通过符号显现出来,不表达意义的符号是不存在的。两幅作品的符号所携带的意义,如下表所示(表1):
文本是表意单元有语言学的倾向,艺术作品精神内涵取决于文本带来的表意。符号学与图像学中的文本是以文字的方式用来讲述、描述,进而判断符号、图像(艺术作品)外在与内在的信息。正如罗兰·巴特尔所言:“在图像之中、之下、周围是否总有文本?”[2],图像中蕴意的文字说明必须在“上下文”中寻求,即是从整体图像中获得。符号与文本之间的关系是接受者对图像中的符号、符号组、符号组的组合等进行文本化的结果,接受传递带来的意义,文本化是符号的必然方式。诚如孟宪德所言:“我喜欢用自己的方式画我喜欢的题材,是因为我更想画出画面后面的神秘的不可捉摸的情感世界,亦或内心的情感世界是支撑我的画面的精神核心”(孟宪德《味象澄怀》)。他作品中符号化的艺术语言是对笔下自然之物属性和运动规律的把握,更是通过不断的艺术实践与尝试的感悟和思考——自在自然、人、人化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
三、孟宪德水彩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分析
澄明,是统一,是和谐,是平衡与统一,更是一种光明的境界。孟宪德的水彩艺术所折射出的澄明之境是他对审美客体独到的感悟,是自我与对象相互交融显现出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广袤与包容。视觉艺术、造型艺术、空间艺术等是通过一定形式的组合进而传递出形式的美感。形等于理是视觉形象美的比例,这源自毕达哥拉斯,后又发展成黄金律的数的原则,以致由数通音,形式美的基本法则也由此而来。孟宪德对自然之物的感悟是建立在他对艺术实践的基础上并按照一定的组合规律使之成为艺术作品展现形式之美,若要回答他是如何营造出视觉的契合因素使人产生心灵上的共鸣,笔者将从具体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分析。
在《中国复兴号》中,画面内的形既是存在的内容又是存在的形式,理是形源,形附理生,长与高似黄金律的数将画面营造在统一的法度之中,尺幅寸缣彰显千里;形由大至小由远及近,皑皑白雪与婉如蛟龙般的复兴号遥相呼应形成近中远三景的带状交界线;带状线将画面分成五块略呈平面化的空间,虯枝隐秘、村落幽静、河滩裸露、田地无垠、小径阡陌、山峦突兀,直观的形依附于理隐喻一种精神;前景冷色调的村落、虯枝、近坡是北方人坚韧、顽强、奋斗精神的写照;近中景由冷转暖自西向东,婉如巨龙疾驰前行的中国复兴号是新时代华夏民族意志的感召与呼唤;远景色调冷暖交融在视觉上给人以流动之感。《中国复兴号》形与色的协调与统一可谓是一种典范也是他对水彩艺术极具独到的见地。他运用理性的线条表达形,形的边缘线使画面呈现五段式布局不同物体的形在五段式局部中完美融合成为整体;色彩的冷暖也呈带状分布,整体与局部冷暖对比带来的视觉刺激吸引观者逐次感受形的细节;作品中的形与色不是由简单的绘画技巧决定的也不是由形状和色彩组成的纯形式,这种把握是对形与色理性与科学的探索和认知。同时,孟宪德水彩作品还传达他对中国古代哲学天道循遁世间万物之联系与之变易的感悟,“我从中国传统出发来获取图像的意义,但是,我从没有放弃对于西方美术传统的研究”(孟宪德《奔跑在时空深处》),他的作品饱含——进、和、辩、民、积、建、顺、善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其意韵风格高旷、境界浩莽,耐人寻味。艺术活动离不开心灵的活动,心灵活动的过程包括印象的心灵关照、综合、掌握、被赋予形式、得到表现,最终这种活动过程通过一定的技术外化成艺术作品。
在《上观苍宇》中,他通过有意识地强调多样与统一、比例与尺度、对称与平衡、对比与和谐、节奏与韵律等透露出某种朦胧的意味和情感观念,用以表达审美澄明的同时又蕴意深远。作品名之“上观”二字,是何人上观?为何上观?笔者认为“上观”乃为人之上观,人的范畴可被看作大于作者,大于城市中的人,是具有社會属性之人的群体概念;观之目的在于人对苍宇之下的感悟与思考。画面中照射楼宇的暖光是温和,是光明带来的人在生理上的一种感知,这种感知使生活在钢筋丛林中的人倍感愉悦,这种愉悦可被视作人对自然的一种亲和感,这种亲和感既有生理层面的感官愉悦,又有审美层面的内在关照;画面中形式与内容是辩证统一的,然而二者仍有主从之分,天地间的均衡被地平线所打破,楼体群逐渐消失在地平线上,近处的暖光助成内容所要表述的外延;自然之物的数、理等客观属性及运动规律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形式之美,只有当它们经过人的思维活动和艺术实践才能与人发生这种美的关系,也是由生理到心理结成的一种和谐的同形同构关系。孟宪德通过对楼体群局部的精细描绘与光色的表达突出情感上的光明与晦暗传递出一种内在的尺度,这种尺度是暗喻现代人与自然的关系。楼宇、天空、暖光等在空间上的布局作为美感的一部分,虽然带来感官上的愉悦但体现的不是人的一般生理性快感而要以象征性的内容传递一种观念性的意义——楼宇象征着具有社会属性的人的群体,苍宇象征具有社会属性的人的群体和自然之间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暖光则体现具有社会属性的人的群体与自然间的和谐,而阴影之下又体现了人与自然间某些尚待调和的矛盾。
四、结论
孟宪德水彩艺术并不是单纯地由形状、色彩组合成的某种纯形式,他的作品充满了对观念的准确解释。不难发现,作品中形色间的相互依赖,相互配合,进而对主题提供具体的解释范畴,并给一般性的概念赋予一种携带、表述、唤醒的终极意义。笔者想用英国美学家和艺术史学家贡布里希的一句话来结束这篇文章——“他并不墨守成规;他只是摸索道路前进”[3]。
参考文献:
[1]Charles Sanders Peirce,Collected Papers ,Cambri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1-1958,Vol 2,p.228.
[2]罗兰·巴特尔著.显义与晦义[M].天津:百花出版社,2005.
[3][英]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林夕校.艺术发展史——艺术的故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
作者简介:路遥(1981-),男,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艺术学博士,哈尔滨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画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