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广西蚕业》近10年载文信息看广西蚕桑产业发展

2022-04-30于永霞吴婧婧乐波灵李标韦伟

广西蚕业 2022年1期
关键词:蚕桑学术期刊期刊

于永霞,吴婧婧,乐波灵,李标,韦伟*

(1.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南宁市 530007;2.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科学研究院,南宁市 530007)

种桑养蚕是我国传统优势农业产业。随着江浙地区蚕桑产业的衰落,2006 年起国家提出“东桑西移”的发展战略,广西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抓住机遇乘势做大做强了蚕桑产业。广西的蚕桑产业始于东汉时期[1],在西部大开发、东桑西移的政策下发展壮大,并在随后的“十三五”期间通过“脱贫攻坚”作为“短、平、快”的发展项目被大力推广,在家蚕育种、桑树育种、蚕桑资源综合利用、蚕桑文化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产业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取得了明显成效。《广西蚕业》作为国内蚕桑产业的专业学术期刊,在刊载、传播广西以及国内其他蚕区的蚕丝科技文献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期刊的载文质量明显提升,据中国知网数据显示,《广西蚕业》的复合影响因子从2010 年的0.142 提升到了2020 年的0.520,在国内11 种蚕学期刊中,影响力排名位居第2。2017 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正式公布了第二批认定学术期刊名单,《广西蚕业》位列其中[2]。此后,《广西蚕业》发表学术论文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要求进一步提高,载文的研究方向从原来的家蚕和桑树育种以及种养技术方面拓展到了蚕桑资源综合利用、蚕桑产业经济、蚕业推广模式等,更加符合蚕桑学科与蚕桑产业发展需求,尤其是在传播热带、亚热带地区蚕桑产业科技文献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2004 年以来,广西蚕桑产业迎来了跨越式发展的有利机遇,成功实现了从数量增长到数量与质量增长并重的良好态势。《广西蚕业》持续刊载广西乃至全国蚕桑产业最新的科研成果、推广技术以及生产实践经验等,成为了见证和记录广西乃至我国蚕桑产业发展的最新科研成果。为方便统计,本研究以2012—2020 年的《广西蚕业》刊载的论文研究方向、资助项目、作者来源等为研究目标,分析广西蚕桑产业发展的科研成果及研究热点,以期为今后的产业发展、制定政策提供参考。

1 数据来源与统计方法

由于各大数据库在计算文献总量的时候,把用于补白的蚕业信息也作为学术文献,使得在计算各项指标时有误差。本文以2012—2021年《广西蚕业》刊载的正式论文为对象,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标准,通过人工统计的方式,从载文量、载文内容、作者来源等方面对2012—2021 年的10 年间所刊载的文献进行统计。

2 《广西蚕业》2012—2021年载文信息分析

2.1 单篇载文及年载文数量分析

《广西蚕业》在新闻出版局备案的页码是每期60页,2016 年前均为普通的纸张印刷,每行字数为39字,每面行数为31 行(面,出版印刷行业专业术语,1页等于2面),每面字数为1 209(计算每面字数时,以每行字数×每面行数=每面字数)。2016年开始改版,变为彩色铜版纸印刷,大16开,双栏排,更节省目力,每行字数为44 字,每面行数为40 行,每面字数为1 760字,比改版之前的单篇文献字数每面多551字。

对2012—2021年《广西蚕业》年单篇文献字数的统计分析(表1)显示,2012—2021 年间,单篇文献面数为3.93~6.16 面,2013 年最少,为3.93 面/篇,对应1 209字/面,平均4 751字/篇;2021年最多,达6.16面/篇,对应1 760 字/面,平均10 842 字/篇。2017 年《广西蚕业》被国家新闻出版总局评为“科技学术期刊”,之前属于“科普性期刊”,在载文质量要求和载文内容方面两者是有明显的区别。科普性期刊注重所载文献的科普性,主要面向生产一线,可以是针对生产上某一个问题写的技术总结、解决办法、技术手段等,对文献的写法要求不高,只要能说明问题即可。而科技学术期刊,主要面对的是科技工作者,创新性、实用性、科学性是其重要的要求。创新性要求文献的重复比要低于20%。摘要、关键词及正文、参考文献的写法都有固定的格式,需求使用专有科技名词以及国际统一的计量符号、单位名称,如不一致的需要进行单位数值的转换,试验对比类的文章都需要进行数据分析。2021 年11 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出台文件,要求科技论文每篇字数不低于5 000字,或者不少于3个版面[3],达不到这个标准的文献都属于“不合格”,对期刊载文的质量做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

表1 2012—2021年《广西蚕业》载文数量(页码)统计

2.2 载文内容分类分析

《广西蚕业》的办刊宗旨是服务三农,服务于中国的蚕桑产业发展,致力于传播蚕桑产业创新科研成果,服务于蚕业科技工作者、蚕桑技术人员以及广大蚕农。所刊载的文献均为蚕桑科技工作者、蚕桑技术人员在科研、生产过程中的创新、科研成果。从表2可以看出产业发展类(G)的文献最多,10年内累计发表了159 篇,发表年份最多的分别为2012 年、2018 年及2019 年,这3 年的年发表数量均为20 篇。其次是2017年18篇,2020年16篇,2015和2016年均为15篇,2021年数量明显下降,仅为9篇。其次是蚕桑新技术与推广应用,2012—2021 年累计发表文献为144篇;蚕的病虫害与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两类文献数量相近,分别为57 篇和56 篇,家蚕品种选育及人工孵化技术54篇。桑树的品种选育和桑的病虫害的文献分别为20 篇和26 篇,比家蚕育种及人工孵化、蚕的病虫害、蚕桑资源利用的数量都少。蚕丝文化及蚕桑科普、其他(土肥、蚕室、蚕具、法律法规、保险)以及人工饲料等文献量少。值得说明的是,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研究的起步虽晚,但相关学术研究进展较多。西南大学的向仲怀院士2015 年在《蚕业科学》上发出了“立桑为业”的倡议[4],提出“种桑不一定养蚕,养蚕不一定结茧”的蚕桑资源综合发展理念,此后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的研究发展步入了快车道,桑叶鸡、桑叶鸭、桑枝食用菌等研究项目纷纷开展。从《广西蚕业》2012—2021 年的载文信息就可以看出,2017 年和2018 年的文献数量为9~10 篇,每期2~3篇。

表2 2012—2021年《广西蚕业》发表文献的内容分类统计

2.3 作者人数统计

论文按作者人数的多少,可以分为独著和合著。独著,即只有1 个作者,即文章是由署名的作者独立完成的,文章的著作权完全归属于作者。合著是指文章由2 个或2 个以上的作者合作完成的。从表3 可以看出,独著的作者呈现逐年波动降低的趋势,2~9人合著的为大多数。2018年编辑部规定,论文合著的作者人数上限为9人。

表3 2012—2021年《广西蚕业》单篇文献作者人数统计

续表3

2.4 第一作者学历统计

作者的学历从一定程度上代表作者的学术水平。从表4可以看出,本科学历的作者是《广西蚕业》最重要的作者来源,以325篇次高居榜首。其次是硕士学历,以147 篇位居第二。大专65 篇,位居第三。中专10 篇,博士7 篇。显示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毕业的蚕桑科技人员是《广西蚕业》的主力作者。

表4 2012-2021年《广西蚕业》第一作者学历统计表

2.5 第一作者职称统计

职称,是专业技术人员步入工作岗位后,用于评定其专业技术能力的一项标准。蚕桑专业的作者职称多为农业类、农业经济类职称,少部分为工程类。按职称的高低分别有正高级(研究员、教授),副高级(高级农艺师、高级农经师、高级工程师、副教授),中级(农艺师、经济师、工程师、讲师),初级(助理农艺师、助理经济师、助理工程师),以及在校在读的学生(主要是大中专院校在读的硕士、博士以及本科生)。

从表5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第一作者是中级职称的271 篇,其次是副高级职称的154 篇,初级职称的是97篇。可以看出具有中级职称准备晋升副高级职称、副高级职称晋升正高级职称的作者,也可以说具备中级、副高职称的蚕桑科技工作者是《广西蚕业》重要的作者来源。

表5 2012—2021年《广西蚕业》作者职称信息统计

2.6 作者所在地区分析

《广西蚕业》(ISSN 1006-1657,CN 45-1213/S)是面向国内公开发行的科技学术期刊,具有国内国际统一出版物号,从统计数据来看,2012—202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作者共发表了486 篇蚕桑类文献,占《广西蚕业》期刊出版的绝大多数。江苏省位居第二,10 年间共发表了26 篇;云南省位居第3,10 年间共发表了15 篇。国外的作者主要来自日本和越南。日本是20世纪传统的养蚕大国,随着经济的发展,蚕桑产业已经衰落,从大规模的蚕桑生产到保留少量的作试验研究。越南是新兴的养蚕国家,是热带—亚热带蚕桑发展势头较好的国家。从不同年份作者涉及地区看,区外投稿录用涉及地区和数量2015 年后稳中有升,说明近年来广西蚕桑产业发展影响力增加,作者对《广西蚕业》关注度增加,大家更愿意到《广西蚕业》这个平台来发表论文。

表6 2012—2021年《广西蚕业》作者所在地区统计

2.7 广西作者发文分析

对《广西蚕业》2012—2021年的10年间发表的文献的广西作者进一步分析显示(表7),在565 篇稿件中,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353 篇,占比62.48%;广西大学13 篇,占比14.94%;广西区内单位(主要是各地的蚕业技术推广站、蚕种场以及农业局等部门)共计87 篇,占比为15.40%。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站是集科研、生产、推广于一体的蚕业科研部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科学研究院、广西蚕种质量检验检疫站为同一套人马,拥有家蚕育种、桑树育种、蚕桑资源综合利用、蚕业技术推广科以及桑蚕原种场等业务部门。进入21 世纪以来,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东桑西移”的加快推进,蚕桑产业迅速发展壮大的同时,科研和技术推广以及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方面也迅速发展壮大起来。作为广西本土的蚕桑科技学术期刊,《广西蚕业》成为众多广西蚕桑科技以及蚕业技术推广者发表学术论文的重要平台。广西大学之前有蚕桑专业,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蚕桑技术人才,后来取消了蚕桑专业,改为了植保专业蚕学方向,其培养的本科生以及研究生的研究成果也相应地选择了《广西蚕业》这一平台。

表7 2012—2021年《广西蚕业》发表的广西作者的比例

续表7

2.8 基金论文比分析

基金论文比,是科技学术期刊文献计量学上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指期刊发表论文总数中具有项目资助的论文所占的比例,反映的是科技论文科技项目成果的一项指标。从2012—2021年《广西蚕业》刊载文献的基金论文统计中可以看出,2012—2021 年间,从2016年开始,《广西蚕业》发表的基金论文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2021 年的基金论文比达到了86.05%,说明了蚕桑科技项目的占比进一步增加。在资助项目的等级上,分别有国家级(主要是国家现代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省级(省级科研项目)以及县级项目(县级推广机构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现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2013 年设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青年科技项目基金,支持了一批年轻人开展课题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很大一部分发表在《广西蚕业》上,所以2015—2018 年间,县级资助项目比其他年份的都多。

表8 2012—2021年《广西蚕业》刊载文献的基金论文统计

2.9 作者单位性质统计分析

分析作者单位的性质可以看出,2012—2021 年的10 年间,《广西蚕业》的作者来自科研院所的占绝大多数,其次分别是推广机构、大中专院校、私企和政府。政府部门的稿件主要是来自工信委或者转发的政府部门领导的讲话稿。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现有蚕桑研究所10 余家,多所大学有蚕桑专业或者蚕桑相关研究室。江苏、浙江等传统的优势蚕桑地区,随着桑园面积的减少,从事蚕桑的技术人员也相对减少了很多蚕桑技术的推广文章相对较少了。

表9 2012—2021年《广西蚕业》作者单位性质统计

表10 国内部分蚕业研究机构

表11 国内开设蚕学专业的大学以及研究室

3 《广西蚕业》2012—2021年载文信息特点

《广西蚕业》自1965 年创刊以来,在记载和传播蚕桑科研技术新成果,尤其是亚热带蚕桑科研技术成果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其期刊从最初的内部出版物到1988年正式获得ISSN、CN号,获得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资格,到2017 年获国家新闻出版总局认定为“学术期刊”,其发展进步与广西蚕桑产业息息相关,见证了广西蚕桑产业的发展壮大。在西部大开发和承接“东桑西移”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不断上升(图1)。

图1 2010—2020年《广西蚕业》复合影响因子变化趋势

3.1 载文质量明显提升

从文献内容及篇幅来看,2012—2014年所刊载的文献以蚕桑新技术与推广应用居多,平均面数也是这3年的比其他年份的低,说明所载文献多为科普性的文章,文章篇幅较短。2016 年改版为大16 开的版面双栏排,每面载文数量增加了,载文从科普类逐步向科技学术类转变,载文字数增加、文章质量明显提升。2017年被国家新闻出版总局认定为“学术期刊”。

3.2 广西作者占比较多

从作者所在地区的分析来看,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作者明显居多,显示《广西蚕业》在刊载广西蚕桑产业科技创新、技术推广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广西作者中又以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的占绝大多数。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在“东桑西移”的战略调整中,蚕桑产业顺利做大的同时,蚕桑科研水平、学术成果等方面也稳步提升。随着广西蚕桑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步伐的加快,相信广西蚕桑的科研技术实力也会显著提升,会有更多更高的学术成果涌现。

3.3 合作研究占比上升

从单篇文献的作者人数来看,2012—2015年间,作者是1~3人的文献数量逐年下降。2017年开始,4人及以上的作者比例明显上升,个别篇有10人、11人及以上,2018 年开始,《广西蚕业》最多允许9 名作者。合作研究多是因为作者属于同一课题组,发表的文献是共同研究的成果。另外,作者的学历水平中,初级职称的作者人数逐年下降,中级作者也呈现缓慢减少的趋势,副高作者基本稳定,说明中级职称和副高职称的作者在晋升高一级职称或项目结题时投《广西蚕业》较多。

3.4 学术影响力上升

近10 年来,《广西蚕业》全体编校人员不断致力期刊品质的提升,先后通过选题策划、有针对性地组稿、贯彻落实“三审三校制”、改版以及提升印刷质量、开通腾云采编系统、开通优先出版、增加DOI、增加外审等方式,多方面保证了期刊的学术质量,《广西蚕业》的编校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先后多次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广西优秀科技期刊”,2017年、2018 年由Q4 分区进入到了Q3 区,影响因子也从2010年的0.142上升到2020年的0.520。

4 结语

当前,国内学术期刊出版迎来了发展大好机遇。在作者方面,国家鼓励作者将更多的学术科研成果发表在中国的期刊上。2016年5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了“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的讲话,为广大的科技期刊工作者指明了方向[6]。在期刊方面,国家提出了打造培育一批世界优秀期刊的发展方向。2019 年8 月16 日,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提出了全面把握创新发展规律、科技管理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立足国情、面向世界,提升质量、超越一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科技期刊发展道路[7]。2019年度开放领军期刊、重点期刊、梯队期刊、高起点新刊、集群化试点等5个子项目申报,打造和提升了一批优秀期刊。

在我国出版的一万多种期刊中,按照内容分类,共有五大类,分别是哲学社会科学类、文化教育类、文学艺术类、自然科学技术类和综合类[5]。《广西蚕业》属于自然科学技术类里面的农业期刊,又属于农业期刊里面的蚕学期刊,在国内现有的蚕学公开出版期刊中,《广西蚕业》拥有自己的作者群和读者群,按时出版,不断记录和传播热带、亚热带的蚕桑科研学术成果,为广西乃至我国的蚕桑产业科研创新积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分析和了解刊物所处的位置,分析作者的研究方向、成果对于期刊今后的选题策划、组稿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广西蚕业》发展的历程显示,从最初的科普类期刊,提升为学术期刊,期刊质量不断提升与广西蚕桑产业的逐步发展紧密相关。《广西蚕业》为广大蚕桑科技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展示科研工作成果的平台,同时,广西蚕桑产业多元化发展、科研技术的提升给《广西蚕业》提供了更多更好更高质量的稿件。《广西蚕业》的载文信息记录承载了广西桑蚕业发展的印迹,在广西蚕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科技学术期刊的发展迎来了更好发展机遇的时候,希望《广西蚕业》在今后的发展中越来越好。

猜你喜欢

蚕桑学术期刊期刊
哈尔滨音乐学院“学术期刊”创刊暨《北方音乐》改版启事
期刊简介
山西晋城阳城次营镇:蚕桑宴打造绿色生态品牌
哈尔滨音乐学院“学术期刊”创刊暨《北方音乐》改版启事
蚕桑小镇规划设计作品
对现代农业形势下蚕桑产业发展的探讨
简析新时期机械化蚕桑养殖技术的应用
期刊审稿进度表
期刊审稿进度表
总局首次开展学术期刊资质审核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