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材料丰富,方能骨肉丰满
—以浙江省温州市高三一模作文为例

2022-04-30浙江省严州中学新安江校区

作文新天地 2022年10期
关键词:书生读书人角度

◎夏 露 浙江省严州中学新安江校区

一、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宋代邵博在《闻见后录》中说:“书生之见,可言而不可用者哉!”后多借“书生之见”来指读书人不切实际或不合时宜的见解。然而若书生不见,或书生无见,也未必是时代之福。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二、立意指导

本题属于新材料作文,重点考查的是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和批判质疑能力。材料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宋代邵博关于“书生之见不可用”的观点;另一部分是由此引发的关于“书生不见或者无见是否可取”的思考。

第一部分宋代邵博认为“书生之见”可言但是不可用,其原因是读书人的见解是不切实际或者是不合时宜的。第二部分是关于“书生不见或者无见是否可取”的思考。在材料中我们可以明确得知出题者的态度:书生不能不见或者无见。从个人角度来看,是因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而不愿“见”,还是刻薄之风威胁、言不能自由而不敢“见”?从社会角度来看,是满目疮痍不忍“见”,还是身不由己不能“见”?是力所不能及无以“见”,还是囿于身家性命不敢“见”?

从个人角度来看,书生不见或者无见只会让读书人沦为“书呆子”、没有思想灵魂的读书机器,失去读书的价值,也就是说不会为社会发声,失去了社会责任感;从社会角度来看,书生不见或者无见就是没有思想的碰撞,死气沉沉,一潭死水,甚至是思想专制。而社会需要多元的思想、百家争鸣,才能推动时代的进步。结合以上解读,我们可以明确本材料是关于“书生之见”的二元思辨话题。

三、佳作展示

发书生之见,行时代之福

时代的缩影中,往往能见书生之影。有人指点江山,意气风发;有人空谈理论,不切实际。对书生的评价也各不相同。依我之见,应发书生之见,行时代之福。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书生的名声败坏,还要追溯到科举制的推行。科举的功名,缓慢磨损着书生与现实的联结,最终将二者彻底斩断。范进中举的疯狂,正是远离生活的荒诞。而书生之见,也变得不切实际、不合时宜。

书生的愚见,会让国家陷入混乱的泥潭。王莽的改革,以不切实际的幻想终结了国家。但若走上另一种极端,书生不见,甚而书生无见,那么社会将会变成一潭死水。在思想受限之时,不见、无见又何尝不是对现实的逃避与对生活的割裂,这三者本无区别。

由此可见,书生之见要想指点江山,则必须与生活接轨,与时代同频共振。社会黑暗之时,鲁迅先生的号召,是对书生之见的呼唤,书生的经纶不是空于吟说的摆设,而应当是助力于时代前进的巨轮,是斩断愚昧与黑暗的利剑。有了书生之见,才有了社会的进步;有了书生之见,才有了多元思想的碰撞、争鸣,社会的前行才会更加科学,更加自信。

现如今,以书生之见,行时代之福人不在少数。他们将理论与实践融合,他们将自身同时代接轨。若无书生之见,何来“北斗”俯瞰全球?若无书生之见,何来“蛟龙”一探深海?若无书生之见,“禾下乘凉梦”又要何时才能实现?在这个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书生之见与时代同心、与实践同行,具有前所未有的分量。

书生,从不应该只限读书。虽然书能丰富精神,能使人进步,但仅靠读书,生存也是难以为继。书是工具,不是真理,实践才能出真知。眼里只有书的“书生”,若所见不切实际,就是逃避现实,其见也只是愚见、不见、无见。只有将书带入生活、将时代的责任刻进内心的书生,才能发出真正的书生之见,在时代的潮流中留下不灭的身影。

邵博曾言:“书生之见,可言而不可用者哉!”他吐露的是对书生迂腐的感叹。若他生于现在的时代,看到引导着社会前行的书生,应会欣慰于书生之见的“可言亦可用”吧!

【点评】按照“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行文,提出观点后,先分析为什么书生愚见或者不见、无见的不可取,然后联系古今事例,阐释应怎样去发书生之见。逻辑清晰,层层深入。论据丰富典型。在具体的论述中,作者将历史事件、热点素材等信手拈来,论据丰富而又紧扣主题。行文用词十分考究,句式整齐,引用巧妙,也为文章增色不少。

猜你喜欢

书生读书人角度
“职业读书人”流沙河
因为一首诗,记住一个人 你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却又“为谁风露立中宵”
我是快乐读书人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角度不同
人啊
读书人
至高无上的权利
人皮
人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