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徽被悬挂于天安门城楼的幕后
2022-04-30马涛
制作精益求精
1950年9月,北京市东城汪家胡同慧照寺18号的大庭木工厂厂长黄香发接到一项制作任务。任务要求高,时间紧,更主要的是必须保密。黄香发马上安排工人,根据使用方提供的图纸,开始挑料、画线、锯板、刮料。在制作的过程中,工人师傅们才知道要做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
直径一丈零二寸、厚一尺的上好红松木材,加工成一寸厚的板材,然后再一层一层横竖交叉,用鱼皮鳔黏结,用圆钉钉压在一起,这种加工保证了成品的坚固耐用。再根据图纸的要求,进行“圆边”、雕刻、上漆、吹金……整个过程都是精益求精。
装车搬运想尽办法
出于保密的原因,上级要求工厂于9月27日凌晨把国徽运送到天安门。工厂的师傅们分工合作,進行了装车、搬运的准备。可到了要装车时,才发现车间的门太小,硕大的国徽横竖搬不出去。没办法,他们拆除了车间的门框,把国徽从屋里搬了出来。但又有一个新情况,工厂的二门不够高,国徽出得了车间但出不了院。情急之下,只好把国徽先搬到房上,然后再从房顶上翻过院墙,这样才将国徽装上了车。工人师傅在车上左右护卫着国徽,按照指定的路线,将国徽运到天安门前。车子停好后,在国庆指挥部同志的指挥下,大家喊着号子肩搭人扛,一步一步将国徽送到已搭好的木架上。
悬挂定位一气呵成
国徽的悬挂任务由北京美术供应社负责。
在没有任何现代吊装设备的情况下,工人们用传统的搭凉棚的办法——麻绳捆彬篙,硬是从十几米高的脚手架上人工牵引,将这枚木质国徽拉上定位。
1950年9月28日,高2.6米、宽2.4米、厚0.15米的木质国徽,在天安门城楼上定位。此前,悬挂了299年之久的天安门匾额被拆下。
9月30日,装饰一新的天安门城楼,以金碧辉煌、庄严巍峨的英姿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国庆节的到来。
(摘自《党史博览》 马涛/文)E1E90740-0DC0-4343-A25B-1540B459E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