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音乐史脉络下钢琴奏鸣曲的发展与特征

2022-04-30欧阳鹏婷

牡丹 2022年6期
关键词:奏鸣曲浪漫主义贝多芬

奏鸣曲是指由一件独奏乐器演奏或由一件独奏乐器和钢琴合奏的器乐套曲。奏鸣曲是最常见的乐器体裁之一,奏鸣曲具有内容的丰富性、结构形式的包容性,在西方音乐史的器乐创作中占据重要地位。早在16世纪就已经出现了“奏鸣曲”一词,当时奏鸣曲代表纯器乐演奏的作品,并不具备具体曲式结构的形式与含义。直到大约1770年古典主义时期,才正式确立了大型三段体(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的奏鸣曲式,到了贝多芬才将奏鸣曲的发展推至顶峰。在音乐史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艺术形式、体裁不断产生与发展,有些体裁转瞬即逝,有些体裁却久久流传。钢琴奏鸣曲的发展与西方音乐史的发展脉络密不可分,不同历史时期的创作者创作的钢琴奏鸣曲也有着不同的风格特征,奏鸣曲在浩如烟海的钢琴作品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了一种创作的典范,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被赋予新的形态与含义。

一、巴洛克时期

古典奏鸣曲是由一件乐器与钢琴合奏或者由多件樂器独奏,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个乐章是“奏鸣曲的快板”;第二个乐章是抒情的慢板,通常用三部曲式、变奏曲或者没有展开部的奏鸣曲式;第三个乐章为小步舞曲或者谐谑曲;第四个乐章为快速终曲,通常采用回旋曲式或者奏鸣曲回旋曲式。

德国作曲家J.S.巴赫是一位集大成者,他继承并发展了前辈的奏鸣曲,是奏鸣曲这一体裁在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改变了奏鸣曲单乐章的形态,确定了奏鸣曲“快—慢—快”三乐章的速度排列形式,把发展部变成了一个独立的部分,主部和副部在主题材料上有了明显的对比。他的作品里注入了德国“狂飙运动”的情感风格,乐曲表达的情感更加强烈,能比较深刻地反映在不断高涨的欧洲革命运动中德国知识分子的内心澎湃。

提到钢琴奏鸣曲的发展,D.斯卡拉蒂是绕不过的一个人物。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旋律具有持续性,无论乐思如何发展,都只像陀螺打转,不会脱离音乐主题,呈现出连续不断的动机变奏。D.斯卡拉蒂是最早用对比材料尝试的作曲家,创作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奏鸣曲,但已经开始出现二元化,可被视为钢琴奏鸣曲的雏形。

他创作的500多首键盘作品,最开始被称为“练习曲”,但因其具备了早期古典奏鸣曲式的特征,故而被后来的出版商称为“奏鸣曲”,但这些曲子都是单乐章,大多采用了二部曲式并使用复调手法写作,还不具备奏鸣曲式的结构。尽管如此,他大胆突破了当时羽管键琴的演奏局限,追求丰富的音响与表现力,对演奏者的技术要求达到了当时古典钢琴演奏技术的巅峰,这些对钢琴艺术的发展与技术进步具有不可磨灭的意义。

二、从巴洛克到古典时期的过渡时期

18世纪的欧洲动荡不安,封建主义正在向资本主义过渡,面对新时代的召唤,知识分子纷纷在文化艺术领域寻求新的发展。到了18世纪中叶,启蒙运动已经席卷了整个欧洲,此时的槌击钢琴作为新兴乐器出现,由“柏林乐派”提倡的情感风格开始在巴洛克晚期盛行。C.P.E.巴赫更是“柏林乐派”的代表人物,他对钢琴奏鸣曲的贡献犹如18世纪的一座灯塔,为后世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人照亮了前方的路。

C.P.E.巴赫是J.S.巴赫的次子,有着得天独厚的音乐环境和家庭背景,他创作了大量的键盘作品、协奏曲、交响曲、室内乐和教堂音乐。在C.P.E.巴赫的作品中可以发现,他的创作方式已经从主调音乐发展到了复调音乐,并且确立了独奏奏鸣曲三个乐章(快—慢—快)的结构形式,在作品中形成了乐章的调性、速度、节拍、风格进行对比的特征。C.P.E.巴赫的慢板乐章常带有幻想曲的色彩,非常优美,是情感风格的最好典范,却又导致了另一个问题——慢板乐章更像一部独立的作品,三个乐章间少了连接。同时,他在创作中使用了具有典型时代特征的装饰音,对于装饰品的使用提出了“适度”原则,认为太多的装饰音会影响情感的抒发,“适度”原则得到了当时音乐者的广泛认可。

C.P.E.巴赫作为情感风格的人物,他为自己找到了奏鸣曲这一充满戏剧性的表达方式;作为巴洛克晚期的代表人物,他创建了奏鸣曲的基本曲式结构,为时代找到了另一种出路。

三、古典主义时期

古典主义时期,欧洲国家从奴隶制转向自由的现代秩序,人们开始反抗已有的制度与观念,在紧接而来的运动中追求新的生活,在艺术中追求沉思冥想和心灵抚慰。“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出现影响了整个音乐发展潮流,与此同时,德国爆发了“狂飙运动”,此时的文学和音乐创作都极为活跃与进步。西方音乐艺术史上的巨匠贝多芬可以称得上“集古典主义之大成者”,他的作品在当时大放异彩,更为巧合的是,他出生的1770年刚好是古典奏鸣曲式被正式确立的一年,冥冥之中好像注定了他要用奏鸣曲谱写伟大的旋律。

奏鸣曲到古典时期的时候已经日趋完善,更为系统地发展壮大起来。维也纳成为欧洲文化交流和音乐活动的中心。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作曲家不满足于已经日趋完善的体裁,他们开始将奏鸣曲作为表达内心情感、展现个人风格的载体。

贝多芬一共写了32首钢琴奏鸣曲,他的创作手法超越了传统的创作理念,更是超越了自己。作为“维也纳古典乐派”最后一位人物,他继承与革新,把奏鸣曲中的结构、技术、色彩、力度、戏剧性等方面发挥到了高度水平,赋予了奏鸣曲无限可能。他的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早期作品(1770—1800年)

这一时期的作品更多是对前人的模仿,大多为四个乐章(在此之前,海顿和莫扎特从未写过四个乐章的奏鸣曲),第二乐章总是写得非常悲壮深邃,时长较长,篇幅较大。在早期作品中也能找到交响性的影子,如《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Op.13 No.8),由三个乐章组成,慢板作为第一乐章,这是键盘音乐中前所未有的,此前只有交响曲是这样的结构。

(二)中期作品(1801—1814年)

这一时期的创作逐步成熟,具有强烈的英雄性,如《第二十三钢琴协奏曲“热情”》(Op.57 No.23),已经具备成熟的奏鸣曲式结构,结构规整,情绪戏剧尖锐,内容具有浪漫主义的预示性。尽管此时贝多芬已盛名远播,却他一直在创新与突破。如《第十二钢琴奏鸣曲》(Op.26 No.12),第一乐章不像传统的奏鸣曲为奏鸣曲式,而是用变奏曲式写作,这种体裁在巴洛克时期最为辉煌,但它只能大小调转,不能直接转调,失去了从主和弦到属和弦的对立,在贝多芬的笔下也依旧充满了戏剧性。

(三)晚期作品(1815—1827年)

身体的摧残令他受到打击,最后几首作品不似中期的英雄主义,而是变得内向化、晦涩艰深却富有哲思。晚期作品中,他大量学习J.S.巴赫与亨德尔,常使用赋格、变奏曲的结构,运用了大量的颤音、极具色彩性的和弦等各类旋律花式,并将不同性格的材料并置,它们相互对峙,形成疏离感。

如《第二十九钢琴奏鸣曲(锤子键)》(Op.106 No.29),这是他篇幅最长、难度系数最高的奏鸣曲,第四乐章庞大的赋格段呈现了复调对位的多种写法与方式。又如《第三十二钢琴奏鸣曲》(Op.111 No.32),它由两个乐章构成,第一樂章的快板用到了赋格,展现出激烈暴躁的情绪,第二乐章为变奏曲,变奏间似音符时值的不断分裂,低音声部与高音声部构成庞大的空间感,制造出浓烈又克制的温情,具有深刻的哲思。

在贝多芬的奏鸣曲中,人们能捕捉到关于人类所有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的情绪,他打破了器乐的界限,赋予了奏鸣曲最强烈的表现力与戏剧性,其严密的形式结构、鲜明的发展逻辑、形式与内涵的统一,使奏鸣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是继J.S.巴赫之后钢琴艺术史上傲然屹立的巨人,为浪漫主义开启了先河。

四、浪漫主义时期

19世纪初,欧洲文学艺术普遍形成了一种新的风格,即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时期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为可用个性化的语言,大胆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感受。这一时期的钢琴奏鸣曲主要表现在作品的史诗性、标题性及主题的发展性、变奏性和歌唱性等方面。

浪漫主义强调“艺术中的自由主义”,这一时期追求主观性的个性化,音乐家总是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寄托在不可触及的幻境之中,尾声的分量感成为19世纪音乐倾向的表现,奏鸣曲的再现部与尾声在处理上的不同成为古典与浪漫两种风格最大的区别,舒伯特、肖邦和罗伯特·舒曼等人的作品都极具时代特色。

舒伯特是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奠基者。舒伯特以他的艺术歌曲、钢琴小品受到瞩目,他创作的钢琴奏鸣曲一直被贝多芬的辉煌成就所掩盖。舒伯特的钢琴奏鸣曲中出现了最早的浪漫主义抒情风格,这种新的抒情风格为浪漫主义音乐表现的发展奠定了基石,成为后来浪漫主义音乐的一个共同点。

浪漫主义时期在钢琴作曲领域最值一提的是李斯特,李斯特以其超炫技的演绎和创作对钢琴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他创作的《钟》《b小调奏鸣曲》都成为钢琴独奏曲的经典作品,发展到现代依然可以作为钢琴炫技的难度曲目。李斯特的作品开创了单乐章奏鸣曲的先例,他将主题变形的手法发挥到了极致,音乐内部结构联系紧密,和声的紧张感与戏剧性在现代器乐中发挥到当时之最,作品的和声色彩、结构都与贝多芬《c小调奏鸣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可以把它看作贝多芬《c小调奏鸣曲》的续写。不仅如此,李斯特还改变了钢琴在舞台上的表演角度。为了让观众在演出的过程中看到他弹奏时飞舞的手指,他首创将钢琴变成侧方位摆放,李斯特对钢琴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

推进作用。

五、20世纪以来

钢琴艺术发展至20世纪,音乐风格和特征发生了较大变化。20世纪时期音乐语言得到充分发展,音响效果更为丰富和多元,调式调性的使用也不再规范,开始出现“模糊调性”和“神秘和弦”。特别是发展到印象主义时期,钢琴奏鸣曲的写作体现出与之前不同的特征,如乐句写作不再那么规整对称,断句不清晰造成朦胧的色彩。发展至新古典主义时期,当时提出了复兴浪漫主义时期之前曲式结构的原则,又背离了古典浪漫主义时期的对称原则。而到了表现主义时期,奏鸣曲式结构已经变异得十分明显,和声非常怪诞。在20世纪独特的和声效果和和弦搭配下,音响效果丰富,是个性张扬的音乐发展时代,钢琴奏鸣曲的发展在大环境下也体现出多彩的效果,这对于丰富钢琴艺术有着较大的推进作用。

六、结语

西方音乐史是一门系统的专业理论必修课,是记录西方艺术发展的重要史学。西方音乐史将钢琴奏鸣曲的发展和西方音乐史的发展背景紧密结合,为钢琴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清晰的脉络,能够将乐器置身于历史发展进程中,理解不同时期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更让人们能从中了解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与流派的审美,让人们能宏观感受到各个时期的艺术家的创作特点,从而更深入了解钢琴奏鸣曲的发展,领会不同时期代表艺术家的创作。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作者简介:欧阳鹏婷(1984—),女,湖南桂阳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钢琴艺术表演与理论。

猜你喜欢

奏鸣曲浪漫主义贝多芬
漫谈诗的革命浪漫主义
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大师
手机上的奏鸣曲
论浪漫主义对新诗功能的影响
亦远亦近贝多芬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丁
春天的奏鸣曲
饥饿奏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