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遗忘的明珠——海南黎族大鼓舞

2022-04-30李孟蔚

牡丹 2022年6期
关键词:木鼓大鼓铜鼓

李孟蔚

黎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对于黎族来说,鼓是一个非常神圣的器物,代表着权力、身份,是与神灵沟通的桥梁。早在秦汉时代,海南黎族便有关于鼓舞的记载,因此鼓与黎族精神休戚相关,在黎族人民心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们每逢佳节或有重大事件时便击鼓而舞,以舞来展现心中的力量。海南黎族的鼓舞种类庞杂,其中海南黎族大鼓舞是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简称白沙地区)之间流传最古老的舞蹈之一,至今成为群众广场性娱乐舞蹈,仍有村落还保留着淳朴的鼓舞技法,举行场面热闹非凡。

一、海南黎族大鼓舞概述

(一)大鼓舞的产生

秦汉时期黎族艺术主要表现在铜鼓乐舞。铜鼓鼓身上的乐舞纹饰是当时社会生活、风土人情的生动写照。有历史考究的黎族鼓舞在秦汉时期就出现了。裴渊在《广州记》中记载:“俚僚贵铜鼓,唯高大为贵,面阔丈余,方以为奇。初成,悬于庭,克晨置酒,招致同类,来者盈川,其中豪富子女,以金银为钗,执以扣鼓,竟,留遗主人,名为铜鼓钗。风俗好杀,多构仇怨,欲相攻击,鸣此鼓集众,到者如云,有是鼓者,极为豪强。”由此可见,在黎族人民中,拥有铜鼓者,其位高权重,身份显赫,保存数量越多,则越富有、地位越高,大鼓舞的产生是历经历史变迁、社会需求的选择。

目前关于黎族大鼓舞的产生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从文献资料中记录可知,过去遇有重大事情时,就由村中最有威望的男性老翁敲响大鼓,召集村民,聚会议事,之后就逐渐发展形成了这种舞蹈;二是由白沙黎族自治县细水乡白水港村大鼓舞的传承老艺人王仁交口述获悉,大鼓舞源于黎族“老古舞”中击鼓者的舞蹈分支。

人们认为鼓具有非凡的神力,是黎族道公道婆驱鬼、除病,求平安,与神灵沟通的重要工具。道公道婆在祭祀之时所行之舞,配合着敲击鼓面,与鼓声融合,加之白沙地区各村落间不同的习俗,便催生了海南黎族风格迥异的鼓舞种类。在这种环境的趋势下,大鼓舞在白沙黎族自治县细水乡、南开乡、志口村等各黎族村落之间产生并广为流传,且其乡与乡之间在节奏、打法、动作上也有细微的差别。

(二)大鼓舞的发展

黎族鼓舞的发展历史较为悠久,但由于黎族与汉语言文字不通,也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其大鼓舞主要靠言传身教的方式学习,所记载的资料不多,真正发源于何时何地已无从考究。

民间的大鼓舞,由木鼓、铜锣、唢呐、镲等重要乐器组成,其中木鼓和铜锣尤为重要。木鼓平日放置于“道公庙”中,每逢重要事件时才从庙中“请出”。舞者开始跳大鼓舞之前,先把一面木鼓用麻绳吊置于树上,随后击打鼓面开始跳舞,两旁站着数名敲击铜锣相配合的助手。《明府志》记载:“昌化县铜鼓,明天启五年(1625)邑人获之,藏峻灵王庙中。”“感恩县铜鼓,在真武庙中,国朝嘉庆二十五年(1820)西郊河畔农民垦土得之。”虽铜鼓与木鼓有着材质上差异,但由以上历史记载可知,黎族铜鼓至明代起与黎族木鼓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两者对于黎族人民来说都是极为尊贵的象征,存放位置也十分相似。从宋代“悬于庭”转变为明代“藏于庙”,其中缘由不得而知,但可推测出大鼓舞极有可能至此时代代相传,流传至今。

21世纪初,有学者终于将海南黎族鼓舞记载入册,并将各个鼓舞进行了细致归类,包括跳鼓舞、大鼓舞、皮鼓舞等都做了系统的研究。《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海南卷》中记载的大鼓舞情绪欢快,场面热闹,在节日、结婚、入宅等喜庆活动中,都会出现欢跳大鼓舞的场面,即便平时也会喝酒助兴,轮流击鼓起舞。21世纪初以前,此舞流传广泛,细水乡几乎每村都有人会跳大鼓舞。

2020年底,笔者前往细水乡对大鼓舞进行田野调查,发现如今的大鼓舞已鲜为人知,村中会此鼓舞者已寥寥无几。在各处询问细水乡当地村民时,得知唯有白水港村和志口村还有个别村民会击跳大鼓舞,其中志口村是目前唯一一个还在正月十四、十五举行大鼓舞盛会的黎村,有幸观之,场面极其热闹,民风淳朴,热情好客。而白水港村只有一位王仁交老人还会跳大鼓舞,此村也没有众人欢跳大鼓舞的场面了。老人年事已高,很多动作都记不清了。据老人回忆,当年经常与朋友邻里之间,敲锣打鼓,欢跳此舞。而如今会此鼓舞的老人都相继离世了,村里便不再举办。以前,大鼓舞由村里颇有威望的男性击打此鼓,对此笔者向王仁交老人提出疑问:“女性是否能跳大鼓舞?”令人十分感动的是,老人在得知我们一行人是专程来学习大鼓舞时,便说道:“谁会打就打,现在男女都平等了。”其中满是心酸与不舍。

二、海南黎族大鼓舞的表演内容

海南黎族大鼓舞發展至今已成为广场性娱乐舞蹈,当人们喝酒兴起时,常常会轮流击鼓起舞,以抒发欢乐之情。由八音乐队演奏,突出大鼓,将大鼓架在特制的木架或树杈上,鼓手表演着跳击鼓、抬腿击鼓、侧身击鼓、翻身击鼓等各种动作,八音乐队奏着各种乐器。群众也可参与跳舞,舞蹈动作自由,场面热烈欢乐。

与大鼓舞相关的习俗风情有:村落间发生争战前、节庆(如三月三)、农闲时节、丰收时节、月圆之时(农历十五、十六)祭祖祭运。

跳此舞的动机目的有三种:一是“战鼓”是为了战前鼓舞士气,祈求战争能够获得胜利,胜利后仍跳此舞以示庆祝;二是为了寻找爱情;三是庆祝丰收,为节日添喜气、乐意。

(一)大鼓舞的表演形式

大鼓放置中间,一人边打大鼓边舞,两个手持锣的站两旁,以鼓点和锣点作为舞蹈音乐,鼓起锣起,鼓快锣快,鼓慢锣慢,鼓声大锣声大,鼓声小锣声小,鼓终锣终。有时也会伴有二至三人吹唢呐和打镲的配合,若有唢呐,大鼓随唢呐节奏而打,镲与锣同。此舞的主角是击鼓者,手持鼓棒可击鼓又可作为舞蹈道具,敲击鼓边似打非打,意为“拜鼓”,有时面转回来背对鼓面意为拜观众(谢谢或向观众敬礼的意思)。

(二)大鼓舞的表演风格特征

此舞蹈的主要风格特点是边跳边击打乐器,舞者情绪高涨,舞蹈的豪迈、雄壮展示出男人的坚毅。此舞的主要风格性动作在于手臂划圆或高举击鼓,脚步的变化,及臀部的扭动。

由于此舞普及面广,各地区因不同文化的渗入和影响,打法也有所不同。例如,南开乡的大鼓舞舞蹈动作更为粗犷,细水乡的舞蹈动作更为细腻。即使在同一乡不同村落之间,其打法、鼓点也都有所不同。

(三)大鼓舞的道具服饰

大鼓舞无须刻意准备服饰及化妆,舞者随性而舞。道具需准备一个大鼓、鼓槌,两个锣(或增加镲和唢呐)。大鼓为木鼓,将整段树干挖空,两边蒙以牛皮制成,样式古拙,音色浑厚。此舞伴奏音乐为打击乐或大鼓歌。

三、海南黎族大鼓舞的生存现状

由于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一些陈旧的事物和习俗已经慢慢被现代化产业的东西取代,这些变化也在不断影响着海南黎族大鼓舞的生存状况。传统老艺人已相继去世,现代的年轻人为了有更好的出路,走出村庄,便无人喜学,原本用来召集村民议会的大鼓也被村主任通讯室里的喇叭所取代……大鼓舞流传至今已经出现濒临失传的现象,令人惋惜。

(一)主要分布地区

大鼓舞在20世纪初以前流传广泛,很受群众喜爱。其主要分布地区有白沙地区的细水、南开、荣邦、青松、打安等几个乡。现今只有细水乡志口村仍在举行大鼓舞活动。

(二)表演场合与时间地点

以前举行鼓舞活动的时间有以下几个时段:村落间发生争战前、节庆、农闲时节、丰收时节、月圆之时和祭祖祭运;在白天跳的一般是“战鼓”,傍晚跳的一般是“寻爱鼓”。地点及场合在本村的空旷地。

现如今举行鼓舞活动的时间(以志口村为例)在正月十四、十五,并持续两整天。地点及场合无差别,都是村子里的空旷地带,或者大堂、大厅里举行。

四、海南黎族大鼓舞的发展

(一)促进大鼓舞的遗产化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来看今天的海南黎族大鼓舞,行此舞的动机、目的、时间等基本都发生了相应的转变。从村主任的召集聚会议事转变为群众娱乐的活动项目,从有组织的舞队转变为个人自娱自乐的舞蹈,从白沙地区几乎每村都有人会打鼓转变为会此鼓舞的人所剩无几、濒临失传。由此可见,海南黎族大鼓舞的发展呈现出倒退的趋势,但从某种角度来讲,政府已经发现并重视起来,相信以现代研究工作者的智慧与才能,让大鼓舞再现当年壮观场面也不是难事。

经过笔者的调查,海南黎族大鼓舞已成为县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项目,目前仍处于开发阶段,正由于黎族与汉语言文字不通,各黎村受外来文化影响程度不同,传统大鼓舞老艺人已相继离世,使得研究学者采集资料十分困难,想要让大鼓舞的风采重现于大众的视野仍需要时日,仍需要研究工作者坚持不懈的努力。

(二)加强大鼓舞文化的宣传与教育

首先,加强媒体宣传。海南黎族大鼓舞承载着海南黎族人民的时代精神与民族力量,是黎族文化的见证者,它随着黎族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与黎族特定的文化氛围有直接联系。如今的媒体行业途径多,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宣传力度大,为海南黎族大鼓舞的发展提供了更为高效、便捷的方式。笔者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大鼓舞,了解大鼓舞。人越多,对大鼓舞感兴趣的人就会越多,想要学习的人也就越多,舞蹈编创行业的佼佼者运用大鼓舞题材的也会越来越多,将有助于海南黎族大鼓舞通过互联网、数字媒体等诸多传播途径,走出白沙,走出海南,走向全国。

其次,加强民间组织教育。海南黎族大鼓舞是从黎族民间传承并发展出来的,归根结底离不开民间的传承。如何让大鼓舞成为海南黎族白沙地区的文化标签,并推动其创新和发展,不仅仅是当地政府关注的话题,也跟当地村民有着极大的关系。大鼓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推进,势必要加强民间组织的教育。

在过去,大鼓舞是在一支专业的八音乐队的组织下举行鼓舞活动,人们载歌载舞,好不快活。乐队有鼓手、锣手、唢呐表演者、打镲手,场面非常壮观。虽然现在已经看不到当年举行活动时的盛况,但仍可以利用目前仅有会此舞的志口村村民重新组建一支白沙大鼓舞队,通过系统专业的组织和学习,在白沙当地大力宣传、演出,让更多的人再次看到大鼓舞的身影。此外,再由王仁交老人亲身传授,让大鼓舞最原始的那一套打法和舞步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让更多的村民学习大鼓舞,了解大鼓舞的知识,让更多的人参与进大鼓舞的宣传和学习中来。

再次,加强政府的政策支持。众所周知,国家正在海南开展自由贸易港建设,這也给大鼓舞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海南黎族大鼓舞需要在政府的支持下,走出去、引进来,让世界看到大鼓舞,从世界引进新思想,大鼓舞的发展之路才能走得更远,让大鼓舞也成为海南文化产业的新名牌。大鼓舞的发展需要政府科学规划每一步,提供充足的资金扶持,为研究工作者创建更好的研究条件和平台。

最后,维护传统,加大创新。所有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墨守成规、故步自封只会原地踏步、止步不前。要想海南黎族大鼓舞再次成为“黎村潮流”,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迎接新鲜事物,在维护传统的同时摒除陋习,开发思维,加大创新。

对于研究大鼓舞的舞蹈学者来说,学习传统大鼓舞的动作套路已经不能满足于现代人的审美趋势了。因而要在传统套路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编创手法和新理念,开发出更多带有大鼓舞风格性特色的舞蹈动作才是实现大鼓舞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具体可以从此鼓舞的鼓点、步伐或者击鼓手法入手,也可以从阵型、数量等方面入手,改变原有传统意义上的“乐队”模式,使大鼓舞表演化、剧场化,更具有观赏价值。也可与旅游业相结合,使大鼓舞的表演真正具有

市场价值。

五、结语

做好维护传统,加大创新力度,让海南黎族大鼓舞不仅具有娱乐价值,也具有商业价值、审美价值,如此才能继承并发展创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海南大学)

猜你喜欢

木鼓大鼓铜鼓
大鼓声声
佤族狂野奔放的木鼓节
民族电影《阿佤山》与佤族拉木鼓文化传播研究
广西铜鼓形制规律探讨
大鼓
一件被切割的汉代铜鼓是否应该焊接复原?
简述乐亭大鼓
佤族木鼓舞溯源
快乐的小铜鼓
铜鼓渐成收藏潜力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