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的人性观初探
2022-04-30石佳雯
在韩非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核心的思想是人性观,“好利恶害”是其思想的起点。韩非子的人性观不同于荀子,他认为人性无善恶之分。韩非子的人性观如今仍然能对当代社会带来一定启示。
一、韩非子人性观产生的背景
(一)时代背景
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韩非出生于王室,但由于并非嫡出,未受到韩王过多关注,他的政治思想也未能得到韩王的重视。虽是贵族出身,但是满心抱负无处施展,王室中的争斗更让韩非子感受了人性的凉薄与险恶。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动荡与变革共存的历史阶段。随着分封制与宗法制度的逐渐瓦解,新兴势力开始逐渐兴起,血缘亲疏不再是维系国家的重要核心因素,以利益争夺为主的战争也进一步破坏了礼法,这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
(二)先秦时期整体人性观
自先秦时期开始,人性问题就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一直研讨的问题,不同思想流派对人性的理解也各不相同。人性本善的观点最早出现在孔孟,从孔子开始,孟子继承发展。孔子关于人性的论述在《论语》中只有一则:“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认为人的本性生来都是相近的,只是后天的环境等因素造成了差别。在《孟子·告子上》中,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认为人的本性之善就像水会自然从高处向低处流一样。然而不同于孔孟人性的观点,荀子持人性本恶的观点,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饥寒保暖这些都是人共同的欲望。除了性善、性恶,同样存在一些思想家认为人性无善无不善,认为人性本身无善恶,是后期仁义等德行进行培育塑造的结果。
二、韩非子人性观的主要内容
(一)好利恶害
在《韩非子·难二》中,韩非子说:“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也。”他认为每个人天生就具有的感情是喜欢奖赏丰厚而本能厌恶祸患灾难,任何一个人面对奖赏丰厚会变得勇敢无畏,面对严重刑罚会不敢违法乱纪,假如没有奖赏或者刑罚,没有人愿意为了他人做出牺牲自己的举动。“子、父,至亲也,而或谯或怨者,皆挟相为而不周于为己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子认为,即使子女、父母是血缘至亲,也会因为个人利益问题发生冲突,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即使是辛勤的雇工,努力工作也不是为了雇用他的人,而是为了获取丰厚的利益,本质上还是在维护自身利益。
(二)人际社会关系属于利害关系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两种本能的结合,一方面渴求满足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一方面寻求躲避惩罚灾祸,陈少峰在其著作《中国伦理学史》中提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以利害计较的支配原则为动力的”的观点。
面对人际社会关系,他认为人与人之间是以利益相连。“故人行事施予,以利之为心,则越人易和;以害之为心,则父子离且怨。”(《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当利益共同的时候,即使关系不亲密的人也可以相互协助;当利益分别的时候,即使拥有血缘关系的人也会产生冲突甚至关系疏远。韩非子认为人际社会关系是除去人所拥有的仁爱、宽容等内容的,他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等同于利益交往。韩非子认为人的每个行为最终归结本质是为自己寻求利益,而不是为他人服务,考虑的因素是自己本身。他在《韩非子·备内》中举了几个例子,如医生治病救人、造车的人渴望别人富贵,他认为这并不是医生或者造车的人有爱人之心,而是医生救人可以为自己获得一部分报酬,当大家都富有的时候,造车的人才可以出售自己的车子,这种其实也是自己的利益在他人利益之上,是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
他认为君臣关系也是如此。人臣也许并不是真心对待君主,但是在利益的驱使下他们会选择修饰自己行为来迎合君主。“君臣之际,非父子之亲也,计数之所出也。”(《韩非子·难一》)韩非子将君臣关系看成冰冷的利益交易,臣子愿意奉献自己的生命,是为了换取巨额奖赏。
夫妻关系也是如此。在《韩非子·备内》中,他说:“夫妻者,非有骨肉之恩也,愛则亲,不爱则疏。”他认为即使是富贵荣华的君主,他的妃嫔甚至是子女也有希望他早点去世的,并非那些人不爱戴或者仇恨他,而是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三)人际交往的信任关系
韩非子还进一步阐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不能信任的,他认为信任他人会为自己招来祸患,也会让自己受制于人。
在君臣关系上,韩非子认为之所以会有那么多对奸臣窥探君权的情况发生,是因为臣子本身为君主出谋划策是为了谋求自身的利益,他们会为了自身利益而揣摩君主的喜好,君主对臣子的信任,就可能会导致君臣上下地位改变,大权旁落。
在亲人关系上,韩非子认为君主也不能对身边亲近之人托付过多的信任。“今子内固而外宠,且善否莫不信。”他认为之所以骊姬可以通过谗言让晋献公改立太子,是因为君主对其信任。君主过于相信身边之人,奸臣就可以利用那些人来获取自身利益。“夫以妻之近与子之亲而犹不可信,则其余无可信者矣。”(《韩非子·备内》)同时他认为身边的亲情关系都不能给予足够的信任,那么其余人就更不可以给予信任。
三、荀子、韩非子人性观的联系
荀子是战国时期最有学术成就和社会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荀子对人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剖析。韩非子师从荀子,他的人性观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荀子观念的影响。
荀子的人性观是以人性本恶为基础的。“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荀子认为人生来就是好利,拥有追逐利益等本能,如果放纵顺从本能,就会对社会存在的一系列美德产生损害。但是荀子也不是完全消极看待人的本性,他将笔直的木材和弯曲的木材进行比较,认为只有弯曲的木材才需要矫正工具,要想向善,需要进行礼仪教化,受礼法的制约。韩非子继承发展了荀子这一观点。韩非子认为人好利恶害是无条件的,人生来就喜爱被尊重而不是被轻视,并以此作为一个制定公正赏罚制度的依据。“赏厚,则所欲之得也疾;罚重,则所恶之禁也急。”(《韩非子·六反》)因为人们拥有好利恶害的本能,所以君主可以通过对合理的行为给予丰厚奖赏和对罪行施加重罚来治理国家。7E850A6F-3180-47E0-8E60-59C4BE50BAA4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荀子认为人生来就是有欲望的,这种欲望如果一味放纵,不加以管制,就一定会产生争夺、混乱及穷困。韩非子继承发展了荀子的思想,提出“人有欲,则计会乱;计会乱,而有欲甚;有欲甚,则邪心胜;邪心胜,则事经绝;事经绝,则祸难生”的观点。
在韩非子看来,利益争夺好利不仅体现在国与国之间,同样存在人与人之间。当利益发生冲突,父母、子女等也会反目成仇。“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也,而况无父子之泽乎?”他举例了父母对待男孩和女孩出生的态度区别,认为父母对待子女也会先考虑自身长远利益,连父母都如此,更何况其他人呢?
四、与荀子人性观的主要区别
荀子和韩非子虽然都以人性观作为思想建构的依据,以此来解读人的各种行为动机,然而双方对人性观的解释呈现的却是不同的思维路径,各有特色。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荀子·性恶》)荀子认为人的本性好利,为了获取自己能满足的最大限度利益,就一定会发生争夺,出现等级名分发生混乱、违背常理、暴乱等现象。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是绝对的,善良的行为都是通过老师、法度、礼仪的教化,而不是人生来就具有的,荀子主张“化性起伪”。
韩非子并没有将人的本性直接归于善恶这个分类,他认为人拥有好利恶害的本性是无条件,但是人们好利有两面性,它是可以引导好坏的,人性善恶也是有条件的。在《韩非子·六反》中,他说:“行货赂而袭当涂者则求得,求得则私安,私安则利之所在,安得勿就?”韩非子认为,虽然人的本能是追求安全和躲避危险困苦,但是如果国家赏罚有度,人们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使自身安全得以保证,人们就更愿意选择为国家出力,保卫国家。
韩非子认为善恶的判断需要特定条件,看起来善的不一定是真的善,恶也不是真的恶,人们追求好利恶害不是盲目的,而是有所取舍的。他同样认为当人们的利益趋于一致时,还会出现合作互助,甚至会为了长远利益忍受暂时的穷困困苦,放弃短时的快乐。
五、韩非子人性观的当代启示
韩非子的人性观不同于儒家偏理想主义,他清醒直面当时的现实情况。他的人性观独特的见解,仍能启发人们更深层面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一)承认“好利恶害”为人之常情
“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韩非子·八经》)韩非子认为人们追求利益是人之常情,并没有好恶之分。治理国家的制度需要依据人们的本性,符合人们的喜好厌恶。虽然人们具有“好利恶害”的本性,但是也可以引导其做出正面积极向上的行为。国家、社会也应该在承认“好利恶害”的基础上,制定合适的制度,合理协调,最大限度激发人们的创造力、想象力,降低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对竞争意识的鼓励
韩非子根据人的本性,提出需要獎赏制度,以激励人们。“善之生如春。”(《韩非子·守道》)他认为当付出辛苦的人们得到了属于他们的奖赏,“逐利”的人们就会争相模仿,这样人的创造力和激情就被激发出来。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需要培养竞争意识,在各项制度管理中,落实奖赏机制的完善,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效率的提升。
(三)用法律约束人们欲望
韩非子说:“夫奸必知则备,必诛则止;不知则肆,不诛则行。”(《韩非子·六反》)他认为因为人的本性趋利避害,如果做违法乱纪的事情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人们就不会模仿,这样的情况下,即使将金子置于闹市,也没有人愿意会窃取。人的本性是逐利的,但不是使其无限度、无底线地盲目追求利益,过度纵容会产生违背社会伦理等现象,因此需要法律的制约。如果人们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伤害他人,那么就会受到法律的惩罚,人们就会因为“避害”主动修正自己的行为,遵守社会法制,维护和谐社会。
六、结语
韩非子的人性观是韩非子思想体系构建的基础,他主张人的本性是“好利恶害”,认为人趋利避害是本能。同时,面对人际关系的时候,他认为这种利害关系是不值得信任的。不同于荀子,韩非子的人性观是冷静的、直面的,他在荀子的见解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和创新,韩非子的人性观对当今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对构建合理的奖赏制度、和谐社会仍然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青海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石佳雯(1998—),女,河南信阳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7E850A6F-3180-47E0-8E60-59C4BE50BAA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