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展现永不褪色的红

2022-04-29李婧

新闻文化建设 2022年14期
关键词:纪录片

李婧

摘要:红色题材的纪录片作品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意义与传播价值,在传统媒体形式下,为了可以有效增强红色题材纪录片的感染力与艺术魅力,则要顺应融媒体时代的创新要求,采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创作手法与表达方式来扩大传播范围。在保证红色题材纪录片整体架构的前提下,讲清、讲明革命历史故事,传承好红色精神。本文分别从话语表达、创作思维、顺应时代发展这几个方面着手分析,并结合笔者自身经验提出了两点提高红色纪录片宣传力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红色题材;纪录片;纪录片创作

红色纪录片具有独特的创作手法与表达技巧,在当前的融媒体时代,如同一颗璀璨明珠一般熠熠生辉,同时兼具强大的教育意义与深厚的历史内涵。一直以来,红色纪录片都拥有庞大的受众群体,并收获了观众的广泛好评。我国的优势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多个区域中都盛行英雄主义,可供媒体人选择的红色文化资源异常丰富。直至今日,曾经为国家昌盛、民族大义所献身的历代英雄仍然没有被后人遗忘,而红色纪录片则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将现代人重新带入那个充满了硝烟与战火的岁月当中,将感人肺腑的民族精神呈现于荧屏上。红色纪录片之所以会受到如此多人的认可与喜爱,除去其本身所具有的独特艺术审美意蕴之外,它同时拥有无法被替代的纪实功能,让屏幕中的画面同时兼具艺术美感与教育价值。目前,在当前的融媒体时代,红色题材纪录片的创作形式与表达渠道愈发多元,可以更加真实、全面地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示出来,以此来满足不同群体受众的艺术审美需求[1]。

一、顺应融媒体发展需求,开创新的话语表达方式

(一)娱乐化媒介传播

在融媒体时代,随着人们获取信息资讯的渠道愈发多元,大众对于新鲜事物的敏感度也有所降低。无论是大屏还是小屏传媒,娱乐化节目的所占比例在持续增加,而传统电视新闻节目的收视率却在持续走低。正是由于观众的审美开始朝向娱乐化的方向有所倾斜,才在无形中加快了媒体融合速度,唯有主动迎合大众的信息获取需求,在保证节目质量的前提下,尽量让传播形式更具趣味性,才能让目标受众可以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愉悦感和满足感。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速度的持续加快,互联网技术的大范围普及,正在悄然改变我国的舆论环境、资讯传播方式以及媒体格局,社会中的舆论风向也呈现出了复杂多变的状态。如何能够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媒体环境中脱颖而出,红色题材的纪录片务必要坚守初心,把控好话语表达尺度,并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来了解目标受众的个性化需求。以历史题材的纪录片为例,想必很多人都看过“抗日雷剧”,在这些以娱乐化为导向的“革命影视剧”中,甚至将一些革命者打造成了“偶像”“大侠”,完全丧失了作品本身的传播意义,甚至会为大众带来误导。对于纪录片的创作者而言,应当将“偶像化”“流量化”当作反面教材,需要以尊重历史、严谨创作为原则,保证红色故事的可看性与真实性。目前,此类红色纪录片基本具有明确的范本与创作标准,创作者可以从历史教材、官方定论中搜集素材,但不容忽视的是,切记不可让作品的表现形式脸谱化,长此以往势必会让观众丧失新鲜感。创作者要把握好其中的“度”,不仅要迎合观众的审美需求与观看口味,而且还要在人物故事的挖掘上多下功夫,从之前的单一化创作框架中跳脱出来,争取找到更多的一手信息,为观众呈现出不同视角的历史解读[2]。

(二)媒介互动创作表达

在传统媒体中,大众获取信息资讯的渠道十分单一,基本包括电视、广播、报刊这三种。受众只能够全盘接受节目中所传递出的信息内容,并且不具备及时反馈的渠道和平台。但在现如今的融媒体时代,各路新媒体层出不穷,赋予了媒介传播以更强的互动性功能,广大受众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中的评论、直播以及弹幕功能,随时随地表达自己对节目本身的想法和意见。例如,前些年在B站(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中爆红的红色题材动漫作品《那年那兔那些事》,一经播出便受到了广大网友的关注和认可,众多网友利用B站中的弹幕功能,纷纷刷屏“此生无悔入华夏”等评论。这部动漫影片以诙谐幽默但不失严肃的方式,将一些历史故事、国际形势等硬核内容进行卡通化处理,收获了众多年轻网友的青睐。在B站这类新媒体平台中,来自于观众的播放量、直播反馈以及评论量等,虽然可以充分地展示出此档节目的受欢迎程度,但绝非是终极的创作目标。创作者也希望能够通过此种新型的表达与传播形式,让更多人可以注意到红色题材的优秀作品。在笔者看来,一部能够被称为优秀的红色题材纪录片,不应当被局限在某种特定的创作情境与表达形式中,而优秀的创作者也绝对不是历史事件的复读机,而是要将自己的全部才情注入作品中,将历史事件以更为生动、鲜活的方式加以演绎。正是由于我国拥有如此丰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创作者更加需要牢牢把握好这些巨大财富,摸索出融媒体时代红色题材纪录片与观众之间的连接点,以此来形成情感共鸣,达到更为理想的传播效果[3]。

二、发挥融媒体优势,顺势打造红色题材“微”纪录片

(一)形式创新

在新媒体时代,短视频、微记录等作品的呈现方式成为时下热门,广大受众已经习惯于利用碎片化时间来获取信息资讯。在对红色题材的纪录片作品进行创作时,创作者也要顺应融媒体时代的发展风向,牢牢把握好微视频这一发展契机。合理运用微纪录片的架构形式来更好地弘扬红色精神,有效避免为广大受众带来不必要的视听压力,合理压缩红色纪录片作品的篇幅时长。转化创作思维,开拓红色纪录片的多元化播放渠道,在现有观众的基础之上收获更多青年观众的关注与喜爱。事实上,在当前的新媒体平台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多种类型的红色元素纪录片。创作者在对此类题材的纪录片进行设计时,会在其中加入多种创作元素,并借助于新媒体平台的实时交互功能来了解广大受众的想法和意见。例如,《十一书》是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所推出的微纪录片,这一系列作品主要运用的是场景模拟和主持讲述的呈现方式,将抗战历史中的难忘画面再现给观众。加上旁白书信的衬托,十分精准且细腻地诠释出了革命英烈的光荣形象。《十一书》在全网上架之后,在极短的时间内便收获了多达2.5亿次的播放量,成为众多网友的关注和讨论对象。通过对比分析可知,《十一书》之所以能够在一众的红色纪录片中脱颖而出,主要是由于它采用的内容呈现方式十分新颖,其中所包含的绝命书、请战书以及宣誓书,将历代革命先辈的坚定信念与抗战决心跃然纸上,此外,再加上各路影视明星的精准演绎,更让作品本身散发出了无限的魅力。《十一书》开辟了红色微镜片的创作与传播先河,有效打破了观众心目中对于此类纪录片的刻板印象,对红色精神进行有效传播与大范围弘扬[4]。

(二)个体叙事

在以往的红色题材纪录片中,很多创作者为了能够彰显出宏大的叙事观,将创作主题锁定在总体性与普遍性的原则中,忽略了结构性、解构性、差异性以及个体性特点的呈现。虽然此种题材的纪录片在叙事呈现上需要借助于历史背景和重大史实的演进过程,但仍然不能忽略个体命运的集中关怀体现。从这一角度来看,通过构建微纪录片架构,不仅能够将革命伟人的丰功伟绩加以精准呈现,同时还可以将以往的宏大叙事转变为个体叙事。充分利用短视频的精准性与直观性特点,将创作主题聚焦于小人物的命运展现上,以此来进一步激发出广大受众的情感共鸣。

以《红色丰碑》这部红色微纪录片为例,此部作品改变了以往此类纪录片的宏大叙事观,而是着眼于一个个小人物,通过诠释他们的命运故事来彰显红色革命的伟大情怀。作品中共展现出了奋战于沙家浜的36名伤员、奋不顾身扑向炸药而保护了12名民兵的班长王杰、一直扎根于人民军队负责通讯工作的王诤、选择与40名美军同归于尽的伟大军人杨根思等英雄的故事。作品本身将创作主题聚焦于一个又一个鲜活人物的命运上,更加容易激发起广大受众的情感共鸣。此种平视化的叙事方法,一方面可以满足当代人们的碎片化视听习惯;另一方面还能够吸引更多青年观众的关注,以此来顺利达到弘扬红色精神的宣传目标。

(三)视听多元

目前,红色题材纪录片的创作与表达模式已经发展得十分成熟。微纪录片的呈现方法虽然同传统意义上的纪录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却可以为微纪录片的创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范例。创作者一方面要找到纪录片与微纪录片之间的融合要点;另一方面则要保证视听效果上的多元化特色。顾名思义,微纪录片的最大特征即为篇幅简短,主题表达相对集中且单一。因此,创作者务必要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内精准抓住观众的眼球,分别从形式呈现与叙事设计上着手,呈现出更为精品的内容。

例如,由中共河南省委组织部所推出的系列红色微纪录片《追寻》,就是非常优秀的作品。不仅集合了微纪录片所具有的短小、精悍、有趣的呈现特征,并且在整部作品的画面建构方面也运用了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在精美动画与运动镜头的衬托下,可以让纪录片本身的叙事结构变得更加新鲜有趣。其中,极具年代感的黑白影像,可以将观众瞬时拉入到那个充满了战火硝烟的峥嵘岁月中,让整部作品极具历史质感。另外,在声音建构方面,微纪录片作品搭配的是雄厚有力的配音解说,将作品本身的红色精神与红色情怀渲染得更加浓烈。

三、把握时代脉搏,引领时代潮流

(一)基于现实情况来呈现内容

在红色纪录片的设计领域中,一切内容的呈现都需要建立在现实与历史的层面上。近年来,有关于红色题材的作品受到了广大受众的高度关注与认可。在此条创作道路上,一切参与者都要明确自身所肩负的重大职责,为受众群体呈现出更具探究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作品。一方面要将我国伟大的民族精神持续地延续下去;另一方面则要赋予宝贵的民族文化以时代特征,更为精准且全面地揭示出历史发展的规律特点。

我们可以在各路平台中看到众多优秀的红色题材纪录片,其中极具代表性且收视率较高的作品包括《延安十三年》《长征》《山河岁月》《国家记忆》等。身处于不同年代中的优秀革命家,即使历经了漫长的岁月长河,每一位华夏儿女都不会忘记他们对中华之崛起所奉献的热血与生命。由红色题材纪录片中所传递出来的献身精神,极具历史穿透力与实践指导力,并非常贴合我国当代的经济建设、生态发展、民生保障以及改革深化等各项现实问题。而红色题材纪录片的创作者也要精准把握时代脉搏,不仅要引领时代潮流,而且还要将处于不同年代中的革命精神淋漓尽致地传递出来,让身处于和平年代的中国人更具奋斗信心。例如,《百岁女红军——王定国》这部作品中所展现的是百岁红军王定国的人生经历,王定国老人的脸上虽然充满了沟沟壑壑,但是每一条皱纹都似乎在传递着奋斗精神与革命精神。老人的眼白已经浑浊,但放射出的眼光却异常坚定。用着极其朴素的话语告诉着屏幕面前的我们“光一个人有饭吃不好,要大家都有饭吃才好”。是的,就是这种“人人有饭吃”的革命信仰,让一个又一个英雄人物为之奋斗终生,并为当代的华夏儿女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滋养,让我们身处于和平年代,心系革命先辈[5]。

(二)立足更高站位来彰显红色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作重要讲话:“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从习近平总书记这段讲话中可以看出,如果想要进一步彰显出红色力量,则要在持续传承建党精神的过程中,开辟出符合新时代的新征程。运用现代传媒的力量,在全社会的范围内建立起持续前行的强大精神合力。尤其是要引导当代年轻人,让他们可以主动参与到宣传红色文化的队伍当中,并借助于红色纪录片这一表达渠道,引导青年群体共筑信仰之基,传递信仰之火。

在当前的融媒体时代,各种思想文化层出不穷,在无形当中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与价值体系。中华民族如果想要持续屹立在世界之巅,则必须要尽快使人们树立起高度的文化自信。而处于新时代背景中的红色题材纪录片,创作者更加需要把握好广大受众的文化获取需求,将历代革命志士的奉献精神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高度融合,同时利用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的价值理念来打造出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例如,在《生如夏花》这部纪录片中,主人公是葛健豪。葛建豪在1919年决定跟随自己的儿女来到法国勤工俭学时已经54岁,她用自己那双“三寸金莲”,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了二十余年的革命道路。葛建豪支持自己的儿女参与革命,即使在生命的弥留之际,仍然心系自己伟大的革命事业,一直坚定地告诉儿女,革命一定会胜利。在这位看似平凡却又充满着伟大光辉的母亲身上,我们看到了何为中国风骨,何为中国力量。

四、结语

在当前的新时代,通过打造出更具时代特色的红色题材纪录片,一方面可以彰显华夏儿女的精神信仰与价值观念;另一方面则能够吸引更多年轻一辈对于红色艺术的关注与认可。文艺作品本身就是铸造灵魂的伟大工程,而红色题材纪录片更是承载着强大的艺术力量。

参考文献:

[1] 安振国.以理想信念引领受众以红色历史昭示后人: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西柏坡来电》的创新和追求[J].领导之友,2013(6):56-57.

[2] 赵鑫,陈旗.“互联网+”语境下纪录片创新发展的再思考[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39(4):110-113.

[3] 钱淑芳.经典的魅力 纪录的力量:“红旗飘飘九十年”红色经典纪录片作品评析[J].中国电视(纪录),2011(12):20-23+2-4.

[4] 张炳旭.《十一书》:新媒体时代红色历史的创新传播[J].电视研究,2020(4):86-88.

[5] 沈宵.“看”中国:作为“他者”的国家形象建构:基于Facebook“中国文化”系列短片的文本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9(5):146-154.

猜你喜欢

纪录片
超赞的自然纪录片
ROUGH CUT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Simplicity Is More Worthy of Pursuit
纪录片之页
时尚纪录片的生意经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聚焦《歌剧院》:新纪录片讲述大都会搬迁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