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女神》的爱国主义思想
2022-04-29代江平
代江平
《女神》作为郭沫若诗歌和新诗的代表作之一,无论是从文学诗学的角度还是从文学史价值的角度,《女神》都是划时代的作品,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关于《女神》的价值和意义,不用笔者赘述,学界早有公论。只是笔者在重读《女神》和有关文献的时候,有感于《女神》中的爱国主义思想,故在此讨论其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和体现。
一、《女神》爱国主义思想的成因
(一)爱国主义是文学精神的传承
《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释义爱国主义的:“指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的思想。”爱国主义思想在每个时代都是时代的主旋律,只不过每个时代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具体表现形式不一样而已。时下我们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爱国主义依然是位列个人层面的首位。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常写常新的主题。拥有家国情怀的作品,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他强调了爱国主义在文艺创作中的重要性,他还列举了范仲淹、陆游、文天祥、林则徐等人的诗文来佐证爱国主义在中国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地位。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揭示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统一,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其实,人类的很多情感都是相通的,不分国别、民族、种族、文化、信仰,比如亲情、友情、爱情,对国家的感情也一样。爱国主义是一种精神传统,浸润到每个人的骨子里,每个国家、民族、个人都有这一思想,甚至可以说,爱国主义是每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中国的屈原投江、岳飞“精忠报国”、郑成功收复台湾、邓世昌以身殉国、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钱学森誓死回国等,都是因为他们对国家、民族怀有赤诚的热爱,国外也不例外,人们熟知的都德的《最后一课》就集中体现了爱国主义思想。
(二)时代背景使然
其实,如果不带任何偏见地看“中国现代文学”的话,爱国主义思想一直贯穿“中国现代文学”的始终,甚至可以说爱国主义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主题和诉求。鸦片战争以来,列强侵犯,家国不宁,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爱国激情在每个有识之士的胸中激荡。李泽厚在《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中说: “由于中国士大夫素来有上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关怀国家民瘼的观念意识和伦理精神,从汉代的大学生运动,到清末的甲午公车上书,和辛丑后留日学生的投身革命,都可以说是五四运动的前驱和榜样。”在《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中,李泽厚认为,近代以来中国思想的两大主题就是“启蒙与救亡”。用什么去“启蒙”芸芸众生呢?当然文学是最好的方式。故此,“中国现代文学”自然而然地承担起了“启蒙”的重任。在许多历史阶段,古代中国在世界上拥有较大的影响力,但由于清朝统治者的狂妄自大、坐井观天,实行闭关锁国,中国日趋衰落而不自知。1840年的鸦片战争后,自诩“天朝上国”的清朝政府被列强的枪炮惊醒,被迫睁眼看世界,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被迫向世界开放。马克思指出:“中国在1840年战争失败后被迫付给英国的赔款,大量的非生产性的鸦片消费,鸦片贸易所引起的金银外流,外国竞争对本国生产的破坏,国家行政机关的腐化,这一切就造成了两个后果:旧税捐更重更难负担,此外又加上了新税捐。”很多有识之士这才发现中国与世界的差距,才发现中国的落后,才发现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无能。故此,经过鸦片战争之后,一些仁人志士意识到落后就要被欺辱,这就激起了他们极力想摆脱“落后”走向“富强”的爱国激情。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国人民的屈辱史、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中国人民的觉醒史。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条约接踵而至,在租界区“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由此可见中国人当时的生存状态。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但皇帝没了,张勋复辟和袁世凯称帝这类事件并没有消停。当时的当政者软弱无能,列强在中国你争我夺,横行霸道。在这样一种受人欺侮、“国将不国”的环境里,只要是有一点儿良知的知识分子,就不可能不关注国家、民族的命运。许纪霖说: “一百年的近代史,是中国知识分子值得骄傲的年代。因为它孕育了一群以鲁迅为代表的‘特立独行之士,也产生了一大批虽有缺憾,却不失其正的‘外圆内方者。”
(三)郭沫若的个人秉性
对于郭沫若的评价,学界存在很多争议,这个问题应该留给时间去评判,我们离事物越近也许看得越不清楚,一切的争议,时间和历史会有公允的裁决。毋庸置疑,历史上不管多么复杂的事情,时间都是一个公正的法官。“人们以政治家的身份来要求他的文学创作,便感到他的才华被时势所消磨,未尽其才。人们以文学家的身份来要求他的政治生涯,又发现除了愚忠之外,别无他长。对其个人的婚恋生活,人们向来又以传统道德观念视之,他几乎成了一个浪漫成性的风流文人。”但郭沫若的叛逆和追求新思想,对中国富强的追求,是一贯的。郭沫若出生在家境殷实、父母开明的家庭,青少年时期就接触了大量的西方先进思想和中国传统私塾教育,目睹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遭遇了国内混乱的政局,激发了他对祖国命运的思考。他对传统封建思想表现出了极大的愤懑,他桀骜不驯、不循规蹈矩,但学识渊博、心系祖国。“1912年11月,沙俄与蒙古签订协议,企图使蒙古从中国分裂出去。开贞得知这一消息后十分忧虑,在诗中写道:抽绎俄蒙协约词,我心如醉复如痴。追念极边思缅越,难忘近世失高丽。覆车俱在宁仍蹈,殷鉴犹悬敢受欺?伤心国势飘摇甚,中流砥柱仗阿谁?开贞纵观近代中国,认为失去了缅甸、越南和朝鲜,现在又到了蒙古分裂出去的关头。他希望能有‘中流砥柱一样的人物出现,保全祖国领土的完整。”在郭沫若的人生经历中,爱国情怀一直萦绕在他的心中,他的叛逆和反传统是恨铁不成钢的愤怒,是鲁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愤。他勤奋好学,除了寻求个人的前程和自由解放之外,其实更多的是探寻国家的富强与文明之路。
(四)郭沫若的留学经历
现在留学对很多人来说是为了寻求自我的发展,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但对于五四时期的留学生来说,不管是公费留学还是自费留学,更多的是为了实现祖国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强盛。人在他乡,身在异国,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审视祖国,祖国的形象更加清晰明了,对祖国的认识更加理性,对国家、民族的情感更加敏感。常言道: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是这个道理。我们熟知的鲁迅“幻灯片”事件和郁达夫的《沉沦》就是最好的佐证。郭沫若虽然没有像鲁迅、郁达夫这样典型的事件,但我们从他留学日本和回国参加革命可以知道留学经历对他爱国情怀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郭沫若在日本求学,并不仅仅是为了个体更好的发展,他随时关注国内的现状和世界局势的变化。“1915年5月7日,为抗议日本对华‘二十一条,开贞与鹿苹、叶季孚商议,觉得国家如此为难,年轻人无颜面在外求学,于是把锅碗都卖了,回到上海。”留学只是途径,爱国才是原动力。郭沫若的这次回国,完全是出于爱国激情。由于袁世凯很快接受了日本的无理要求,郭沫若等也无力回天,故此次回国他只在上海待了三天,旋即又跟同学一起回到了日本继续求学。郭沫若在日本求学期间,中国千疮百孔,与此同时,他目睹了日本的崛起,这就促使他不得不静下心来思考中国的未来。不仅如此,在日本求学期间,一些著名的学者和老师,不仅传授给他科学文化知识,还灌输给他爱国思想。后来,郭沫若重访九州大学时说: “我们当时的老师们虽然主要是向我们进行医学的教育,可是在进行医学的教育当中,不知不觉就让我们体会到了——深切地体会到爱国主义的精神的教育。我体会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的精神,因此我也学会了爱我的祖国。为了我的祖国能够从以前的悲惨的命运中解放出来,就是贡献我自己的生命,我也是心甘情愿的。”他在国外受的爱国主义教育,比在国内受的爱国主义教育来得更直接、更深刻、更强烈。
二、《女神》爱国主义思想的体现
“我们可以毫不夸大地说,爱国主义是《女神》的诗魂。研读《女神》中的诗篇,我们都感受着诗人的爱国主义激情,猛烈地冲击着我们的身心,使我们得到鼓舞和激励。”《女神》的爱国主义思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大自然的讴歌和赞美
自然是伟大的,祖国的大好河山是国家、民族、文化等的主要载体,没有这个载体,国家、民族的一切都是镜中月、水中花,故此,祖国的大好河山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和作用。领土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和统一是每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女神》积极歌咏美好的大自然,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对太阳、山岳、江河等自然风光极力赞美。如《地球,我的母亲!》中:“地球我的母亲!天已黎明,你把你怀中的儿来摇醒,我现在正在你背上匍行。”这里,作者把地球当成母亲,自己是地球母亲的子女,自己要热爱母亲,热爱地球,要感恩母亲,要报答母亲,要学母亲的勤劳,要继承母亲的无私奉献。又如《晨安》:“晨安!我浩荡荡的南方的扬子江呀!晨安!我冻结着的北方的黄河呀!黄河呀!我望你胸中的冰块早早融化呀!晨安!万里长城呀!”他希望祖国早日觉醒,走向繁荣富强。还有《光海》《梅花树下醉歌》《黄浦江口》等,都对大自然的美好、祖国的大好河山进行了积极的歌咏。诗人讴歌自然,把自己融入自然,物我一体,表现出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对劳动人民的景仰和颂扬
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和坚韧的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历经多少坎坷和磨难,遭受多少外敌的入侵和欺辱,中国人民始终没有倒下,中华文明始终没有中断,中华民族反而更加坚韧和强大。综观世界历史,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文明从未间断而延续至今的民族。对自己同胞的认同和热爱,是对人民共同利益的认同,是个体在集体中寻找归宿的需要。毛泽东说: “必须明白,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是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离开了人民就没有我们美好的世界。
郭沫若受泛神论和无产阶级思想的影响,他对人民是景仰、爱戴和敬重的,他没有高高在上颐指气使地去启蒙,而是与劳工平等对话,心中对他们更多的是景仰和敬重。“地球,我的母亲!我羡慕你的孝子,田地里的农人,他们是全人类的保姆,你是时常地爱抚他们。地球,我的母亲!我羡慕你的宠子,炭坑里的工人,他们是全人类的普罗美修士,你是时常地怀抱着他们。”作者借赞颂地球母亲,热情地赞美劳动人民和工人阶级,称颂劳动和创造。这也是五四时期“劳工神圣”思想的具体体现。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幸福,劳动最伟大、劳动最光荣,对劳动人民的景仰和颂扬贯穿《女神》的始终,如诗集最后说:“我们催着花儿开,我们散着花儿来,我们的花儿只许农人簪戴。”
(三)对创造新的中国的渴望
鸦片战争以来,外受列强侵扰,内遭军阀混战,中国处于“国将不国”的状态。一批有识之士,积极图谋革新旧的中国、创造新的中国。文学艺术源于生活,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的中心主题就是启蒙民众、拯救中国。不仅是艺术上表现出破旧立新,从近代知识分子的行为我们也可以看到他们迫切想要改造旧的中国、创造新的中国。郭沫若、鲁迅、孙中山等东渡日本,多次往返,为了拯救中国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即使遭遇非人的劫难,依旧毅然决然地勇往直前。破旧立新是他们共同的理想,在《凤凰涅槃》中郭沫若怒声吼道:“啊啊!生在这个阴秽的世界当中,便是把金刚石的宝刀也会生锈!宇宙呀,宇宙,我要努力地把你诅咒:你脓血污秽着的屠场呀!你悲哀充塞着的囚牢呀!你群鬼叫号着的坟墓呀!你群魔跳梁着的地狱呀!你到底为什么存在?”在他看来,这么一个污秽龌龊的世界就不应该存在,必须被推翻和打破。诗中情感激烈,言辞犀利,气势磅礴,可见作者对推倒旧秩序的急迫。其中《炉中煤——眷念祖国的情绪》更加直抒胸臆,情感更加强烈。他把祖国比作自己的恋人,自己对祖国的爱就像炉中燃烧的煤块一样炽热,他像煤一样燃烧自己,释放热量拯救自己的祖国。“啊,我年青的女郎!我自从重见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他在《棠棣之花》中写道:“不愿久偷生,但愿轰烈死。愿将一己命,救彼苍生起!”作者在这里体现了愿意为祖国的繁荣强大做出牺牲和奉献的强烈情感。
《女神》作为现代白话诗歌的经典之作,虽然不是第一部白话诗集,但是塑造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白话诗的典范。虽然胡适的《尝试集》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是《女神》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水准上奠定了现代白话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而且和时代气息紧密相连。在那种狂飙突进的潮流中,爱国爱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爱国主义思想贯穿始终,从爱国主义思想这一角度,读者可以更进一步理解郭沫若的无产阶级思想、泛神论以及浪漫主义倾向。
基金项目:凯里学院课程思政课题“课程思政背景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德育渗透研究”,项目编号:kykcsz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