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月历
2022-04-29
一月
中俄东线南段全面开工 将打通俄气入沪主通道
事件:2021年1月6日,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河北永清—上海)(以下简称“中俄东线南段”)江苏段线路第七标段正式开工,标志着中俄东线南段沿线各省线路工程全部进入建设阶段,将打通俄气入沪主通道,全面联通京津冀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圈。
点评: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起于黑龙江省黑河市中俄边境,终点是上海,全长5111公里,分为北、中、南三段核准,分期建设。其中,北段(黑龙江黑河—吉林长岭)、中段(吉林长岭—河北永清)已分别于2019年、2020年底投产通气。南段工程起自河北永清联络压气站,自北向南途经河北、山东、江苏、上海,终点为西气东输一线白鹤末站,管道全长1509公里,新建管道1243公里,预计2025年建成投产。届时,俄气将直通上海,实现“北气南下”,同时该管段联通已建成的东北管网、华北管网及华东管网,投产后日输气量超过5000万立方米,比现有输送能力提升近三倍,将打破京津冀与长三角经济圈天然气输送能力瓶颈,进一步提高油气管网的应急保供能力。
(来源:国家管网集团)
二月
1、国家能源局印发《2021年能源监管工作要点》
事件:2021年2月1日,国家能源局印发《2021年能源监管工作要点》,提出要大力推进电力市场建设。统筹推进电力中长期交易、现货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建设,做好各交易品种之间的衔接。有序推进电力现货市场试点和输配电价格、增量配电业务、电网辅业市场化、分布式能源市场化交易等改革。推动出台油气管网设施容量分配规则,健全管网调度运营机制和管输服务价格机制。
点评:2021年能源监管工作围绕电煤稳定供应、新能源并网消纳等重大发展任务,强化国家能源规划、政策执行情况监督检查,不断提高能源行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率。
(来源:国家能源局)
2、国内首批碳中和债券发行
事件:2021年2月9日,中国银行作为主承销商及簿记管理人,支持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完成国内首批碳中和债券发行。
点评:中国首批碳中和债券参与发行企业包括三峡集团、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华能电力、南方电网、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和四川机场,发行金额合计64亿元,这也是全球范围内首次以“碳中和”命名的贴标绿色债券产品。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此前预期,未来三十年内,中国实现碳中和所需绿色低碳投资的规模应该在百万亿元以上,也可能达到数百万亿元,将为绿色金融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三月
1、第二批5个省级电力现货市场试点公布
事件:2021年3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推进电力现货试点工作周例会暨2021试点工作推进会(视频会议),专题研究解决电力现货试点中的重点问题,部署2021年试点工作。会上,第一批8个现货试点省份汇报了2021年现货市场工作安排,会议宣布第二批5个试点省份,辽宁省、江苏省、安徽省、河南省以及上海市构成5个省级电力现货市场试点。
点评:对于此次确定的5家试点,行业人士认为,辽宁省、江苏省、安徽省、河南省以及上海市的电力市场条件相对稳定,发电侧结构、大用户直购电、电量中长期市场、调峰和调频辅助服务市场等市场建设较为成熟,开展电力现货市场的时机较为成熟。
(来源:北极星售电网 )
2、油气体制改革迈出关键一步 “全国一张网”完成整合
事件:2021年3月31日,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家管网集团”)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油”)举行资产交接座谈会,国家管网集团于当日24时接管原中国石油昆仑能源下属北京天然气管道有限公司和大连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股权,标志着我国油气体制改革的关键一步——油气主干管网资产整合已全面完成,实现了我国全部油气主干管网并网运行。
点评:随着国家管网集团资产重组交易全部完成,进一步推动了“X+1+X”油气市场体系形成,我国油气体制将更加凸显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关键作用。同时,国家管网集团的全国干线油气管网布局更加完善,对于进一步打造“全国一张网”,提升油气资源配置效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未来,这一改革成果将进一步带动油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实现公平开放、运销分离,为“十四五”期间油气体制改革成果的持续深化提供有力支持。
(来源:《经济日报》)
四月
国内油气行业首支“绿色债券”成功发行
事件:2021年4月2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化”)首次成功发行“绿色债券”——权益出资型碳中和债,发行规模11亿元,发行期限3年,募集资金将用于公司光伏、风电、地热等绿色项目,是国内油气企业发行的第一支碳中和债。此次“绿色债券”募投项目包括中国石化前期在全国各地布局的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地热供暖等新能源项目70余项,可实现每年减排二氧化碳36.28万吨,节约标准煤15.62万吨,减排二氧化硫93.35吨,减排氮氧化物98.07吨,减排烟尘18.68吨。
点评:中国石化将加快推进低碳化进程,力争比国家目标提前10年实现碳中和。公司首次将“洁净”纳入愿景目标,加大天然气、电替代步伐,大力发展绿氢炼化,不断提高原料低碳化比例。培育发展循环经济,减少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积极参与全球甲烷减排行动,到2025年,甲烷排放强度降低50%,建成百万吨级CCUS示范项目,开发碳中和林、碳中和加油站等各具特色的碳中和模式,把绿色洁净打造成中国石化的亮丽名片。在国家提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大背景下,公司将坚定不移迈向净零排放,确保在国家碳达峰目标前实现二氧化碳达峰,力争比国家目标提前10年实现碳中和,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新贡献。
(来源:新华网)
五月
中国中化正式成立 打造万亿元资产“化工航母”
事件:2021年5月8日,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中化”)正式揭牌成立。这家新央企由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重组而成。中国中化资产总额超过1.4万亿元,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化工企业,旗下控股16家上市公司,业务覆盖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基础化工、环境科学、橡胶轮胎、机械装备、城市运营、产业金融等领域。
点评:2021年中央企业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大戏连台。在能源资源领域,中国电气装备集团、中国稀土集团等纷纷亮相。中国中化的成立,不只意在“做大”,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化工企业”,更重要的是要“做强”,旨在“创建世界一流的、综合性的、技术领先的化工企业集团”。
(来源:《经济参考报》)
六月
白鹤滩水电站投产发电
长江干流成为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
事件:2021年6月28日,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这一水电站是实施“西电东送”的国家重大工程,也是当今世界在建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水电工程,拥有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功率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电站全部建成投产后,总装机容量预计达1600万千瓦,白鹤滩水电站将成为仅次于三峡工程的世界第二大水电站。
点评:“双碳”背景下,三峡集团白鹤滩水电站成功投产发电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水电工程实现技术突破、供电能力迅速提高;更重要的是,它作为清洁水电的重大工程,推动长江干流成为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
(来源:新华社)
七月
1、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市 首日成交额达2.1亿元
事件: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这也是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市场。首日成交均价51.23元/吨,成交量410.40万吨,成交额逾2.1亿元。
点评: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从2021年1月1日到12月31日。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年覆盖约4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79亿吨,累计成交额76.61亿元,总体履约完成率高达99.5%。全国碳市场活跃度稳步提高、企业减排意识不断提升,促进碳减排的巨大作用初步显现,为未来纳入更多高排放行业开了个好头。
(来源:《经济参考报》、人民网综合整理)
2、国家发改委:完善峰分时电价机制
事件:2021年7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分时电价机制的通知》,部署各地进一步完善分时电价机制。
点评: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指出,此次主要从六个方面对现行分时电价机制作了进一步完善,其中最大的亮点是合理拉大了峰谷电价价差,这为引导电力用户削峰填谷、促进储能加快发展释放了清晰强烈的价格信号。
合理的峰谷电价价差,对发挥电价信号作用、引导电力用户削峰填谷非常关键。此次完善,对合理设定峰谷电价价差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求电力系统峰谷差率超过40%的地方,峰谷电价价差原则上不低于4:1,其他地方原则上不低于3:1;二是要求各地建立尖峰电价机制,尖峰时段根据前两年当地电力系统最高负荷95%及以上用电负荷出现的时段合理确定,尖峰电价在峰段电价基础上上浮比例原则上不低于20%。
(来源:中新网)
八月
中国碳卫星获取首个全球碳通量数据集
事件:2021年8月15日,据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介绍,基于我国第一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中国碳卫星的大气二氧化碳含量观测数据,来自该所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利用先进的碳通量计算系统,获取了中国碳卫星首个全球碳通量数据集。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结果,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全球碳收支的空间定量监测能力,是国际上继日本、美国之后的第三个具备该技术的国家。
点评:随着大气探测和模型模拟技术的飞速发展,通过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观测溯源碳排放的方法,被认为是评估温室气体减排成果的有效方法。中国碳卫星是我国第一代温室气体监测专用卫星,实现了空间温室气体高精度监测的从无到有,迈开了重要且艰难的第一步。未来,我国将以碳卫星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研发新一代的温室气体监测卫星,服务于全球和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
(来源:《科技日报》)
九月
我国首个海上油田群岸电应用项目投产
事件:2021年9月23日,由中海油天津分公司开发建设的渤海海域秦皇岛—曹妃甸油田群岸电应用示范项目投产。这是我国首个海上油田群岸电应用项目,也是世界海上油田交流输电电压最高、规模最大的岸电项目,标志着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向绿色开发、高效开发、智能开发迈出了历史性变革的一步。
点评:一直以来,海上油气田用电一般采用自发电,燃烧天然气和原油。如今“岸电”的到来,不仅可以减少原油和天然气的消耗,还能让开采出的原油成为“碳中和原油”。据了解,岸电应用工程是中国海油围绕碳达峰、碳中和总体部署,大力推进绿色发展行动计划的有力举措,将以此为抓手,推动增储上产攻坚工程、科技创新强基工程和绿色发展跨越工程,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落实“双碳”目标上展现更大作为。
(来源:《天津日报》)
十月
1、大型风光基地有序开工 能源绿色转型铿锵有力
事件:2021年10月中下旬,内蒙古、甘肃、青海、宁夏四省区率先集中组织开工了多个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规模近3000万千瓦,拉开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建设序幕。根据规划,第一批项目总规模高达1亿千瓦。我国正在以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现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决心。
点评:我国西北部地区风光资源富集,技术可开发量大,可有效利用煤炭备采区、采空区、沉陷区及荒山荒坡土地资源,综合开发优势明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的建设热潮已经掀起,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步伐铿锵有力,未来可期。
(来源:《中国能源报》)
2、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
事件:2021年10月26日,国务院正式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指出,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
点评:《方案》要求,将碳达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重点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节能降碳增效行动、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各地区梯次有序碳达峰行动等“碳达峰十大行动”。
(来源:中国政府网)
十一月
1、我国风电并网装机突破3亿千瓦
事件:2021年11月30日,据国家能源局介绍,截至2021年11月14日,我国风电并网装机容量达到30015万千瓦,突破3亿千瓦大关,较2016年底实现翻番,是2020年底欧盟风电总装机的1.4倍、是美国的2.6倍,已连续12年稳居全球第一。
点评:目前,风电占全国电源总装机比例约13%、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例约7.5%,较2020年底分别提升0.3和1.3个百分点,风电对全国电力供应的贡献不断提升。与此同时,我国风电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也快速提升,已具备大兆瓦级风电整机、关键核心大部件自主研发制造能力,建立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风电产业体系,我国风电机组产量已占据全球三分之二以上市场份额,我国作为全球最大风机制造国地位持续巩固加强。
(来源:央广网)
2、全球最大光伏绿氢生产项目启动
事件:2021年11月30日,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化”)宣布我国首个万吨级光伏绿氢示范项目——中国石化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正式启动建设。这是全球在建的最大光伏绿氢生产项目,投产后年产绿氢可达2万吨。该项目是国内首次规模化利用光伏发电直接制氢的项目,主要包括光伏发电、输变电、电解水制氢、储氢、输氢五大部分。
点评:尽管中国氢能技术攻关仍是“路漫漫其修远”,但氢生产重大工程的价值不可小觑。它不仅可以提升国内氢能产能、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还是氢能自主技术突破的关键需求动力。这一项目落户新疆,是着眼于当地的光能资源和光伏产业优势,同时也为区域协调发展作出了贡献。
(来源:《经济参考报》)
3、全球首个光伏储能实证实验平台在大庆建成运行
事件:2021年11月19日,由国家电投黄河公司承担建设和运行管理的全球首个光伏、储能户外实证实验平台首期任务在黑龙江大庆建成,标志着该平台正式开始为新能源行业提供实证、实验、检测等服务。
点评:国家光伏、储能实证实验平台(大庆基地)一期工程场址的选择以第三次国土调查最新成果为基础,统筹考虑大庆市新能源可开发规划区域,综合分析地形地貌、交通情况、资源条件、建设条件、接入条件及敏感因素,通过多个场址和设计方案比选,选址为大同区内高台子镇场址,距离市区约40公里,交通便利、土地平整,适合开展光伏实证实验。
该平台是由国家能源局批复的首个国家光伏、储能实证实验平台,于2021年4月10日开工建设,还同步建设了新能源科技研发中心、实证实验智慧管理及展示平台和新能源科普教育基地三个辅助项目,以实现“一主三辅”的效能。
(来源:北极星储能网)
十二月
1、全球首个四代核电站建成投产
事件:2021年12月20日,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1号反应堆完成发电机初始负荷运行试验评价,首次并网成功。这标志着全球首座具有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特征的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实现了从“实验室”到“工程应用”的飞跃。作为我国自主设计、建造、调试和运营的新一代核电项目,示范工程由中国华能集团联合清华大学、中核集团共同建设,装机容量20万千瓦,于2012年底在山东荣成开工建设。
点评:石岛湾核电站是全球首个并网发电的第四代高温气冷堆核电项目。这标志着中国在该领域跃居世界核电技术的第一方阵,成为世界少数几个掌握第四代核能技术的国家之一。“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的关键就是靠自主技术的不断突破,掌握更安全、高效的核能技术,稳中有进,促进能源结构不断优化。
(来源:《经济参考报》)
2、中国“人造太阳”实现千秒级等离子体运行
事件:2021年的最后一天,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传来消息:12月30日晚,该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实现1056秒的长脉冲高参数等离子体运行,这是目前世界上托卡马克装置高温等离子体运行的最长时间。
点评:EAST是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立项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拥有类似太阳的核聚变反应机制,用来探索核聚变能源应用。核聚变能源的原材料在地球上几乎取之不竭,排放无污染,被视为“终极能源”。
实现核聚变发电的两大难点是实现上亿摄氏度点火和稳定长时间约束控制。近年来,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相关部门支持下,EAST进行一系列性能升级,本轮实验于2021年12月初开始。
“2021年上半年,我们把电子温度1.2亿摄氏度等离子体维持了101秒,这次我们是把电子温度近7000万摄氏度的长脉冲高参数等离子体维持了1056秒,注入能量达到1.73吉焦。这是两个不同阶段的目标,千秒等离子体运行的实现,为未来建造稳态的聚变工程堆奠定坚实的科学和实验基础。” EAST装置实验运行总负责人龚先祖说。
“千秒量级等离子体运行再次挑战了世界托卡马克纪录,我们全面验证了未来聚变发电的等离子体控制技术,推动其从基础研究向工程应用迈进了一大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宋云涛说。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