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特质与策略

2022-04-29邱俊丹

东方娱乐周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教材传统课程

邱俊丹

一、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特质

(一)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特征

1内容的丰富性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民族的集体记忆,它起源于过去,融合现在与未来的动态的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我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它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共同组成,而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又包含很多内容。这些决定了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丰富性。

2.内容的基础性

中小学教育具备基础教育的最基本特征——基础性。中小学教育的基础性集中表现在其地位、目标、内容和作用几方面。就地位来讲,中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部分。从目标来看,中小学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促进个体的一般发展,为个体接受高一级的教育或走向社会打好基础,这个“基础”主要包括身体、知识、能力、品德、审美、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基本素养和发展的可能性,为后续的学习和发展服务。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多、范围广,不仅有物质文化,还有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且传统文化具有扩张性、动态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在对中小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选择比较基础的部分,耳濡目染式地引导中小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兴趣,为将来更深入地学习打下基础。

3.方法手段的多样性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广泛、多样,决定了其传承方式的多样性。传统文化的学习不仅局限于显性学校课堂学习,还有很多隐性课程,如社团组织、节日庆祝、讲座的开展,以及校园文化、班级文化、课堂文化氛围的营造。

(二)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选择教育内容的科学性。选择教育内容的科学性要求我们在选择传统文化教学内容时,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理性地分析,科学地引导,批判地继承。传授给学生以科学的、有思想性的传统文化知识。第二,教育方法的科学性。教育方法的科学性要求教师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和科学的教育原则,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学。传统文化教学工作要结合学科的逻辑结构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有秩序、有步骤地开展和进行,以期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活动性原则

除了课堂上的传统文化学习之外,传统文化教育还应该整合传统文化教育有关内容,通过开展系列活动,组建相关社团,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学生会更深刻地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而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使其主动进步。

3.整体性原则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思想具有整体性,不仅体现在学校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还表现在学校的教学工作上,如各个学科传统文化的挖掘,隐性课程的充分利用;还表现在学校硬环境的设置上,如校园、楼梯、橱窗、宣传栏、班级的布置;还应该体现在良好的校风、校貌、教风、学风及师生的精神面貌上。

二、提高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一)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方面

1国家课程方面

在国家课程设置方面,应选以识字为主的蒙学教材《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五字鉴》《千家诗》等;《声律启蒙》与《笠翁对韵》为主的音韵学教材;《说文解字》与《尔雅》为主的训诂学教材。此外,应依据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国家开设的其他相关课程里,多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因子。例如,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教科书应从哲学思想角度出发设计传统文化内容,精选典型思想家思想材料,加大介绍思想文化的力度;有关语文教材,应该尽快着手改革中小学语文教材,压缩文学作品,增加中国古代与现当代反映哲学、政治、军事、经济等思想的优秀篇章, 在古代文化的学习中体现文化教育的精神,在现代文化的学习中体现真正的时代精神,从单一的文学的学习到综合的文、史、哲、经的学习;学习思想政治教材的编写,应该包含深沉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努力拼搏、积极有为的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民族气节等思想内涵。

2.地方课程方面

地方课程开发的目标包括:使地方人民意识到他们自己完整、系统、历史悠久却被长期封存的本土知识体系;展现地方知识在地方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巨大贡献,重新唤起地方人民对于地方知识体系的价值意识;通过地方知识的传播,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文化认同。

在开发地方课程时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明确课程开发的基本价值定位,要更新观念,树立课程资源观,重新界定教材的内涵,超越、深化、拓宽教材的边界,完成从传统的“教材内容”到现在的“课程资源”的认识飞跃。其次,要多方位地开发地方课程资源,充分地、合理地利用多种形式的课程资源,建立地方课程资源网络中心库。再次,要善于激活或重组现有的各种地方课程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共享率,降低资源开发的成本。最后,利用好专家的力量、社区的力量和他校的力量。

(二)学校文化建设方面的策略

1学校精神文化的营造

建设“书香校园”是建设学校精神文化的重要途径。书香校园的建设主要是通过营造浓郁的阅读氛围,整合丰富的阅读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促使学校师生共同阅读。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生生共读。课外阅读是一种独立的学习形式,在学校要求教师加强宏观调控与指导,鼓励学生自由组成“读书学习小组”,共同确定目标,选择书籍,制订计划,控制进度。每天课余最少保证半个小时的阅读时间,适时做好读书笔记,交流读书心得。

二是师生共读。从时间上来说,每周设立一节阅读指导课,一节阅读交流课,师生共读并随时进行指导或交流;从指导内容上来说,针对较低年级学生,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进行优美词句的摘抄,进行朗读练习和讲故事训练,教给学生背诵方法并帮助学生选择材料;对于高年级学生,教师要教给他们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指导学生写好片段赏析式的读书笔记并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教给学生现场竞技的技巧,组织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文章或书籍,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或复述训练,也可以进行讲故事比赛或读书心得交流。平时,教师除阅读规定的学生必读书目外,还要阅读教师必读书目并做好读书笔记,每学期末举行“师生读书笔记展评”,促进师生共读,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2.课堂文化的创设

第一,教师要从宏观和微观的层面深入研究和调查学生的文化背景,进而创设出有利于教学和课堂管理的全面的文化背景。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共生、共存和合作的思想,牢固树立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合作思想,而且要大力学习现代乃至后现代中的重视民主、对话的精神,并以此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从而减少甚至避免课堂问题的产生。

第二,建构课堂文化共同体。课堂文化共同体的建构需要树立多元、公平的课堂文化观,还应创设一个包容性的、相互信任的课堂文化群体,课堂活动参与者能够学会理解并积极配合这种文化群体的各项活动,进而形成一种活动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学习方式,亦即形成认知性实践、社会性实践、伦理性实践“三位一体”的学习过程。这种课堂教学过程超越了二元论,它强调知识的主观与客观、知识的接受与发现、知识的解构与建构、知识的抽象性与具体性、知识的明确与默会等诸多关系的统一。

(三)师资方面的策略

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就要提高教师的“文化自觉”意识。“文化自觉”包含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如何重新认识我们的传统,认识我们的历史文化,以确立我们民族的主体意识,增强我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二是如何更新我们的文化,从传统向现代转化,将自己的民族文化融入世界文化体系中,并在这里找到自己文化的位置与坐标。教师只有具备较高的“文化自觉”意识,才能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扬弃;才能自觉吸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才能用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武装自己;才能充分利用和深入挖掘教材中传统文化的“闪光点”,吸引和感染学生;才能更新、完善、创建传统文化;才能使民族意识得到深层次的积累;才能在纵向复制“文化基因”。因此,在当前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中,强化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师自身应坚守传统文化传递者和建设者的角色,并自我提升自己的“文化自觉”意识。同时,学校也应该为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创设环境、提供条件。譬如,帮教师拟订读书目录,或者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或搞课题等,以促进教师对传统文化有系统的了解。

【参考文献】

[1]董俊娟.对中小学党建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J].北京教育(普教版),2022(06):29-31.

[2]朱成广,类延勇.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三维度”"三结合”模式探索皿现代教育,2022(04):3-7.

[3]候雨豪.“双减”政策下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探究[J].中国文艺家,2022(01):130-132.

猜你喜欢

教材传统课程
教材精读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教材精读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教材精读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教材精读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