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野下的碎片化知识在实训操作中的传播与应用

2022-04-29朱姣洁

新闻文化建设 2022年15期

朱姣洁

摘要: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普及以及手机等信息接收终端的平民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受众开始接受并转向新媒体。新媒体在给予人们快速接受新闻信息的同时,其显著特征便是碎片化知识的罗列与累积,其给人带来方便快捷信息的同时,亦会产生重复与疲劳之感。对于大学教师而言,在与传媒专业相关的课堂教学中,要厘清新媒体视野下碎片化知识带来的便利与新闻边界模糊等特点。此外,在与传媒专业相关的实训操作过程中,更应该通过主客观两大层面去探究碎片化知识在实训操作中的传播与应用。

关键词:新媒体视野;碎片化知识;实训操作;传播与应用

基金项目: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市厅级一般课题):基于新媒体下的碎片化知识传播在实训课程改革(编号:GS[2021]GHB1839)。

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地球越来越像一个村落,其使人们获得新闻信息以及增加知识储备的途径逐渐从传统新闻传播媒介转向新媒体的快速传播。以前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路径是依靠广播、电视以及报纸等,而当下的青年人则主要通过手机中的新闻APP来获取信息。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碎片化的信息获取方式逐渐被人们接受并成为一种习惯,而造成这种碎片化信息获取方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一定的技术原因,也受到一定社会因素的影响。[1]碎片化知识传播可以使人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信息,但有时也具有一定的狭隘性与偏颇性,因为人们在传输某一新闻事件的过程中,往往会带有一定程度的立场和偏见。

一、新媒体视野下的碎片化知识探究

关于对碎片化的解释和认知,以新闻资讯为例,其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即新闻主题的重组与新闻主题的解构。新闻主题的重组主要表现为由多个出于不同角度的碎片化新闻片段可以组合成一幕信息多元、内容翔实的新闻,而新闻主题的解构则主要表现为通过多重角度和视野的呈现使人们对当下的新闻事件产生与之相反的意义和认知,其内部蕴含着“一体两面”性。人们需要对碎片化的意义与内涵有清晰认知。很多新媒体内容篇幅短小,但并非破碎,不能称为碎片化。将“小”视为“碎片化”,既不合逻辑,也不合事实。[2]篇幅短小的新闻内容称不上是碎片化知识,所谓的碎片化,往往针对的是现实生活中完整的新闻事件,而由整个事件衍生出的排列组合可以视为碎片知识在当下新闻APP中呈现的显著特征。碎片化知识在重构新闻事件的同时,亦有可能解构某种意义上的现实认知。当然,站在人民群众以及祖国利益的角度去传播相应的价值理念,依然是课堂教学中的重中之重。由于快节奏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当下社会中的青年人已经习惯于通过手机等互联网终端来接收各种各样的新闻资讯,而这些通信工具表现出来的显著特征便是碎片化阅读。大学生接收新闻的主要途径便是手机和电脑,并成为其校园生活中的常态,这也预示着互联网阅读已经成为大学生的阅读习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以全面的视角去看待各种新闻事件,以防止从某一片面的角度去传播新闻片段而使学生的心理蒙上阴影。

二、碎片化知识传播有利于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

(一)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青年大学生之所以喜欢看短视频等新媒体带来的新闻资讯,其重要原因在于其涉及的内容多是受众喜欢的资讯方向。鉴于此方面的原因,新媒体运营与管理者可以通过大数据运算等潜在的模式给予其相应的蕴含传统文化的资讯推送。新媒体技术发展使得传播媒介、方式、内容、渠道发生了深刻变革,信息传播方式趋向碎片化,信息获取更具备高效性,改变了以往以血缘、地缘、业缘为纽带的差序格局,形成了一个个以“趣缘”为纽带的社群,且相比于以往的媒介,新媒体用户主体性显著增强。[3]传统文化通过与新媒体进行的有机结合将会快速迎合当下新兴传播媒介的诸多通道,并表现出新媒体趣缘化的网络社群特征。

(二)促进大学生阅读和备考效率的提升

当下大学生的学业负担沉重,很少有时间进行新闻浏览,而碎片化知识凝聚而成的新闻短视频往往会在短时间内给学生带来充沛的新闻阅览能力。以教师资格证的招考为例,学生可以通过手机下载与考试相关的知识题库,同时还可以通过安装“粉笔教师”“华图在线”等APP使学生接触更多的碎片化知识题库。“因为大众对学习渠道、载体的多样化需求和对工作、生活中信息丰富性需求,碎片化学习更多是为节约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应运而生,已然成为现代社会非正式学习方式的代表。”[4]此外,以大学生考教师资格证这一现象为例,很多学生都可以从短视频等媒介带来的笔试、面试注意事项以及考点精华视频进行快速阅览和高效总结,其可以使大学生在考试过程中面对的系列问题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碎片化知识在带给人们诸多消息来源的同时,更应该审视其对人们思想的相应影响:引人向善的信息传输可以使人耳清目明,而使人步入歧途的行为传播则会闭塞人们的眼睛与耳朵。[5]新媒体带来的新闻资讯内容繁多杂乱,而大学生因涉世未深,面对众多的新闻资讯等信息,有时会缺乏必要的甄别能力。

三、碎片化知识在实训操作中的路径分析

(一)碎片化知识传输应受制于道德规约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其带来的信息搜索能力不仅可以使学习和生活中面对的困难迎刃而解,还会影响到人们对于价值观念的选取,这就需要对互联网运营商进行道德与法律层面的规约行为。互联网的发展使全球变成了一个超级强大的信息场,而碎片化知识的产生往往会经历主动传输、间接影响以及二度复制等环节;需要指出的是,这些环节都是在短时间内快速完成的。“人们在浏览信息后,会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发送许多副本,这样简单的复制使信息的撰写、发送、接收在几秒钟内即可完成,远快于人们的阅读速度。”[6]人们在浏览这些碎片化知识的过程中所花费的时间,要远远少于短视频等新闻被创造的时间,这就意味着一个碎片化知识被创造出来的同时,就意味着已经“过时”,其产生的内在影响力需要回归到传统人伦道德以及法律规定的正常轨道上来。

(二)高校教师要把握角色转变

高校教师是推动课堂教学与实训实习的主体力量,其可以跟随时代的发展以及观念的变化进行适当的教学方式转变,进而在课堂授课中大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随着互联网与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入运用,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开始主动融入互联网应用终端带来的诸多挑战中;自新冠肺炎疫情以来,高校教师通过腾讯会议、钉钉等APP进行网络课堂授课,其带来的直接有利因素便是为学生的学习保驾护航。当然,以新媒体带来的碎片化知识传输等问题,高校教师更应该把握好自身角色的及时转变等因素,进而在新时代高校课堂中的实训操作过程中,给予学生极为便利的学习途径。“信息化正在构造新世纪经济发展和社会活动的新平台,在技术变革、社会需求以及市场环境的共同作用下,高等教育也将迎来诸多压力与挑战。”[7]面对新媒体视野下的碎片化知识传输,除了带给教师以身份的转型之外,学生也应该主动融入互联网传输终端带来的巨大变动效应之中。知识图谱的碎片化知识学习与新媒体视野下的碎片化知识传播极其类似,通过对两者之间的深层次挖掘和开凿,可以深入领悟和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在日常的学习和未来的工作中占据主动。

四、结语

对新媒体视野下的碎片化认知进行梳理,可以使人们对当下的短视频等众多碎片化传播媒介性质与功能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总体来看,拥有正能量的碎片化知识传播可以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其主要表现为通过碎片化知识传播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促进大学生阅读和备考效率的高效提升,有利于延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领悟能力。此外,对碎片化知识在实训操作中的路径进行探究,将是从实质层面进行的角度切入与方法预演,其主要体现在碎片化知识传输应受制于道德规约、高校教师要把握角色转变,为学生带来高效的学习指导。

参考文献:

[1] 张思雨.新媒体视域下碎片化信息获取方式探究[J].新闻前哨,2021(12):48.

[2] 信险峰.对“碎片化”一词的误用与误读:新媒体内容的另类完整分析[J].青年记者,2022(3):49.

[3] 韩婉琦,杨皓月,胡红梅.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创新[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116.

[4] 刘刚.新媒体时代碎片化学习视频的设计分析[J].青年记者,2020(8):109.

[5] 邓国峰,康可鑫.微阅读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碎片化素材整合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2):9.

[6] 赵小彦,熊韵波.大学生碎片化阅读的辩证思考与发展趋势[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20(4):95.

[7] 王小玺.信息碎片化时代高校教师角色转变的路径探析[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21(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