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后时刻(上)

2022-04-29姜未禾

科幻世界·少年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方舟彗星太阳

姜未禾

在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神话中,我们几乎都能找到关于世界末日的故事。希伯来人、古印度人和古巴比伦人都不约而同地想象世界被滔天的洪水所吞噬;北欧神话中的“诸神的黄昏”,则用一场大火焚尽所有。倾注在这些神话中的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对未知的恐惧,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去,也没有随着人类对宇宙的理解逐步加深而消失。时至今日,在科幻小说和电影中,世界仍然被一遍遍地毁灭,人们也在这些有关未来的深沉思考中,更加清晰地照鉴自身,认识到每个人与整个人类的命运产生了更加深刻的联结。

大自然的恒久警示

与古代先民们一样,掌握了更多科学技术的现代人在自然的伟力面前,仍然有许多恐惧无措的时刻。尤其从大航海时代①开始,人们逐渐对自然界的广阔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在世界、地球和宇宙面前,无论个体还是群体,都显得十分渺小。尽管人们拥有飞速向前发展的现代科技,但远古以来的长久担忧始终萦绕在人们心头:我们的高新科技,我们的现代文明,在真正恐怖的自然伟力面前,有能力进行抵抗吗?

带着这样的忧虑,许多科幻作品都围绕自然灾害带来的末日展开了想象。又因为灾难场景尤其适合在大银幕上进行视觉展示,于是在这一题材中,诞生了许许多多的经典电影。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灾难片中有一个绕不开的人——导演罗兰·艾默里奇。

2004年,由艾默里奇执导的电影《后天》上映。故事讲述了在不远的未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大西洋暖流遭遇阻断,相应地区会迎来不正常的极寒天气,从而进入下一个冰河期。气象学家杰克利用超级计算机模拟气候数据之后发现,三个内部温度低至零下一百多摄氏度的超级飓风正在英格兰、加拿大和西伯利亚分别酝酿形成,即将席卷整个北半球。而就在同一时间,冰雹、龙卷风等极端气象灾害突然在世界各地开始肆虐。距离他预测的冰河期,只剩下短短一个多星期了!

没有人想到灾难会来得这么快。杰克在紧急会议上建议,现在美国南部地区的人们必须赶快继续向南迁移,而美国北部地区的人们只能待在室内尽可能地取暖,等待寒潮过去再做打算。安排好这一切之后,杰克没有和人们一起逃生,而是毅然驱车向更加寒冷的北方驶去——因为他还要去解救被困的儿子。

此刻,杰克的儿子山姆正在纽约经历着一场罕见的暴雨。街上的人们被淋了个措手不及,山姆也和同学们躲进图书馆避雨。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紧接着席卷而来的竟是滔天海啸和冰冷刺骨的暴风雪。所幸山姆在通信线路被毁之前与父亲通了一次电话,得知了这场气象灾难的严重程度,并且听从父亲的建议,留在图书馆里等待救援。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图书馆里的温度也越来越低。聚集在这里的人们不得不将书籍扔进火堆里点燃,来换取片刻的温暖和生机。

故事的结局是圆满的:父亲杰克一路险象环生,终于抵达了纽约。而雪后天晴的那一刻,呈现在杰克面前的是一座犹如雪雕般的银色城市。整个被冰雪包裹着的自由女神像,凝视着脚下白茫茫的大地——这一幕也成了整部电影中最具标志性的视觉符号之一。

风雪过后,父子终于团聚,图书馆里避难的人们也等到了救援。但就像这部电影的名字所表达的那样——我们生活在今天,展望了更美好的明天,可又有谁会意识到“明天的明天”会发生什么呢?如果人类再不重视气候变化,向大自然无度索取,那么明天以后,迎接我们的很可能就是整个世界的末日。

《后天》上映之后的第五年,艾默里奇的另一部科幻灾难片《2012》上映了。当时,玛雅神话中的预言正在全世界范围内被人们广泛关注——玛雅文明诞生于公元前10世纪中美洲的一个古老族群,虽然最终只发展到新石器时代,但玛雅人在天文、历法、数学、艺术等方面都获得了极高的成就,也留下了无数的谜团和传说——其中最著名的就是2012年“世界末日”了。根据玛雅人的历法,地球已经处于最后一个“太阳纪”时期,具体时间是从公元前3113年起到公元2012年止,在此之后,人类就将进入一个新纪元。加之在西方,许多人相信宗教典籍中的记载:未来的某一天,世界将迎来一场规模空前的灾难——地震、冰雹、火山爆发、瘟疫、高温、战争……这一切将同时到来,惩戒世上的罪恶。这一切似乎与玛雅预言不谋而合。所有这些消息的相互叠加令许多人相信,2012年12月21日这一天,地球将迎来末日。《2012》这部电影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荧幕上的故事情节与现实世界中的神话和传说形成了奇妙的互文,讲述了一个人们在末日灾难中艰难求生的故事。

电影情节围绕杰克逊一家展开,他们在去黄石国家公园度假期间,发现这里曾经美丽的湖泊已经干涸了。在营地认识的查理告诉他们,一场空前的自然灾害已经迫在眉睫,但好在有些国家已经联合起来,秘密制造了可以躲避灾难的方舟。起初,杰克逊对查理的话并不相信。但万万没想到,就在第二天,灾难便发生了。超强的地震和火山爆发毁灭了眼前的一切,而在地球的其他地方,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也齐齐降临。杰克逊一家历经千难万险,终于抵达了方舟基地。然而由于方舟容量有限,人类在灾难来临之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电影中的方舟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希伯来神话中的“诺亚方舟”。故事说的是洪水将消灭人间的各种混乱和邪恶,而人类当中的一位人格完满的好人诺亚建造了一艘方舟,带着他的家人,以及许多雌雄成对的动物,登上方舟躲避洪水,待灾难过去,再回到大地上重建了美好的家园。

在西方文化中,诺亚方舟代表着获救与重生。在“诺亚方舟”的故事中,好人诺亚及其家人才能登船。这一点在电影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能够获得登船资格的,除了在各行各业为社会做出杰出贡献的精英之外,只要付得起十亿美元,那么同样可以得到船票,而与杰克逊一家同样处境的平民,就只能站在入口处眼睁睁地看着方舟开走——这完全是对“方舟”这一重要符号的讽刺。

这样的情节设计当然也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所做出的反思。虽然我们大力发展科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但面对世界末日,在生与死的终极拷问面前,人真的会放弃文明与底线吗?至少,影片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最终的情节设计是以一系列的巧合、危机和勇气,让所有抵达方舟附近的人们全都登上了船。虽然严重超载,但大家凭借共同的努力和幸运活了下来,也共同见证了风雨过后的明媚阳光。这也正是电影想要传达给我们的东西——在灾难面前,只有依靠人与人之间紧密的联结和无私的互助,我们才有度过生死难关的希望。

遍布危险的宇宙

在避免或应对末日这件事情上,科学的发展看上去是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用的工具,但对于科幻作家们来说,科学的每一次进步,反而给了他们写作“毁灭”世界的素材和灵感——无论哪个学科,只要发展得足够充分,仿佛都能够提供给世界加速奔向文明终结的燃料。

其中,天文学给“末日”题材的小说提供了最多的资源——我们对宇宙了解得越多,宇宙似乎就显得越发危险。当我们意识到宇宙是如此广袤无垠,而地球又是如此渺小、如此“普通”之后,仿佛其他星体只要稍微挨蹭一下地球,人类文明就将如同夜空中稍纵即逝的流星一般,瞬间湮灭。

比如,据科学家们推测,大约在650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①曾与地球相撞,猛烈的碰撞卷起了大量的尘埃,使地球大气中充满了灰尘并聚集成尘埃云,笼罩了整个地球。这种情况持续了几十年。因缺少阳光,植物大量死去,身躯庞大的恐龙也因缺少食物,纷纷在饥饿中绝望地倒下。

科幻电影《天地大冲撞》就讲述了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故事。一个十四岁的天文爱好者无意中发现了一颗不知名的彗星,后来经科学家证实,这颗彗星重约500兆吨,面积大小相当于纽约市。它正受太阳引力的影响而围绕太阳运行,按照目前的运行轨道,大约一年后便会与地球相撞,带给地球毁灭性的打击!

为了拯救地球,飞船“弥塞亚号”将登陆彗星,试图用核装置引爆彗星或使彗星脱离原来的轨道。然而,由于对彗星结构的分析不够,爆炸只让彗星分成了一大一小两块,它们仍然沿着原有的轨道,继续向地球飞来!更糟的是,任务完成之后,“弥塞亚号”也与地球失去了联系,船上的成员生死未卜。

随着彗星与地球的距离越来越近,人类已经再无回天之力——撞击所产生的海啸与尘埃将会给地球上的生命带来致命的打击。在危机之下,最后的“方舟”计划启动了。这次“方舟”不是一艘船,而是一处秘密庇护所。人类各行业中的精英将会在那里避难,同时那里也将保存一些种子、植物以及动物。你们注意到了吗,这也是神话中诺亚方舟的翻版。科学家们预计两年之后,尘埃消散落定之时,人们便可以回到地面重建家园。

就这样,撞击的日子终于到了。第一块小彗星以超音速撞进了大西洋,顷刻之间纽约、波士顿、费城等城市悉数被海啸吞没。就在人们怀着绝望的心情等待着第二块小彗星的撞击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弥赛亚号”几经波折竟然又与地球取得了联系!在生死存亡之际,宇航员们毅然启动核装置,义无反顾地冲向随后而来的第二块小彗星。地面上的人们看着苍穹划过一片壮丽的流星雨——人类终于得救了!

《天地大冲撞》这部电影为人所称道的地方并不在于它的科幻创意,而在于它生动细腻地展示了人类在面临末日的危急时刻,基于人性之善的种种选择。这也正契合了我们所熟知的那个经典的提问:假如还有一天就到世界末日了,你将会做什么?我想,此刻我们心中所选择的,就是我们最珍惜的东西。

与依靠自身撞击给地球带来末日的小行星相比,质量更大的星体,毁灭地球的方式显得“高级”或者“高冷”很多。像太阳这样的恒星②,只要打个“喷嚏”,地球以及上面存在的生命就将被悄无声息地抹去。

科幻作家们往往钟情于某些更强大的破坏方式,比如“氦闪”①,刘慈欣正是最热衷于书写这种奇观的作者之一。《流浪地球》这个故事中,人类之所以要逃离太阳系,正是因为科学家们观察到了“氦闪”的前兆。在他的另一部长篇小说《超新星纪元》中,八光年之外,一颗直径是太阳的二十三倍,质量是太阳的六十七倍的“死星”,在若干次氦闪之后发生了超新星爆发;高能射线的余波扫过地球。

在那远得无法想象的外太空,死星正继续走向自己的末日。……首先坍塌的是核心,随后失去支撑的外壳也塌了下来,猛烈地撞击致密的核心,在一瞬间最后一次点燃了核反应。

五亿年引力和火焰的史诗结束了,一道雪亮的闪电撕裂了宇宙,死星化作亿万块碎片和巨量的尘埃。……在死星爆发三年后,能量的巨浪轻而易举地推开了那片星际尘埃,向太阳扑来。

在死星爆发时,八光年外的人类正处于鼎盛时期,……没有人知道,死星的能量正以光速日夜兼程地扑向这颗小小的蓝色行星。

死星的强光越过了人马座三星后,又在冷寂而广漠的外太空走了四年,终于到达了太阳系的外围。在那只有不带彗尾的彗星游荡的空间中,死星的能量同人类进行了第一次间接的接触:在那距地球十多亿公里的远方,有一个人造的物体正在向银河系的星海孤独地跋涉着,这就是公元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从地球启程的“旅行者号”星际探测器。……这个人类向银河系派出的使者首先领略了宇宙的严酷,在它进入死星光海后,立刻变成了一堆炽热的金属,……在集成电路被高能射线摧毁之前,“旅行者号”上的计算机向地球发回了一串令它的制造者难以置信的观测数据。由于发射天线的损坏,设在美国和澳大利亚的高灵敏度天线阵列永远也无法收到这串数据,但这已无关紧要,人类很快就能亲自测量他们无法相信的一切了。

死星的强光越过了太阳系的边界——冥王星,在它那固态氮的蓝色晶体大地上激起一片蒸气;很快,强光又越过天王星和海王星,使它们的星环变得晶莹透明;越过土星和木星……,高能粒子的狂风在它们的液体表面掀起一片磷光;死星的能量又以光速飞行了一个半小时,到达月球,哥白尼环形山和雨海平原发出一片刺目的白光,死星的光芒也照亮了雨海平原上的一排人类脚印,那是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在四十年前留下的,……

又过了一秒钟,在太空中行走了八年的死星光芒到达地球。

是中午了!!

这是孩子们视力恢复后的第一个感觉,刚才的强光出现得太突然,仿佛有谁突然打开宇宙中一盏大电灯的开关,使他们暂时失明了。

这时是20点18分,但孩子们确实站在正午的晴空之下!抬头看看万里碧空,他们倒吸了一口冷气。这绝不是人们过去看到的那种蓝天,这天空蓝得惊人,蓝得发黑,如同超还原的彩色胶卷记录的色彩;……城市被阳光照得一片雪亮,看看那个太阳,孩子们失声惊叫起来:

那不是人类的太阳!!

那个夜空中突然出现的太阳的强光使孩子们无法正视,他们从指缝中瞄了几眼,发现那个太阳不是圆的,它没有形状,事实上,它的实体在地球上看去和星星一样是一个光点,白色的强光从宇宙中的一个点迸发出来,但由于它发出的光极强,……所以看上去并不小,它发出的光芒经大气的散射,好像是西天悬着的一只巨大而刺目的毒蜘蛛。

死星是突然出现的,亮度在几秒钟内达到最大,东半球的人们首先看到它,紧接着出现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恐慌,几乎所有的人都失去了正常的判断和行动能力,整个世界呆住了。在大西洋、欧洲与非洲的西海岸看到的天象最为壮观,以下是大西洋上的一则目击记录:

日出时我们就发现了异常:太阳升出海面后,东方的海天连线处仍有亮光射上来,那是一片白光,呈放射状从海平面下一个看不到的光源发出,仿佛东方的海面下有一盏巨灯照上来。那亮光渐渐增强。.这景象是那么怪异,船上所有的人都骚动不安,电台和收音机里是一片干扰声。随着那第二道曙光越来越亮,天边的几片云形成的“朝霞”也发出刺眼的白光,好像一大片白炽的灯丝……我们的恐惧也随着那亮光增长,每个人都知道那光源总要升起来的,但谁也不知道会看到什么。终于,在日出三小时之后,我们又目睹了第二次日出,船长后来有一句形容那个新太阳的话十分贴切:好像宇宙中有一个巨人正在电焊!当这两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中时,看上去更可怕的倒是我们的那个旧太阳:由于它的亮度比新太阳弱了许多,对比之下看上去有些发暗,简直成了一个黑太阳!这噩梦般的景象并不是人人都能承受,有人在甲板上发疯般地乱跑,有人向海里跳……

小说里设置的环境还算比较“幸运”——“死星”不大不小,射线不强不弱,刚好让孩子们能够生存下来,并且成年人也有一整年的时间来“交代后事”,以便推动故事的发生。然而更可能发生的情况是“死星”爆炸后剩余的质量形成白矮星、中子星,甚或是中子星中的脉冲星,在它们的辐射扫荡之下,无论是成年体、幼体,乃至细菌的芽孢,都将一同毁灭——最可怕的是,辐射运行的速度是光速,人类在它到来之前,全然无从获得预警。

那才是真正的末日。

科幻小说教给我们一件相当重要的事情——人类的无知与渺小。我们生活在一颗巨大的蓝色行星上,悬浮于广袤的宇宙之中,即使通过艰辛的努力偶尔窥见一些规律或者真理,也还是像牛顿所说:“我好像是在海滨上玩耍,时而发现了一块光滑的石子儿,时而发现一个美丽的贝壳而为之高兴的孩子。尽管这样,那真理的海洋还神秘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在这广阔而未知的世界里,居安而念危,则终不危;操治而虑乱,则终不乱。希望人类永远不要失去这份对未来的警醒。

[责任编辑:杨竞]

①氦闪是在中等质量恒星的核心,或是白矮星表面堆积的氦突然开始的核聚变,其会在几分钟内释放出相当于整个银河系的能量。

①小行星是指太阳系内类似行星环绕太阳运动,但体积和质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体,绝大多数的小行星都集中分布在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

②恒星的生命有四个阶段。诞生于巨分子云的一些质量合适的碎片,到了成年期就会形成主序星,被称为恒星。恒星经过几百上千亿年的燃烧,核心的氢燃料消耗殆尽后开始向内坍缩,核心的温度和压力像恒星形成过程中一样升高,并开始进行氦聚变反应,造成恒星大幅膨胀,成为红巨星。之后,恒星会最终耗尽能量,冷却成白矮星、中子星或者黑洞。许多科幻小说都想象过太阳变成红巨星即将吞没地球时,人类艰难自救的过程。不过,在现实中,天文学家们认为那将是数十亿年以后才会发生的事情,今天的人们还不需要过分担心。

①大航海时代又称地理大发现,指的是15世纪到17世纪,欧洲各国派遣船队在世界各处的海洋上探索发现的热潮。这一过程使人类第一次建立起跨越大陆和海洋的全球性联系,各个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人们开始放眼远方,产生了“全球”的概念。东西方之间的文化、贸易交流开始大量增加。但与此同时,欧洲列强也借机在世界各地进行侵略、掠夺和殖民,给许多国家和民族带去了深重的灾难。

猜你喜欢

方舟彗星太阳
展览“彗星来的那一夜”现场图
出发!炸掉那颗彗星
隐秘的方舟
《方舟》
彗星
第十三章彗星撞地球
Recent Promotion and Commercialization of Kun Opera
太阳几点睡觉
夏天的太阳
太阳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