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高品质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路径研究

2022-04-29徐龙建

江南论坛 2022年11期
关键词:文化公园大运河运河

徐龙建

摘  要  一条大运河,半部中国史。作为千年运河的起源地,江苏高品质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也面临不少挑战。直面问题,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做好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三篇文章,注重建设的整体性、关联性和协调性,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健全完善运河文化发展体制机制,以文化铸魂焕新千年运河。

关键词  高品质;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江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国家推进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为了开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新局面,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使命担当,高品质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努力把大运河江苏段打造成为“水韵江苏”的亮丽名片。

一、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现状与挑战

江苏是大运河起源地,大运河江苏段位于大运河中部,北起徐州沛县、南至苏州吴江,纵贯南北790公里,拥有大运河全线最长的通航里程、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最广阔的覆盖地域。当前,江苏把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纳入工作大局,建机制、绘蓝图、定政策、抓项目、搭平台、树品牌,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成效明显,沿线环境整治取得突破,文化挖掘研究逐步深入。但在各项建设推进过程中,也面临不少现实挑战和问题。

(一)沿线文化遗产挖掘、传承、保护力度亟须加强

大运河文化遗产结构极为复杂,江苏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要素的有28个、遗产河段长度325公里,均占全线的1/3;纳入国家文物局的运河遗产遗存103处、非物质文化遗产103处,数量均为全线最多;还分布有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遗址1710处、全国爱国主义示范基地23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3处以及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吴文化、淮扬文化、楚汉文化、金陵文化等。然而,除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点段以外,沿线大量文化遗产的挖掘、传承、保护、利用工作有待加强,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的整合能力、监测能力、管理能力、保护能力有待提高。同时,由于江苏大运河是仍在使用的、流动的、活态的文化遗产,加之沿线又是江苏省人口密集区和重要经济承载区,文化遗产保护与交通、水利、能源、城乡等发展建设的矛盾仍然存在。

(二)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缓解

大运河江苏段沟通长江、淮河、太湖、沂沭泗水四大水系,串联太湖、高邮湖、洪泽湖、骆马湖、微山湖等省内主要湖泊,横跨多种不同类型的自然、半自然、人工生态系统,不仅是防洪排涝的“安全公园”、优化水资源调配的“民生公园”,还是强化饮用水源的“幸福公园”、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公园”。然而,河道岸线资源开发利用过度,布局尚不合理,大量硬质化护岸建设造成生态系统功能弱化。部分地区没有处理好与文化带建设总体规划的关系,把属于热点区域的运河周边区域过度开发,挤占河湖生态空间,后期污水处理、垃圾清理等不能及时跟上,运河稀释的承载力过大,形成新的水环境污染,生态环境压力依然较大。

(三)文旅融合发展浅层化、碎片化、同质化问题突出

江苏的名城、名镇、名村,大多是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大运河江苏段687公里航道全年通航,是全国内河仅次于长江的黄金水道,占全线通航里程的78%,沿线分布有26座全国文明城市、25座国家园林城市、1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7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以及众多传统村落和历史建筑。独特的城镇格局风貌和丰厚的人文资源,为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然而,沿线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大运河特色知名文旅品牌尚未形成,文旅融合发展浅层化、碎片化、同质化问题突出,新型文旅业态培育不足;各地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意识仍有待增强,区域间旅游资源整合和旅游服务协作不够深入,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较为明显;文化旅游与相关产业的融合程度不够高,文旅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还需要加强和提升。

(四)区域协作联动系统性、协调性、有效性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大运河是一条永动的长河,文化带是一条流动的文化宝库,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需要市与市之间、县与县之间、镇与镇之间协作联动。虽然江苏省成立了高规格的领导机构,但未能设立实体化的综合管理协调部门,常态化资源整合和统筹协调仍然不够充分,文化带建设仍部分呈现割据式发展,各地区在文化展示上没有互通有无,公共服务上没有实现共建共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没有互联互通。同时,与沿线兄弟省(市)互动合作不够深入,生态环保、航运水权等方面省际常态化沟通协作机制亟需加强;此外,涉及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也不够密切,研究合作机制尚未建立,研究成果转化和推广不够丰富。

二、江苏高品质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实施路径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战略定位,以“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使命担当,全力以赴做好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这篇大文章,责无旁贷扛起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的时代重任,持续推动全省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走在前列。

(一)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统筹做好保护、传承和利用三篇文章

1.坚持全方位保护。严格执行相关国际公约和国家法律法规,站在历史、当代和未来的维度,以历史的真实性为根本、以风貌的完整性为关键、以生活的延续性为抓手,综合考虑沿线资源禀赋、人文历史、区位特点、公众需求等情况,明确差异化建设保护重点,特别是对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历史遗存的系统性、全方位保护。

2.坚持活态化传承。在普查、抢救的基础上,对大运河沿线文物古迹等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修复,让它们焕发生机、重展风采;深入实施大运河文脉整理研究工程,全面收集评估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对运河历史、运河文学、运河艺术、运河名人、运河故事、运河风情特别是运河精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挖掘、研究、整理,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通过多种方式广为传播和弘扬。

3.坚持可持续利用。以文化建设为引领,坚持合理适度原则,积极用好用活运河资源,带动沿线地区经济、社会、生态等各项建设,使大运河文化带成为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推动成立中国大运河学会,建好用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发挥专业机构、地方学术团体和社会组织等力量,打造与运河相关的学科门类,增强当代人对大运河文化的学理认同、情感认同、行动认同。

(二)注重建设的整体性、关联性和协调性,积极融入国家重大战略

1.主动策应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拓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宏阔视野。大运河与中华民族的国运、文运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是国家工程,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在运河沿线关键节点上抛下战略之锚,解决好区域内实际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努力实现运河沿线的城市间平衡、城乡间平衡,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文化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平衡。

2.紧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彰显家园建设的精神价值。沿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以家园建设为核心。要加强沿线城乡空间格局的引导和管控,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以及历史文化保护控制线,保护传统文化生态,让运河两岸的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让运河儿女有充满希望的生产生活,有割不断的感情纽带,有记得住的田园乡愁,有深沉的精神寄托。

3.在修复自然生态的同时,重构文化生态。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相互影响、相互支撑、共同发展。要谋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在修复大运河沿线自然生态的同时,带动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利用。比如,加快推进运河沿线特别是淮安板闸遗址和洪泽湖大堤、扬州里运河故道高邮段、南京胭脂河古遗址等遗址保护展示,宿迁水利遗址博物馆、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南通张謇博物馆等文博场馆,扬州大运河非遗文化园、苏州非遗展示中心等非遗场馆建设,让千年运河焕发蓬勃生机。

(三)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打造美丽生态、精品旅游、信息智慧之河

1.打造美丽生态之河。与“美丽中国”“美丽江苏”建设有机结合,统筹推进水资源保护利用、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治理,重点推进中运河(徐州至宿迁段)、淮扬运河、江南运河(镇江至苏州段)、通扬运河等重点廊道建设,充分展现运河船舶穿梭之美,活水清水灵动之美,堤岸绿影婆娑之美,流域田园风光之美,建设令人向往的宜居福地、美丽家园。

2.打造精品旅游之河。依托沿线丰富的历史人文生态资源,推进一批独树一帜、具有标志性的文旅重点项目,打造一批文旅示范区,推出一批精品文旅线路,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文旅企业。重点推进淮安中国漕运城、扬州高邮湖旅游度假区、常州中华纺织博览园、无锡伯渎河文化公园、苏州“平望·四河汇集”、浒墅关运河文旅综合体、南京溧水胭脂河古遗址公园等特色文化载体改造提升项目,大手笔规划、高标准建设,培育国际旅游品牌,打造国际精品旅游线路。

3.打造信息智慧之河。把握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深入推动5G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在公园建设领域的应用,使运河文化“上云、用数、赋智”。大力发展运河题材网络剧、网络音乐、电竞动漫、数字影视、数字出版、数字娱乐等新型业态,制作相关的专题片、短视频或纪录片,推动古老运河重焕生机。

(四)健全完善体制机制,为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坚实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跨层级、跨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加强资源整合和统筹协调,有力有效开展建设。省各相关部门要坚持从大局出发,在省领导小组领导下,充分发挥职能,按照职责分工,强化政策配套和集成创新,实行分级分类差异化保护建设管理,健全工作协同与信息共享机制。地方要落实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的工作要求,加强组织领导。

2.完善运营机制。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首重保护,要强化保护底线,做到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比如,不同主体功能区都应突出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的公益属性,对大运河沿线优质文化旅游资源秉承一体化开发原则,建立健全政府部门、文博机构、文旅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保护建设的长效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

3.广泛宣传推介。加大对全社会的宣传教育,深入解读大运河文化理念,大力宣传重要意义、丰富内涵和进展成效,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良好氛围。比如,打造线上展示平台,开通官方网站、微信、微博、手机APP等,充分依托报纸、书刊、广播电台等各类媒体媒介以及开发数字传播产品等,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运河文化传播体系。

4.严格监督考评。把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纳入全省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建立健全督查督办、协调会办、现场观摩、信息通报、问责追责等推进机制,确保各项任务按时按序推进、有质有效完成。研究制定江苏省大运河建设标准体系,创建一批建设示范县(市、区),选树一批先进典型,持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姚蔚,章锦河,段晓芳,徐一帆.大运河江苏段红色旅游网络热度时空演化特征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22,31(04):781-792.

[2]路璐,许颖.大运河文化遗产与民族国家记忆建构[J].浙江学刊,2021(05):65-72.

[3]刘晓峰,邓宇琦,孙静.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省域管理体制探略[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21(03):45-49.

[4]秦宗财.新时代“千年运河”文旅品牌形象塑造[J].江西社会科学,2021,41(01):235-243.

(作者系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研究员)

【责任编辑:江东】

猜你喜欢

文化公园大运河运河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积极推动江苏国家文化公园立法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临沂市银雀山兵学文化公园开园
《中国运河志》简介
如泰运河谣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 就“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开展专题调研
密洛陀文化公园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