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环境下广播新闻增强“生命力”的途径
2022-04-29许维国
许维国
摘要:基于信息化时代大背景,媒体融合成为媒体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不论是对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而言,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广播新闻若想实现在融媒体环境下的可持续发展,除了要充分挖掘发挥自身固有特色优势外,更应积极借助新媒体技术手段与平台优势,打破以往传统、单一的新闻制作播出方式,提高内容生产能力,优化节目编排,多平台联动,以增强自身“生命力”。本文从融媒体环境下广播新闻的劣势分析入手,探讨增强广播新闻“生命力”的途径。
关键词:融媒体;广播新闻;劣势;生命力;途径
通过我国媒体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在积极总结国内外媒体成功经验的过程中,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逐步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广播新闻发展形式。传统广播媒体主要是单方面传播新闻信息,而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媒介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了多元化发展的形式,互联网、移动终端逐渐成为受众欢迎的信息传播渠道。在此背景下,传统广播新闻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与挑战。因此,想要增强广播新闻的“生命力”,就需要相关从业人员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积极创新广播新闻的内容与传播形式,为提升广播新闻的竞争力、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开辟新路径。
一、融媒体时代广播新闻的劣势
(一)内容形式陈旧单一
传统广播媒体仅凭单一的声音媒介传播信息本就处于劣势,而且广播新闻又受到自身职责定位等方面的制约,基本没有大的创新。许多电台的新闻节目依然以时政新闻为主,采取单一的采、编、播形式,设置专门新闻栏目,每天早中晚固定时间录制播出。而互联网、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借助网络信息技术,无论是在表现形式上还是内容方面都有颠覆性突破,新闻内容更加直观且丰富,更容易吸引受众群体。在新媒体、自媒体的冲击下,广播新闻的受众逐渐流失,广播新闻具备的传统优势不再,长此以往,势必被边缘化,难以生存和发展。针对这一现状,广播新闻工作者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探究融媒体环境下广播新闻采、编、播的新模式,对节目内容、形式进行创新和改革,使新闻内容更加贴近人们的现实生活,使节目形式更加符合人们实际需求和审美要求,力求为广播新闻的发展创造新机遇。
(二)线性传播选择性差
传统广播媒体的瞬时性和线性传播特点决定了听众无法从容地选择收听时间,也无法自主选择收听内容,对于已经错过或遗漏的信息无法再次获取,听众无法在第一时间准确定位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或话题。而新媒体已经通过各种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有效避免了传统新闻传播的这一弊端,为听众提供了更多自主选择的可能。传统广播新闻已无法满足听众的更高需求,如何弥补广播新闻这种稍纵即逝的缺点摆在了广播新闻工作者面前。
(三)单向传播缺乏互动
传统广播具有典型的单向传播特性,受众只能单方面被动接受。特别是广播新闻节目,听众更无法针对正在播报的内容及时表达自己的看法,只能在事后以固定渠道进行反馈。这种单向传播模式的反馈效率存在极大局限性,很多听众会因为流程复杂而放弃与媒体平台的互动,导致广播媒体无法及时获得反馈,难以实现听众的参与意愿,降低了听众的黏度。除此之外,单向传播方式还会导致听众对信息内容理解不充分,甚至出现理解偏差等问题,影响广播新闻的传播效果。
二、融媒体环境下广播新闻增强“生命力”的途径
(一)挖掘固有优势,锁定目标受众
虽然广播媒体有诸多劣势与不足,但也具有其固有优势,如传统广播媒体的权威性,特别是广播新闻的公信力是新媒体与互联网无法比拟的;再如,收听广播的便捷性和“伴随性”,使听众可以边做家务边听广播,更使其成为车载媒体的首选。广播只诉诸听觉,给人以更大想象空间的同时,无须视觉参与,这对视力下降的中老年人来说无疑是不错的选择。
特别是当下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中老年群体迅速扩大,更好地为中老年听众提供优质服务,不仅是媒体落实国家应对老龄化大政方针的实际举措,更是广播扩大听众群、提升影响力的新机遇。
为了弥补广播新闻的劣势,充分发挥广播固有优势,笔者所在的广播电台做了许多针对性的改革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例如,改进节目编排,除了早中晚三档固定时政新闻,增设了整点新闻和半点资讯,增加社会新闻的比重,内容滚动播出,突发新闻随时插播等,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广播新闻选择性差、稍纵即逝的缺陷;再如,对节目包装、内容选择和播音主持风格等作适当“适老化”改造,以增加对中老年听众的吸引力,有效挖掘了潜在的听众资源。[1]
(二)拓展信息获取渠道,探索内容深加工
广播新闻节目的信息量至关重要。办好广播新闻节目每天都需要大量新闻素材和信息资源。传统广播新闻媒体除了通过改进管理,充分调动自身记者队伍的主观能动性,多多采写独家新闻报道外,还应积极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和新技术手段,收集受众关注的热点时事,获取大量新闻信息,并以此为基础甄选出更具传播与报道价值的内容,再对其内涵进行深入解读,进一步加工,以丰富广播新闻的内容,提高广播新闻深度与广度。
新时代下,人们对新闻信息的品读能力大幅提升,已经不再简单满足于新闻事件的直观报道,而是对新闻背后的事件、调查过程以及新闻内涵的深入解读和分析更感兴趣。在此背景下,要充分利用新闻资源对新闻事件开展深入探究,在节目的价值取向层面着重强调新闻性、指导性以及权威性,进一步帮助听众了解新闻事件的实质,利用新闻事件的深入解读和报道,增强广播新闻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广播新闻媒体要重视培养政治立场坚定的新闻评论员,邀请与社会热点事件相关的专家、学者,以直播间的形式开展相应新闻报道工作。通过访谈等形式,持续跟踪、评论和分析新闻事件,以独特的观点和客观的评论,讲透舆论焦点和社会新闻热点,引导受众积极参与广播新闻环节,从而有效强化节目品牌形象,建立广播新闻节目的知名度,提升其权威性[2]。
(三)构建新媒体平台,实现受众多渠道互动
在媒体不断融合发展的背景下,使用新媒体平台和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广播新闻节目的互动性和传播力,是时代发展推动广播新闻发展的必然趋势。广播新闻节目需要借助新媒体技术手段和传播优势,优化创新广播新闻节目形式和传播方式,利用开设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手机客户端和网络直播等手段,构建广播新闻节目的可视化端口,为传统广播电台提供新的信息载体,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平台之间的融合发展,建立全媒体平台,利用线上线下结合和多种信息传播方式,加强与听众的互动交流,将更多听众感兴趣的民生信息带入节目,激发听众的收听兴趣和参与热情。听众可以将身边发生的事件或与播报新闻相关的信息在平台上与主持人进行实时交流,构建起节目与听众间的良性互动,进而增强听众黏度[3]。
许多广播电台在媒体融合发展方面已经做出成功的尝试,各地融媒体中心纷纷建立,有实力的广播电台还致力于打造属于自己的新媒体平台。央视基于移动端创建的声音新媒体平台“云听”就是成功的范例。“云听”不仅聚合了全国众多广播电台的直播,还提供广播节目的碎片化点播收听服务,汇集了大量高品质音频资源,为广播频率改版及传统广播向移动音频转型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在媒体融合发展方面,笔者所在广播电台也做了有益的尝试。从去年开始,我台大刀阔斧地缩编广播频率,由原来的5个频率减少为2个频率,集中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新媒体平台运作。除入驻“听见广播”,实现广播直播可视化,还积极推进新闻资源共享,开设微信公众号,利用网站和移动端扩展新闻传播渠道,实现与听众的即时互动和节目内容二次传播。另外,利用手机的直播功能,对新闻现场的实时跨媒体直播,也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四)提升听觉体验,激发听众共情
随着人们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听众的鉴赏能力和欣赏要求也在提高,对广播新闻节目的内容和形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广播新闻节目从形式到内容都要随着听众新的需求而改变。
要充分发挥声音的作用。在节目包装上,要精心使用音乐音效,制作出更精美的片头、片花,运用悦耳的音乐间隔等手段,消除听众听觉疲劳,提升听众良好的听觉体验。新闻现场报道要恰当地运用同期声和现场环境音,使听众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提高其沉浸感。
要努力制作出能与听众产生共鸣的新闻节目,激发听众共情。这就要求广播新闻节目在节目定位上要建立服务群众、以群众为中心的意识,善于站在群众的角度,考虑其想法和实际需要,增强广播新闻节目的服务性和信息实用性,传递出更生动的信息,以此为听众提供更贴心的服务。特别是民生类新闻节目,从信息采集开始,就要注重民生问题,深入探察民情,了解听众的实际需求,再用恰当的情感表达与听众建立连接,唤起听众的情感共鸣,改善其收听节目时的情感体验。
在这方面,播音员、节目主持人的作用非常重要。广播新闻节目主持人应善于发挥自身优势,提前了解报道信息,掌握新闻信息的内涵,形成自己对新闻事件的独到的解读和情感、价值等方面的判断,掌握好自身情绪和报道节奏,巧妙地将情感与节目内容相融合,从而做到全情投入。广播新闻节目主持人真情实感的流露配以专业的报道节奏,可以很大程度上满足听众的听觉需求,感受到其中的人文关怀与声音魅力,进而加强广播新闻节目的传播效果。
(五)突出地域特色,打造本土化节目
广播新闻节目要想有效扩展受众群体,就要认真研究听众的价值取向,分析他们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和偏好。通常情况下,人们会更加关注与自己所处环境相关的各类信息。对此,广播新闻节目应充分突出地域特点,站在平民化的视角为听众提供信息,真实反映出当地群众生活状态。如今,很多地方电视台积极立足当地风土人情,对节目进行本土化改造,紧紧抓住本土新闻内容,创设地域特色文化节目,从而让有限的资源为新闻节目创造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这种新闻转型方式在地方电视台中已经初具成效。广播媒体可以充分借鉴这一创新方向[4]。
充分展现本土特色的前提是针对当地风土人情、自然景观等方面进行深入探察,研究当地群众的审美风格和生活习惯,正确认知并掌握当地的社会文化形态,将其充分融入广播新闻节目的制作环节。相关工作人员应注意在展现本土化特征时,不仅要使其体现在广播主持人的主持风格方面,还应包括节目包装、背景音乐运用等多个环节。通过本土化设计,转变以往千篇一律的节目风格,充分发挥地域特点和优势,强化广播新闻的本土特点,使其更符合当地听众的审美要求,进而增强听众的亲近感和认同度。
(六)运用高新技术手段,打造智慧广播新闻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虽为广播新闻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但也为其开辟了新途径。随着互联网平台的发展,“互联网 +”理念被提出,为社会各个行业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全新思路。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方面有效促进了媒体融合进程;另一方面加剧了媒体行业间的竞争。在此背景下,广播新闻想要充分实现媒体融合,就要积极转变之前固有的传播形式,提升工作人员的创新思维与意识,使其能够主动跟随时代发展步伐,努力实现跨界融合,积极扩展广播媒体的发展空间。
智能手机是每个人必不可少的信息传播工具,用户群体广泛,不管是对新闻记者还是普通大众而言,手机都是其获取信息最快捷且便利的工具之一。对此,广播新闻要充分发挥智能手机的作用,在信息收集、现场直播、资料回传、跨平台互动等诸多方面拓展其应用空间,与手机应用平台合作,开设手机电台,通过增添图片、图表、视频等素材,对广播新闻中的新闻事件进行补充完善,生动还原新闻事件。
大数据平台、5G信息服务、人工智能等科技的应用,为广播新闻媒体提供了更多的拓展可能。广播行业应注重利用大数据平台,通过对听众信息的获取与分析,精准收集受众的偏好点,为新闻制作提供决策依据,实现新闻信息的准确、高效播报。同时,灵活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发挥广播主持人的声音优势,创建起多元的声音库,适应新媒体碎片化的传播特点,对音频新闻进行拆分,提高广播新闻的传播效率,努力打造崭新的智慧广播新闻[5]。
三、结语
融媒体环境下,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新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要想有效加强广播新闻媒体的行业竞争力,增强其“生命力”,需要广播新闻媒体立足于听众,了解其实际需求,优化节目内容,创新节目报道形式,加强与听众的连接,积极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构建音频、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元素综合运用机制,克服以往广播新闻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的弱点,满足受众的多种需求,提高便捷性和舒适度,促进广播新闻乃至广播媒体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崔凌娜.融媒体时代广播新闻的编辑创新研究[J].声屏世界,2020(1):20-21.
[2] 李延渊.融媒体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新特点[J].记者摇篮,2020(4):151-152.
[3] 于芳.县级融媒体广播新闻报道转变思路分析[J].记者摇篮,2019(2):32-33.
[4] 吴伟兰.融媒体时代广播新闻采编的艺术技巧[J].西部广播电视,2020(3):177-178.
[5] 方菁,冯尧.融媒体时代广播新闻编辑的创新[J].记者摇篮,2020(5):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