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丽乡村视角下乡村文化建设的困境及策略

2022-04-29宋德孝韩心怡

江南论坛 2022年10期
关键词:乡村文化共建共享美丽乡村

宋德孝 韩心怡

摘  要  乡村文化建设是美丽乡村的基因血脉,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我国乡村文化建设已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但仍面临公共文化设施有效利用不足、乡村文化建设专业人才缺失、传统乡土文化传承保护不力等多重困境。产生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乡村文化建设主体力量薄弱、乡村文化建设监管效率不高、目标规划与问题定位模糊不清等。苏州市甪直镇田肚浜村在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为我国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样本参考。必须稳步推动农村经济不断增长,激发多元主体共建共享乡村文化,依托本地资源打造特色文化,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关键词  美丽乡村;乡村文化;共建共享;苏州市甪直镇田肚浜村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乡村”,此后连续五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陆续作出部署,要求积极开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持续推进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建设;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奋力开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局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美丽乡村,亟需聚焦补齐乡村文化建设短板、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解决农民“精神贫困”等一系列既具关键性又具紧迫性的重大问题。苏州市甪直镇田肚浜村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中,打造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为乡村振兴塑形铸魂,为美丽乡村提质赋能。

一、我国乡村文化建设现状概述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村居环境得到整治提升,乡村文化建设也日新月异,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品质得到了明显提升。

(一)我国乡村文化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

1.乡村文化设施及活动日趋丰富

近年来,我国持续增加对乡村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乡村现有的公共文化设施已得到较为充分的利用,并发挥了其文化宣传、法治教育等功能,为农民文化活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乡村开展的培训讲座、展览展示、文艺演出等活动,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田肚浜村作为特色田园乡村,积极提升环境风貌,依托美丽乡村硬件设施,利用农家书屋、村民议事堂、乡邻中心等场所,为村民开展活动和传承民俗文化提供了共享空间。

2.乡村文化资源获得渠道较为广阔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农民获取文化资源的渠道不再局限于书籍报刊等传统媒体,而是更多地依靠及时便捷的互联网等数字资源。“对于广大乡村来说,互联网确是摧枯拉朽的革命力量,它的引入和渗透彻底改变了乡村经济、社会、政治、道德、文化的固有格局”。[1]近年来,田肚浜村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手机、电脑等新型交互式媒体逐渐取代了传统的读书、看报、收听广播的文化信息接收方式。村民们得以运用新媒体进行阅读、交友、游戏、看短视频和直播,及时获取大千世界中浩如烟海的文化资源。

3.乡村特色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蓬勃开展,我国乡村产业结构开始调整和重塑。众多乡村利用其生态和文化资源打造特色农产品加工、餐饮服务、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产业,赋予乡村农业资源以丰富的经济、生态和文化价值。田肚浜村东临水八仙生态文化园,它是江苏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示范基地。田肚浜村凭借此独特的优势,积极开展水八仙文创展览、水八仙农耕体验、水八仙特色美食品尝等活动。同时,该村还开展“水八仙田园课堂”,设计和生产了“八仙十美”卡通形象和文创产品,推动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二)我国乡村文化建设的困境所在

1.乡村部分公共文化设施有效利用不足

目前,我国多数乡村都已建立老年人活动中心、农家书屋等文化场所,但部分公共文化设施并未得到有效利用,甚至被搁置和荒废,造成了资源浪费。田肚浜村的公共文化场馆及设施配备较为齐全,公共设施的建设和修缮由专人负责,但该村部分健身器材、宣传标牌等公共文化设施仍存在损坏失修的现象。

2.乡村文化建设专业人才缺失

乡村文化振兴需要人才支撑,但乡村地区人才匮乏与流失严重,乡村文化建设显得捉襟见肘。同时,乡村文化建设人才队伍的年龄结构老化,专业人员青黄不接,乡村文化服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养偏低,导致乡村文化发展迟滞。此外,乡村文化建设队伍在管理方面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并不完善,致使团队涣散、工作低效。田肚浜村也存在上述现象,主管田肚浜村的领导集体的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乡村文化的发展。

3.传统乡土文化传承保护不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信息化的延伸,乡村本土文化因受到多重冲击而逐渐瓦解,面临枯竭危机。部分乡村在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时,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轻视传统乡土文化内核的价值和意义,这使得对特色民俗文化的传承浮于表面,传统乡土文化并未得到真正有效的保护。更有一些乡村盲目追求现代化乡村建设,急于拆迁村落而建起高楼,传统乡土文化因此无迹可寻,村民们失去了凝聚共识的重要文化纽带。城镇化的迅速演进,同样对田肚浜村带来了不容小觑的影响,潜移默化地重塑了田肚浜村的自然环境、人口结构、乡村社会格局和治理秩序,也改变了该村的传统村落建筑、独特历史要素和“水八仙”特色农耕文化。

二、我国乡村文化建设困境的原因剖析

在我国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乡村文化建设因受主客观条件限制而面临一些困境,产生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乡村文化建设主体力量薄弱

1.农民文化素养和参与意识偏低

乡村文化建设本质上是“人的建设”,农民是乡村生产和生活的主体,也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但由于农民的文化程度和文化素养普遍偏低,参与文化建设的意识和态度较为淡漠,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乡村文化发展。田肚浜村村民的受教育程度多为高中及以下,多数村民的思想仍比较保守和陈旧,且面临着一定的生活压力和经济压力,这些因素使村民较难主动地表达自身的文化诉求,村民在闲暇时间更偏好打牌等娱乐活动,而非自觉地参与到村委会组织的各类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之中。

2.基层组织和干部工作理念存在偏差

部分基层组织和干部在协调开展乡村文化活动时,并未切实地深入村民的生活,了解农民真正的文化需求。同时,他们仅将农民视作乡村文化建设的工作对象而非主体,忽视了农民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影响了农民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热情。在田肚浜村等农村基层地区,由于缺乏充足且专业的人才支撑,主管文化建设的干部也往往会肩负经济发展、环境整顿等其他职责,这使得他们容易在乡村文化建设的精力投入、政策认知、活动创新、村民动员等方面消极懈怠。

3.人口迁移对乡村文化发展造成冲击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我国人口流动和迁移愈加频繁。就乡村地区而言,“乡村人口面临着整体受教育水平低、人力资源文化水平不高、资源利用结构性不足、青壮年流失量大等问题,使得乡村文化面临无人继承、丧失了自主创新的根本驱动力的危境”。[2]留守在田肚浜村等乡村地区的群体主要为妇女、儿童和老人等相对弱势人群,这些留守群体无法承担起乡村文化建设的重任,造成乡村文化建设主体缺失。

(二)乡村文化建设监管效率不高

1.管理体制缺乏系统性和创新性

传统意义上的乡村文化建设往往重建设而轻管理,导致乡村文化建设投入高而产出低,造成时间、资金、人力等资源的浪费。此外,部分基层干部仅注重完成外在的文化建设任务和指标,只做表面文章和政绩工程,却不关注文化建设的实效,使得乡村文化建设的成效大打折扣。田肚浜村的文化建设管理体制较为保守,该村存在部分项目执行效率低下、工作人员的职责边界划分不明确等问题,这已成为阻碍该村文化蓬勃发展的桎梏。

2.考核方式缺乏长期性和科学性

由于文化的特殊性,难以对文化建设的成果进行精确可控的考核。目前的考核方式主要是根据文化活动场所或设施的经济投入状况来评估,缺乏科学、长期、动态的考核手段。然而,对乡村文化建设的考核理应侧重于是否满足了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农民的精神风貌。田肚浜村重视“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的建设,但由于欠缺常态化和动态化的考核机制,该村文化建设的工作实效难以得到精细化的核查。

(三)目标规划与问题定位模糊不清

1.乡村文化建设的目标规划不清晰

当前,我国部分乡村文化建设缺少长远、系统、整体的规划。由于乡村文化建设目标不明确,引发了诸多急功近利、群龙无首的混乱现象。有些地区甚至并未将乡村文化建设纳入到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脱节。田肚浜村将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乡村文明程度作为文化建设的目标,并由此安排“民俗文化区”“田园课堂”等空间布局,规划“榉树小剧场”等文化项目,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该村在推进目标落实的细节方面,仍存在进度缓慢、建设延期等弱项,有待进一步完善。

2.乡村文化建设的问题定位不精准

乡村在开展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面临各种问题,对于部分普遍性的问题,可以通过借鉴其他地区的成熟经验加以解决。但有些问题是该地区特有的,应该对其进行精准化对接、精细化处理。问题定位不精准将会直接导致乡村文化治理无法对症下药,难以通过精准施策实现文化惠民。田肚浜村是传承水乡文化的传统村落,面临着修复村庄水生环境等特殊难题,该村的文化建设需要因地制宜、顺势而为。

三、推进我国乡村文化建设的策略

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推动我国乡村文化建设快速发展,满足乡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因此,要加快完善我国乡村文化建设的策略,不断繁荣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一)稳步推动农村经济不断增长

1.以农村经济发展带动乡村文化提升

“乡村振兴的首要目标一定是农村居民的生活富裕,是他们在物质上、精神上、社会关系上和社会生活上的富足充实和对未来生活的乐观自信”。[3]发展农村经济能够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物质支撑。因此,应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理有效地使用经济发展所积累的资金,完善各类公共文化设施,不断提升乡村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田肚浜村坚持以经济的强势发展为乡村文化建设注能,大力发展“水八仙”特色种植,并成立了“湖浜共享农庄合作社”,激活新形势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新动力。

2.构建多方协同参与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为创新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业态,政府要积极引导、整顿和规范乡村文化市场,发挥其扶持与服务功能,促进乡村文化产业的繁荣兴盛。同时,要构建多方协同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发挥市场中各类企业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实现优势互补,促使资源要素向乡村文化产业流动。田肚浜村因地制宜开发水八仙农思文创园等文旅项目,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在积极展现“水八仙”生态和文化魅力的同时,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二)激发多元主体共建共享乡村文化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乡村文化发展导向

乡村文化活动应贴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要着眼于提高村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道德风尚。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诸多乡村地区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但部分乡村的“空心化”问题仍旧突出,乡村文化建设需要针对留守在乡村的妇女、儿童和老人群体开展适宜的文化活动,真正实现乡村文化的全民共享。田肚浜村每年开展电影放映、评弹、说书等活动,并在妇女节、重阳节等特殊节日举办特色文化活动,反映村民的文化呼声,塑造充满正能量的精神空间。

2.充分激发农民主体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农民生于乡村、长于乡村,最熟知乡村生活和自身文化需求,他们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开展乡村文化建设要激发农民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强烈向往、对乡土文化的殷殷期望,从而增强农民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和积极性。田肚浜村数次组织村民代表外出学习参观,积极调动乡贤与农户返乡创业,并创立特色“水八仙”生产生活工坊,使村民的劳作生活与文化建设融为一体,形成合力。

3.加强乡村文化专业人才培养

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必须重视乡村文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并采用一系列有效的激励和竞争机制吸引和留住人才。同时,基层工作人员也要注重接受持续性培训和学习,不断更新文化建设理念。田肚浜村借助人才引进和乡村振兴的政策红利,不断落实激励城市人才下乡服务乡村振兴等措施,选拔乡贤能人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和乡村建设,为乡村文化建设汇聚智力。

4.完善乡村文化建设规划与监管

乡镇政府应制定乡村经济、生态、文化等各项事业的整体性规划,强化对乡村文化建设的管理与监督。首先,可定期组织入户走访活动,畅通农民表达文化诉求的沟通渠道。其次,应针对乡村设置系统性的文化发展规划,并根据详细的工作进程高效推进、严格落实。各村既要巧借“他山之石”,吸取先进经验,又要做到“对症下药”,精准发力。最后,各村要健全财务机制、协调和沟通机制,使文化建设专员厘清职责边界,各司其职。田肚浜村利用微信群搭起干群交流的新桥梁,并借助微信群及时传达文化信息,以文化认同带动社会秩序认同,在净化农村文化生态的同时,推动构建良好的乡村治理格局。

(三)依托本地资源打造特色文化

1.因地制宜挖掘本地文化资源

乡村应根据自身独特的自然景观、历史景观和人文景观,因地制宜推进特色文化建设,发挥乡村文化的潜力。乡村文化的发展应避免同质化,乡村文化的建设要在村庄里、群众中、田野上找到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要凸显农村文化建设的价值与意义,要讲好村民自己的生活故事,要唤醒乡村沉睡的文化记忆。田肚浜村积极发展“水八仙”农耕文化,并发动村民捐赠老物件和老照片,创造性地打造了一条极具地域特色和乡愁乡情的乡村记忆博物馆围墙,积极传承并统筹用好、用活其本土文化资源。

2.创新本土优秀传统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特点。乡村是众多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延续着文化发展的血脉。要深入挖掘乡村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作为乡村独特的战略资源。在保护和传承乡村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乡村相结合,不断寻找新的契合点,赋予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以新的时代意蕴。田肚浜村赓续叶圣陶先生乡村办学的历史文脉,搭建新型乡村教育平台,深挖生态和文化资源,提炼特色文化品牌,创新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总之,要充分激发乡土文化活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走出一条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发展道路。要以满足农民自身的精神诉求和文化需求为起点,创新文化表现形式,打造风清气正的乡村文化阵地。要稳步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吸引多方力量关注乡村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释放我国乡村文化的多元之美,推进多方力量共建共享乡村文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让广大农民在乡村触摸获得感、享受幸福感、拥有归属感,展现向善向上的精神风貌。

参考文献:

[1]赵秀玲.乡村善治中互联网运用及其价值[J].社会科学辑刊,2019(3):175-183.

[2]杨华,范岳,杜天欣.乡村文化的优势内核、发展困境与振兴策略[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3):23-31.

[3]王思斌.乡村振兴中韧性发展的经济—社会政策与共同富裕效应[J].探索与争鸣,2022(1):110-118,179.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编号21BKS002)的阶段性成果。

(宋德孝系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导;韩心怡 通讯作者、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江锦】

猜你喜欢

乡村文化共建共享美丽乡村
创新应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美丽乡村之景观改造实践
筑巢引凤共建共享人才共育校企共赢
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现状思考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路径选择的重庆市长寿区实践
关于构建党校图书馆中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方案
新形势下闽北绿色发展实践模式探析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