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的机理与对策研究
2022-04-29李小珊
摘 要 基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是做好“三农”工作所“必须全力抓住的环节”。探究推进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发展的系统化对策,一是要找准问题的切入点;二是要构建推进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发展的多维联动机制。
关键词 乡村振兴;农村新型集体经济;机理;对策
正如列宁当年在论述商业与社会主义经济之间的关系时所指出的,“如果我们现在能紧紧‘抓住这个环节(商业——引者注),那么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一定能够掌握整个链条。否则我们就掌握不了整个链条,建不成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当下,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就是“三农”工作中“必须全力抓住的环节”,抓好了这个环节,有助于乡村振兴,从而为进入新发展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
一、农村经济形态发展态势分析
传统集体经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合作经济、农村新型集体经济(新型集体经济相对于传统集体经济而言,其本质特点是产权明晰,在狭义上,其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合作经济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广义上,可以囊括)这几种经济形态在农村社会发展的历程中,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人民公社作为承担政社合一功能的高度集中的组织,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反思传统集体经济统得过死这一弊端之后的“松绑”,以其灵活的运转机制有效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温饱问题得以解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于助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
在社会化大生产的趋势下,合作经济凭借其抱团取暖的优势如雨后春笋般地生长起来。2007年颁布了合作社法,合作经济的组织运转日渐规范化、法治化。合作经济是当下“三农”建设中非常重要的经济形式,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基于邓小平关于农村经济“两个飞跃”的观点,即第一个飞跃,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各类合作经济就是实现从第一个飞跃向第二个飞跃的“桥梁”。
合作经济和农村新型集体经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的区别在于“产生基础和发展方向不同、效能不同、对社会化大生产的适应性不同、劳动者的权利义务不同。”同时,两者的联系不言而喻:“合作经济和集体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会存在和发展,但是随着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合作经济必然要被集体经济所取代。”
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首次提出,要积极探索“三位一体”的农村新型合作体系,即将农业专业合作、供销合作和信用合作有机联系在一起,即要将合作社办成集成化的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当下,在合作经济发展得不错的地区,作为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的合作社已经由单一的种植合作社发展成综合性合作社,而且组建了合作社联合会这种类似于“合作社的娘家”的管理组织。
农村经济形态演进的现实逻辑是非常清晰的:农业经济经历了由“统”到“统、分”结合之后,为了适应社会化生产的要求,必然会逐渐走向联合,这种联合在经济形式上就是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其本质上是一种“权利的联合”,经由经济联合达成“自由人的联合体”。
二、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的机理探究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尤其是新型集体经济在做好“三农”工作中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这是基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的确证,因此,应抓好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这一“关键环节”。
(一)理论逻辑:经典作家关于集体经济功能的相关论述
经典作家指出:集体经济作为帮助农民走出由“小块土地”带来的困顿、并由此摆脱“小农意识”的经济载体,将实现通过经济发展走向“人的全面发展”的美好愿景。
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社会生产活动时,阐明了协作劳动的可贵在于创造了一种新的生产力。“结合劳动的效果要么是单个人劳动根本不可能达到的,要么只能在长得多的时间内,或者只能在很小的规模上达到。这里的问题不仅是通过协作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是创造了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必然是集体力。”基于人类的社会属性,建立在具备一定生产力水平基础之上的协作,这种劳动方式不仅可能而且必要。集体经济组织催生了劳动协作,凝聚了联合劳动,整体性地提升了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
集体经济还可以使农民免于遭受小生产的苦难及雇佣劳动的剥削,从而有助于实现平等的权利。马克思、恩格斯说:“对于这种衰落(农民日益增加的债务和到处可见的大农、小农地位的衰落——引者注)我们根本没有办法阻止,这里我们也只能建议把各个农户联合为合作社。”随着资本主义大生产的发展,小农经济和资本主义的矛盾日益尖锐,马克思、恩格斯将这种矛盾的对峙,比作是独轮手推车和火车之间的相撞,自然是小农经济遭致破产而粉身碎骨。而要解决小农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就要实现“联合”,即“把这些合作社逐渐变成一个全国大生产合作社的拥有同等权利和义务的组成部分”。由资本主义私有制导致的大生产与小农之间的剧烈矛盾,是马克思、恩格斯认识集体经济的伦理价值与社会功能的现实基础和理论逻辑。
(二)历史逻辑:传统集体经济曾在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发挥着重要功能
基于经典作家对大生产是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这一规律的共识,中国在实施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注重发展大规模农业生产,并强调大生产的重要意义在于“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数据表明,从1952年到1953年期间,由于工作开展得较为扎实且组织程度适当,90%以上的小型合作社即互助组、初级社在当年即获得了增产的良好收益。
尽管农业集体化在具体的机制运转中带有历史的局限性,但集体经济的确办成了个体想办却办不成的大事,“尤其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供广泛公共服务、形塑农民社会主义观念、稳定农村社会秩序等方面”。
(三)现实逻辑:农村新型集体经济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
农村新型集体经济有助于达成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整体性要求。
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在带动产业兴旺上具有动力引擎的效用。“将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利于克服家庭经营的狭隘性,提高农民的市场竞争能力、抗击风险能力以及对市场的应变能力;有利于降低农民进入市场的成本,提高市场效益;有利于抵制外部垄断、减少依附、公平竞争,克服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使广大农民尽快进入和适应市场”。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集体经济产出率即投入与产出比低下的历史状况。
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在改善生态环境上具有渐入佳境的良好效用。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在产业上往往具有联动、驱动效应,促成了林、地、田、湖、水、草等最基本的生态要素走向良性循环。
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在养成乡风文明上具有潜移默化的效用。“以发展集体经济为撬动点,能牵引农村政治文化、民俗风气、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多维变化,形成组织化这一总体性社会事实,从而充分激发乡村的内生发展活力”。
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在推进治理有效上具有决定性效用。产权明晰确立了每一名成员的平等权利,形成走向“权利联合”的集体,为促成乡村走向“共同治理”提供了决定性的、持久的内生动力。
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在实现生活富裕上具有夯实基石的效用。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在经济上通过构建帮扶机制将社员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组织上通过党建引领,发挥团队力量来吸纳社员,积聚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又达成“小农户”共同对抗“大市场”风险的目的,夯实了生活富裕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动力。
三、推进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发展的系统化对策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会时指出,“要把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方向,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推进新型集体经济的发展,是关系国运民生的重大问题。现结合党的方针政策、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现实考察就如何进一步推动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的发展作两点思考。
(一)找准问题的切入点
在如何推动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发展这一问题上,打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是外在条件,而培育“走向权利联合的共同体”则是内在依据。
1.在客体上,为推进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农村新型集体经济作为市场经济运转体制下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与传统集体经济的公有性质有着质的区别。农村新型集体经济是在承认个人产权的前提下,再实现这些资产的流转,即坚持集体所有与承认个人产权的辩证统一,这有助于避免传统集体经济易于出现的大锅饭现象。产权的联合就是权利的联合,融入集体所有的资产,可以是分田到户的土地承包权即占有、使用、受益、流转的权利,也可以是农民自愿将之融入集体资产并享受相关利益分配的私产。实现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统一是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的现实旨趣,个人所有之所以能成为集体所有,关键在于产权明晰和统一经营,前者确立了权利,后者实现了联合,从而走向“权利的联合”。做实产权明晰和统一经营能为推进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的发展打造出良好的生存环境。
2.在主体上,为推进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发展培育“走向权利联合的共同体”。农村新型集体经济不能出现非集体经济中的盘剥现象,这也是为什么更高阶段的“三农”工作需要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来承担的缘由。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以确立每一名成员的平等权利为前提,这需要平衡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此外,还需多管齐下,集“党建+村企”“能人+尚和合”等多种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于一体。
(二)构建推进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发展的多维联动机制
在解决机制运转这类复杂问题时,需要予以多维度的思考。一是应注重将对象的物与事相结合,即对象中的物的一面更好地运用到事的方面中去;二是认识问题、处理问题和实施管理与决策都离不开人。因此,可用“物理—事理—人理”(WSR)这一研究法来探索如何构建优化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效能的多维联动机制。在运用WSR方法论时,还应遵循综合、参与、可操作、迭代等原则,从而形成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层次性、思辨性的集成思维。基于上述方法与原则,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要善于融合多个动力源,需要整合来自政府制度供给、市场信息资助、社会资源分享、个人主动参与等资源。单一的动力源发挥着其作为子系统的功能,而整合在一起,则可以通过系统化达成整体功能的优化。
1.形成基层党建+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的组织建构。相对于资本的强势,农民的形单影只越发显得柔弱。因此,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大力发挥党组织的强大凝聚力,用党组织把农村、农业、农民组织起来。凡是组织,其力量都是强大的。资本具有聚集嗜血的天性,是一种物的组织,而党组织是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先进组织。基于“党的组织>资本组织>农民的无组织”这一逻辑关联,形成基层“党建”+“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的组织建构,是构建多维联动机制的首要举措。
2.扩大政策的供给效用,增进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用好政策的能动性。政府的作为主要体现在制度供给的有效性、科学性和稳定性上。相比直接发放补贴这种短暂性的“输血”举措,政府在政策供给上应侧重于教育、技术服务这类“软性”“韧性”公共产品的投入。
3.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增强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的驱动力。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在选择产业时,应充分做好市场调研以有效规避产业发展风险。这需要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创建并优化整合、融合集体利益的机制。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的导向功能,在满足集体利益诉求的大前提下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同时,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在如何做实集体所有这一根本问题上,应注重采取多种实现方式。
4.整合社会资源,提升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社会化大生产水平,增进集体融合。借助网络平台,社会资源具有了共享、互惠的优势,既可以便捷地举办提升技能的主题培训,也可以远程分享社会化生产、管理的经验。物质互助增进精神联合,这有助于培育文明乡风,让尚和合、欢乐进万家等和谐理念融入村规民约,从而焕发出新农村生机勃勃的时代气息。
5.激发个体内生力、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形成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的组织合力。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因其注重每一个人的权利平等,故此在激发个人内生动力方面具有不错的激励效能。当然,还需要注重探索新的方式,诸如,在制定规章制度时,应坚持勤劳致富的鲜明导向、采用针对性强的系列措施来量化考核、巧用激励方式来引导个体逐步增加主观能动性。在更好地培育农村新型集体经济“新人”的前提下,形成强大的组织合力,助推乡村振兴,真正实现“三农”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59.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55.
[3]赵意焕.合作经济、集体经济、农村新型经济经济:比较与优化[J].经济纵横,2021(8):20-28.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07.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74.
[6]习近平.论农村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市场化建设[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1999(7):4-10.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261.
[8]吴淑丽.农业集体化时期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效用及其启示[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2(4):94-102.
[9]李小珊.列宁实现人民民主的逻辑、路径及其当代启示[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22(1):28-35.
本文系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东方社会发展重要文献整理和研究”(编号20&ZD01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科社教研部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