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改革下的信息技术课堂

2022-04-29陈姝霖

新教育·科研 2022年2期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育人信息技术

陈姝霖

【摘要】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在教师的不断努力下,教育质量在反思和创新中不断地稳步提升并且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为了更好的推进素质教育的建设,教师不仅需要注重学生的信息化素养发展,还要学习新的课程观念,将“育人”放在课堂教学的关键位置,从而更好地培养“四有”新人,本文以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为例,纵观课前、课中、课后等多方面,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信息技术课堂。

【关键词】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育人

一、课前研究教材和标准,明确教学的目标

信息技术这门学科不同于其他的基础学科,学生不仅需要基础的理论知识,而且更侧重于具体的实践操作能力。如果光懂原理却又不会实际操作也只是一纸空谈,因此知识和技能的共同学习仍然是课堂的主要目标。课堂是学生信息化素养能力形成的最重要的途径,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应该是每位任课教师课前需要思考的问题。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并具有操作延续性的学科,特别注重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由于涉及的知识面广阔,但大多数学校每周只安排一节信息课,再加上大部分学生学完不巩固练习亦或上课开小差不注重听讲等主观因素,使得课堂效率变得低下。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成了信息教师迫切需要达到的目标[1]。

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3点。

1.转变传统教育观念

传统的教育观念只看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轻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只看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能力,轻视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只看重对学生理论的灌输,轻视了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严重脱离了社会的发展需要,特别是现在这个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在学校里如果不提供广阔的平台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读死书,死读书,那么就会扼杀了学生的天性与创造力。因此对于信息技术这门实践性丰富的学科,教师应该打破传统的教育理念,信息技术教师尤为需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备课前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一方面是授课的班级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的认识和学生之间能力的差异;另一方面是在学习新知识前,该部分的内容与语数外等相关学科的相关性,多学科的融合更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准备三年级第一堂信息课《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时候,可以插入“你来比划我来猜”的小游戏,学生通过肢体描述来猜词语,这种方式能让学生理解信息的传播渠道除了常见的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方式,肢体描述也是信息传播的渠道之一,跳出学生固化的思维,课堂的氛围也更加活泼融洽。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后,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去自我探究,去摸索,并注重学生的团结协作的能力。小组合作的教学中心由教师转变到学生,所以注重学生之间的协调合作是课堂开展合作的重中之重。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去组建合作小组,确保小组中的学生学习水平大体一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发挥自己的长处。例如教材在每个学期都提供了主题活动,教师确定好主题后,可以放手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搜集相关素材,让学生主导,做自己学习的主人,教师则以巡视的方式引导学生去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教师要充分运用好主题活动,让各个小组的学生在活动中同讨论、同分析、同学习、共进步。

2.改善传统教育环境

多元化的设备、多彩的网络资源,面对这样的新鲜事物,学生课前总是表现得特别积极,因此信息技术的课堂教育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积极性并延长到实际课堂中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最大优点就是教学手段的灵活性,教师可以充分使用网络资源,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让网络成为沟通学生和世界的桥梁。但网络课堂又不可缺乏实践性,具体表现来说,就是要在每堂课的教学中融入实际操作的部分,让学生动手去实践,有些简单的甚至不需要教师亲自去演示,相对于难点的问题也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自我探究,去小组合作讨论尝试。要知道,对错不是检验学生掌握技能的唯一标准,如何做,怎么做,才是学生在信息课上应该学会的东西。例如在《认识计算机系统》这堂课中,学生对计算机还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对于鼠标只知道有两个按钮一个滑轮,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后自己尝试,去体会单击、双击、右键等功能的效果,再引导学生去打开文档、浏览内容等操作。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去学知识,而不是教师一味地灌输。

3.更新课堂教学模式

通过教师示范性操作让学生学会如何上传本地图片并进行裁剪,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学生只有通过必要的练习,才能使得所学更加牢固。但是像《网络文明小卫士》这节课,教师主要通过谈话模式和讨论模式,激发学生对网络安全性的认知,碰撞不同的思想火花,实现教学信息的多方面交流。所以针对不同的课,教师应该灵活地去选择不同的模式,来适应不同的课堂需求。

二、课中注重学生和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对学习的兴趣是一种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倾向,这种兴趣倾向和一定的情感有着关联。它是引起和维持注意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感兴趣的事物,学生往往总是主动愉快地去探究认识,这使得认识活动和学习过程变得主动积极,从而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那么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注重课堂的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善[2]。

1.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注重交流

每节课的开始,教师的导入是特别关键的,它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唤起学生更高的学习热情,使得整堂课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结束,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在网络课堂教学中,计算机成为了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的一道障碍,影响了情感交流,教师无法直接从孩子脸上得到课堂的反馈,这不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网络课堂虽然给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却容易忽视了面对面的交流,教师的言传身教也被弱化。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把课堂内容通过图片、声音、动画等多种方式呈现。因此,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要着眼于师生间信息的交流情况,还要注重师生间情感交流的互动效果,以这种情感上的交流来推动认知活动,从而达到较好的课堂效果[3]。在图形绘画软件学习的时候,很多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都能积极阐述自己的绘画想法,并愿意去展示自己的绘图作品,随即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学生的绘图兴趣在信息课堂上插上了梦想的翅膀,课堂因此而充满温暖的生机。

2.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注重探究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使用多媒体、人工智能、网络通信等计算机技术,提高了课堂的效率,活跃了课堂的氛围,甚至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这种上课模式的推广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方法,使得现阶段的教育更加现代化。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中,学生一人一台电脑,使得信息化教育体现得更加明确。在信息课堂的教学中,充分使用了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学生也能够得到其他课堂上没有的实践机会,教师要把握好每次课堂的契机,给学生自我探究的平台。在《认识键盘》这堂课中,大部分学生都能敲出字母、数字,但是有一小部分同学发现有的按键上有上下两个符号,笔者让他们带着问题去上网查找解决方案,很快他们就明白上档字符的输出需要配合上档键(Shift键)来使用,这时候怎么输入上档字符的难题又摆在了学生面前,但也有不乏自己琢磨出来的,这时候可以通过平台上视频展示的功能,把会的学生的操作投屏到大屏幕上,继而相互学习。知识的学习通过学生的实践探究得以巩固加深,遇到问题要让学生敢质疑、能解决、会应用。

3.发挥学生创新能力,注重实践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科技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期,经科学研究发现,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性能力学习的潜在动力,这种潜在的动力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进行发掘。教师在课堂引入部分一定要创设情境,最好引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发并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要引导学生去主动发问,带着“质疑”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多元化的课堂,更加注重思考和行动。教师要进行客观性的提问,也要有反问性的提问,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的独到见解,鼓励学生勇于发问,使得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能够得以推广,不合情理的错误答案也不能挖苦讽刺,对有争议和是非的问题要注意正确地引导学生去寻求正确的答案,培养创新意识。在《创作图画》的主题活动中,学生运用之前学过的画图工具的知识,加上美术课上的绘画功底,随意创新,发挥想象,在最后作品展示环节的时候,有的学生以即将到来的国庆节为主题创作,有的以新学期新气象为主题,各有特色,课堂效果非常好。

三、课后总结效果和评价,完善教案的内容

教师的课后总结,不仅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延续,而且也是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改善教学效果的一种途径。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教法上有哪些创新;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启发学生的方法是否得当;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否到位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及时的取舍与总结,考虑再教这部分的内容应该怎么做,扬长避短、精益求精,做好教学评价和教案的优化。

1.反思课堂效果

备课的最终目标是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一堂课下来,教师应该从课堂上认真观察学生的表情、眼神、问题的回答等方面来反思课堂效果的好坏。效果好的要累积经验,效果差的要找出不足。特别是信息技术这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有许多计算机方面的专业术语、理论性的概念,针对这些枯燥的知识,教师应该用形象具体的语言去解释,然后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来验证这些知识。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课堂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实践操作,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操作上来反思,这节课的重难点是否讲清楚,步骤是否演示完整、衔接,对于不同版本的软件,学生是否能同样会操作。针对反思,教师可以及时修改教案,再教时就能去淡化这些问题。

2.注重教学评价

以人文本,是关注学生主体性评价的出发点,所以每堂课的评价出发点应该明确:是否从学生出发,是否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学生的需求、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核心素养下的课堂评价,其目标是使每一个人的各种能力都得到体现,评价必须考虑学生个体间的差异,考虑每个人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知识的多样化,从而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不同领域的能力有所提高。在教学《网络文明小公民》一文时,教师创设情境,当学生遨游在因特网中,遇到来历不明的网站该怎么做,让学生感受到健康文明上网的重要性。课堂中通过“我该怎么做”的活动,设计课堂展示评价表,评价从老师、学生、家长三方面进行,激励学生主动健康上网,认真做好展示交流。从反馈结果看,评价交流表活动开展的效果很不错。

3.注重教案优化

特级教师李吉林说:“教学确实是需要设计的,它就像建筑房屋一样,没有设计、构架,怎能施工?优化教学设计的角度有很多,除了改变观念之外,还要把选择预设与生成设计作为突破点,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只有充分的高质量的教学预设,才会有十分精彩的生成。在课后,还需要总结这堂课,做好教学反思和教案的优化,为再教做好准备,比如在教《设置文档格式》这课中,初上时对格式刷单击和双击使用的区别,大部分学生知道单击是使用一次格式刷,双击是连续使用格式刷,但是对双击格式刷的使用缺少练习,那么在课后的教案优化中,笔者列出单击和双击使用格式刷的具体例子,并在课件中加了不同情况下使用不同格式刷的练习题,在下堂课中,学生就能对两者的区别再加以练习。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学生要会学习,教师要会育人。通过富有特色的课堂教学,助力学生提高驾驭计算机的能力。在平常的教学中,处处留心、时时注意,用学生易于理解的语言方法教学,让一些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而有趣,并时常巩固基本操作加以练习,为学生今后的发展筑下坚硬的基石。尽管学习的路上布满曲折,充满阻力,但是唯有会学,我们的生命才会变得富有且充实。就让我们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浪潮,去努力奋进,早日成为一朵合格的小浪花。

【参考文献】

[1]聂永洪.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创建信息技术课程高效课堂的基础[J].学苑教育,2013(023).

[2]金曾汉,王伏,冯萍萍.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课堂实效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2(021).

[3]周波.注重师生情感交流,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J].儿童大世界:教学研究, 2017(3).

猜你喜欢

新课程改革育人信息技术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浅析新课改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创新当前中学体育创新教育模式
新课改下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活动组织研究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