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学校匠人型教师成长的现实困境与突破

2022-04-29李艳丽

新教育·综合 2022年12期
关键词:发展策略

李艳丽

【摘要】中职学校教师是传递知识的使者,是心灵的塑造师,更是富有“工匠精神”的匠人型教师。当前,许多中职学校陷入了教师自我认知不足、师资力量与能力结构失衡、校企深度融合不够等诸多困境,要想突破这些现实困境,必须通过改造环境、建立机制、校企深度融合三方面综合施策。

【关键词】匠人型教师;成长困境;发展策略

中职学校以培养技能型高素质人才为主要目标,应在学生素养体系中植入“工匠精神”,以提高学生素质水平,使其拥有一技之长。本文对当前中职学校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寻找“匠师”生长的外部环境和内生动力,以求通过环境改良与内力聚集,寻求匠师的健康成长之路。

一、中职学校匠人型教师成长的现实困境

1.认知困境。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报告时首次正式提出“工匠精神”,随后在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要注重培育学生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要求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基础教育,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张掖考察时说要做强实体经济,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发展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这充分显示了当下中国社会对“工匠精神”的需求,高度重视“工匠精神”培育。“工匠精神”已然成为职业教育的热词,但这种“热传导”并没有抵达职业学校教师的心坎上,一派上热下冷、外热内冷的景象,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笔者通过对中职教师开展关于职业角色认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2%的教师依旧秉持传统观念,认为教师就是“教书匠”;74%的人认为教师更应该和学生做朋友,才能与学生更好地相处,实现教学相长;只有不到25%的人认可“匠师”身份。数据说明,大部分教师对职业学校教师的角色定位存在一定偏差,他们还停留在传统的“经师”和“人师”认识层面,缺乏对“匠师”的认同,没有把育人角色及时转换到职业教育富有“工匠精神”的现代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定位上,或是还没有从普通教育的思维中解脱出来,没有进入职业教育的专业生长状态,与现实需求存在较大落差。

2.师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困境。

(1)“匠师”概念模糊,没有衡量标准且数量不足。要想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技双修”的小工匠,教师首先就必须成为“德技双修”的“匠师”。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中职学校只有62%的教师属“双师型”教师,而且当前国家只有普通教师的专业标准,并没有职业“匠师”的标准指标体系。当前中职学校普遍采用的“双师型”教师判定指标为:获得教师职业资格以外的职业技能证书者。且现实状况是职业技能证书大多通过理论考试获得,缺乏企业实践积累和实践技术的硬指标,更没有对精神品质的准确考量。因此当前普遍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并不完全等同于真正的“匠师”,名副其实的“匠师”数量与职业教育的目标差距更大。

(2)当前,职业学校相当一部分教师由于课业任务重,任教时间长,且长期不深入企业,与行业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前沿渐行渐远,观念与技术滞后,与行业企业最新的技术思想和操作技能逐渐脱节,甚至已经不会操作一线先进仪器设备。教师操作不规范、不符合岗位要求的现象很普遍。更由于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落后于岗位操作标准,给中职教育按部就班的教学提供了土壤和环境,加大了中职学校师资队伍技能水平、专业品质与行业企业需求的不同步程度,已经不能满足“工匠型”人才的培养需求。

(3)缺乏工匠定力。“工匠精神”的内涵是专注敬业、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勇于创新。敬业守法的职业道德、恒定专注的职业目标、态度端正的职业过程、协作创新的职业行动正是对工匠素质的最好诠释。

当前随着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社会环境略显浮躁,整个社会少了些耐心与专注。加之中职学校学生综合素质偏低,中职学校教学和管理工作任务偏重,教师承受着来自社会、家长等各方面的压力,忙于应付社会多元化发展带给教师更多难以抗拒的诱惑等。多因素叠加导致教师难以凝心静气、无法潜心教学与研究、定力不足、不能专心致志磨砺技术、难以滋养匠人品质,久而久之甚至还出现了职业倦怠,造成专业品质退化,自身职业素质逐步降低,无法达到匠师的高标准高素质要求。从另一个方面看,中职学校教师队伍中,相当一部分人没有企业经验,缺乏匠人精神的浸润,对精益求精体会不深刻,内功偏弱,发展动力不足,少了匠人的精气神。

3.校企深度融合的困境。传统的职业教育一直被认为是对“后进生”的教育,被狭隘地理解为技术、技能教育和岗前技能训练。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重视结果考核和技能考核,忽视了对自身和学生综合素质与人文素养的培养,且考核评价机制过于单一。培育出来的人才规格与企业的用工需求难以对接,中职毕业生进入职业岗位后,企业不得不重新花很大的精力开展再培训。企业看不到职业教育真正的价值所在,对职业教育产生了一定的认识偏差,对职业教育比较缺乏兴趣和信心。

另一方面,企业追求高效率、高效益的现实诉求,与学校育人的慢工夫、关注知识传递的理想化追求之间存在冲突,在缺乏硬朗的政策支撑和强力的宣传推动环境中,双方没有共同语言,更不容易走到一起。加之当前许多企业并没有完成从劳动力集约型生产到技术集约型生产转型,相当部分的劳动生产依旧比较粗放,对精细化生产、高品质服务的工匠型人才和“工匠精神”的要求并不迫切,没有产生追求“工匠精神”的强大内驱动力,企业的发展没有达到倒逼学校培育工匠人才的迫切度。因此,校企双方都没能在“工匠型人才”“工匠精神”这个关键点上找到对话与合作的空间,双方对工匠人才和“工匠精神”基本上属于集体无意识状态,更难落实到行动中,严重影响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二、造成现实困境的因素分析

造成中职学校匠人型教师成长现实困境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二是中职学校师资队伍来源和结构的先天不足。

1.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传统文化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让工匠在整个社会中被看低。虽然国家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要求厚植工匠文化,但是社会和企业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工匠和“工匠精神”依旧不够重视。

虽然教育是一种追求理想的行为,有其超现实的必然性,但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是难以超脱社会和企业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不可避免会受到现实的羁绊,根本不能单独存在。教师角色认知也被传统模式禁锢,转变缓慢,固守“经师”和“人师”的角色,不能及时升级到“匠师”的定位上来。在现实层面和政策层面上,由于社会对匠人精神和匠师概念的模糊,国家也没有关于“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标准。这样的大环境下,大多数教师可以安于现状,认为“工匠精神”没有具体指标和衡量的标准,易被追求物质与速度的现实绑架。教师对“工匠精神”缺乏了解、认可和尊重,自然缺乏对匠师的认同感,导致现实中教师传授理论知识依然偏多,教师没有太多时间,也不重视深入企业和生产一线,教学内容和企业需求不能及时高效无缝对接,这是造成匠师型教师成长困境的根本原因,也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2.师资队伍来源和结构先天不足。目前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来源有三种:高校毕业生、企业技师及管理人员、校外兼职教师。高校毕业生理论水平较高,但缺乏企业实践及工作经验;企业技师与管理人员企业经验丰富,但缺乏教育教学经验,而且受限于现有的体制机制,企业的能工巧匠缺乏进入学校的合理管道,发挥他们教育能量的空间狭小;兼职教师不稳定,流动性强,不能形成稳定的教学资源。这样的师资队伍来源,构成了有先天缺陷的队伍成长生态,其发展先天不足、后劲乏力。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师资相比,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关键在于职业教育教师既是教育专家又是行业专家,这种现实要求目前还难以实现,这是中职学校匠师成长的瓶颈问题,是造成匠人型教师现实困境的关键因素。

三、匠人型教师成长策略

突破匠人型教师成长的现实困境,需要通过造环境、建机制、校企深度融合三方面综合施策。

1.创造有利于匠师成长的生态环境。匠师的成长需要特定的环境,这其中的大环境是国家层面顶层设计和宣传引导,中环境是具体的政策支撑,小环境则是学校教育引导和管理创新。

在国家层面,要完善顶层设计,大力提升工匠型人才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广泛宣传大国工匠典型事迹,弘扬“工匠精神”,树立以匠人为荣的社会意识,凝聚“工匠精神”的社会共识。要明确工匠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规划工匠型人才的成长路径。同时要尽快出台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标准和职业教育高素质工匠型人才培养规格标准,促进职业教育转型升级,以适应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现代职业育人要求。

在政策层面,要使国务院颁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尽快落地生根,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将其转化为可执行的行动方案。要打破中职学校师资来源的局限,拓宽师资来源渠道,拆除企业与学校间的人为藩篱,不拘一格降人才。透过更合理的无障碍通道,让更多生产一线的高素质工匠在企业与学校之间更顺畅地往来交流,鼓励学校教师与企业工匠之间相互兼职,提高职业学校教师在企业的实践要求和技能提升要求。

在学校层面,大力开展“工匠精神”的教育宣传,利用文化环境熏陶,营造良好的师德师风氛围,广泛宣传并学习“工匠精神”内涵。把“工匠精神”内涵的核心要素融入教师考核和激励中,例如教师的工作态度、教学的耐心与创新、科研的突破、知识的更新、竞赛结果等,实现可视量化考核,引导教师尊敬工匠,以“匠师”为荣。从传统观念开始改变,以行为习惯与课堂为抓手,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承担,最终从量变达到质变的飞跃。还可以结合学校自身专业,邀请大国工匠进校园,分享他们的成长经历与成功经验,建立长期联系机制,指导教师与学生思想进步、技艺提升。在学校教育教学督导部门成立日常检查督查小组,让“工匠精神”内涵深入人心、走进课堂、植根专业。

2.建立强有力的促进“匠师”成长的机制。建立完善的机制,搭建匠师型人才的成长阶梯,完善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完善教师的继续教育和考核制度,建设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良好环境,为匠师成长保驾护航。

“工匠精神”主要体现在中职学校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两方面。这就要求教师在从业中要制定明确的职业规划,选好前进方向,专注自己的专业,热爱自己的岗位,明确自己的职责,从而更好地为人师、育人才。

当今社会,知识更新迅速,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提升才能跟上科技发展的速度。凭借教师自学远远达不到实际需求,传统的学习培训已经无法满足信息化时代教师的需求,因此完善培训机制是行之有效的快速提升教师能力的途径。

建立自我继续教育提升+企业锻炼的教师培训机制,双管齐下有效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与专业实践能力。教师可以在网络平台利用微课、慕课、网络课程等方式完成教师自我提升的培训,深入企业锻炼,增添企业工作经验,增加教学素材和案例。建立考核机制,纳入教师业务档案与教师量化考核。

3.全面深化校企合作。企业技能岗位和一线服务是匠师成长的重要基地,企业与职业教育应该是一种共生关系,企业是匠师的“孵化器”,职业学校又是工匠人才的“生产车间”。

引企入校建立实训基地,让企业经验丰富的师傅定期入校开办讲座,宣传企业文化,分享成功经验。鼓励教师进入合作企业开展顶岗实习,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安排教师去企业顶岗实习,收集鲜活的教学案例,丰富课堂教学,熟练掌握各项技能操作,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与时俱进掌握最新的专业实讯。使得教师能有效将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对接,不断反思教学环节,提升教学能力。在岗位上更注重细节、精益求精,在岗位实践中培养“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新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新灵魂,匠人型教师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教师前进的方向。我们需要克服现实困难,实现自我的提升,成为教学理念先进、实践操作娴熟、教科研水平突出的工匠型教师,真正承担起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社会重任。

【参考文献】

[1]吴莎.高职教师队伍建设中工匠精神培养的内涵及现状[J].文教资料,2018(11).

[2]金银琴.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路径探析[J].高教学刊,2019(11).

[3]徐旭宁,崔秀娟.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路径探析[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9(02).

[4]丁晓红,丛淑芹.职业院校“工匠型”人才培养的主要瓶颈——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9(10).

(基金项目:本文系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校企双轮驱动促进中职小茶人工匠精神养成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QJHV20210632)

猜你喜欢

发展策略
旅游移动电子商务下的景区发展策略可行性分析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在线视频用户付费的商业模式研究
形成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体育竞技能力发展
浅谈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广发银行信用卡发展策略研究
试论市场经济发展下公路经济的长远发展
校园电子商务的分析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