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日新闻报道差异研究

2022-04-29吕慧娟

新闻文化建设 2022年14期
关键词:朝日新闻人民日报

吕慧娟

摘要:媒体作为挺立船头的瞭望者,在突发卫生公共事件发生时发挥着监测环境、安抚受众情绪的重要作用。本文基于框架理论,通过比较《人民日报》与《朝日新闻》对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分析二者在报道主体框架、报道内容、报道基调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并得出《朝日新闻》以“疫情为中心”的预警报道框架和《人民日报》以“抗疫为中心”的舆论引导框架的结论。

关键词:《人民日报》;《朝日新闻》;报道框架

基金项目: 中央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自主科研项目(院级),项目名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日新闻报道差异研究——〈人民日报〉〈朝日新闻〉新冠疫情报道为例》(课题编号:SZKY2021080)。

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对人民的生活以及经济的发展都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媒体作为信息流动的桥梁,在分享信息、监测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媒体是如何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构建报道框架这一问题,值得引起关注。

一、研究背景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使得各国的突发公共卫生报道都面临考验。日本作为灾害多发的国家,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报道相对成熟。通过研究中日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框架,探索议题建构方式的差异,将会提高媒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的水平,更好地满足人们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来临时的信息需求。基于此,本文通过研究中日媒体对同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道,探索其存在的差异,分析《人民日报》与《朝日新闻》的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框架。

二、研究设计过程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具有权威性和严肃性,社会影响力强,舆论引导力强。创刊于1879年的《朝日新闻》,是日本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报纸之一,在日本社会乃至国际舆论场极具影响力。因此,本文选择《人民日报》和《朝日新闻》作为研究对象。

(二)数据搜集整理与样本选择

为保证数据来源的可靠性与科学性,本文以《朝日新闻》闻藏2数据库以及《人民日报》图文电子版数据库为样本源[1]。首先,搜索关键词“新型コロナ”,并勾选同义语和异体字;其次,只选定东京本社的报道;最后,限定时间为2020年1月9日至2020年5月25日,1月9日《朝日新闻》首次发布了新冠肺炎疫情相关报道。2月28日、5月25日,日本宣布全域解除《紧急状态宣言》。本文将这一时间段作为日本第一个完整抗击此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阶段。经过检索与筛选后,《朝日新闻》中符合要求的报道共计1504篇。

《人民日报》图文电子版数据库中,搜索关键词“新冠+疫情”,通过选择日期的方式进行筛选。根据《抗击新冠肺炎的中国行动》白皮书,2020年4月29日为全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的起始时间。因此将研究时间确定为2019年12月27日至4月29日,共1157篇报道。因样本量过大,本研究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分别在《人民日报》与《朝日新闻》中抽取200篇报道作为研究样本。

(三)类目建构与变量编码原则

框架不仅体现新闻报道的中心思想,还赋予新闻事件意义[2]。甘耐姆将新闻框架分为新闻涉及话题、情感属性、认知属性和外在表现。本文经过对所选样本进行详尽分析后,将新闻涉及话题体现为报道主题框架、情感属性体现为报道基调、认知属性体现为报道内容和消息来源、外在表现体现为报道体裁[3]。

1.报道主题框架

通过对报道内容的分析以及参考前人研究,本文将主题框架划分人情趣味框架、定义事件框架、国家形象框架、评价分析框架、国际情况框架[4]。人情趣味框架是指充满人情关怀的报道框架,这类报道往往从细节与个体出发,如抗击疫情中医护人员的感人事迹;定义事件框架为读者提供疫情信息的框架,该类报道包括疫情导致的感染现状、疫情对各方面产生的实际影响等;国家形象框架是指说明国家在疫情中所采取的措施,包括相关政策的颁布,具体工作的开展,从而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评价分析框架的报道内容重在评价相关部门的作为,分析背后原因以及疫情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国际情况框架是指报道的主要内容为各国疫情的感染情况与应对措施,以及面对疫情国际间的帮助与协作。

2.报道基调

报道基调分为正面、中立与消极。通过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报道性质的分析,得出媒体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态度是积极、消极还是客观中立。

3.报道内容

对报道议题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类,分为疫情本身及应对措施、疫情与经济、疫情与科技、疫情与社会、疫情与外交。疫情本身及应对措施,主要包括感染、死亡人数,疫情防控进展等项目;疫情与经济,主要包括航空行业影响、股市影响以及其他经济情况;疫情与科技,主要包括通过科技手段追溯病毒来源、疫苗研发等项目;疫情与社会,包括社会生活变化、社会情绪变化、行业变化等项目;疫情与外交,主要包括全球疫情情况、国际组织对疫情的看法,国际组织对国内抗击疫情的评价等项目。

4.消息来源

根据对样本的梳理和整理,消息来源包括政府以及政府相关部门、抗疫人员、专家学者、患者和患者家属、媒体、其他。

5.报道体裁

新闻报道主要分为消息、通讯、评论、新闻专访、新闻特写、其他类型等体裁。

三、《人民日报》与《朝日新闻》关于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的框架分析

(一)《人民日报》和《朝日新闻》与主题框架分布情况

在随机抽取的《人民日报》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200篇报道中,“国家形象框架”最多,共有50篇,占比25%,“人情趣味框架”共有42篇,占比21%;40篇“评价分析框架”,占比20%;32篇“定义事件框架”,占比16%;32篇“国际情况框架”和4篇“科普常识框架”,分别占比为16%和2%;《朝日新闻》出现频次最多的报道框架是“定义事件框架”,共有117篇,占比58.5%;“国家形象框架”与“国际情况框架”分别有30篇和 26篇,占比15%、13%;“评价分析框架”“科普常识框架”和“人情趣味框架”则使用较少,分别有13篇、10篇、4篇,占总数的6.5%、5%和2%。

(二)《人民日报》与《朝日新闻》报道基调分布情况

《人民日报》和《朝日新闻》的报道基调均以中立基调为主,但《人民日报》的正面基调报道要远高于《朝日新闻》。在抽取的200篇《人民日报》的报道中,正面基调、负面基调、中立基调的报道分别有65篇、4篇、131篇,占比32.5%、2%、65.5%;随机抽取的《朝日新闻》关于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正面基调、负面基调、中立基调分别为7篇、6篇、187篇,占比为3.5%、3%、93.5%。

(三)《人民日报》与《朝日新闻》报道内容分布情况

《人民日报》报道最多的是“疫情本身及应对措施”,共有123篇,占比61.5%;“疫情及社会”共84篇,占比42%。以“疫情与外交”“疫情与科技”“疫情与经济”为主要的内容的分别有32篇、2篇、12篇,分别占样本总数的16%、1%、6%。《朝日新闻》报道最多的是“疫情与社会”,共84篇,占比42%;“疫情本身及应对措施”共70篇,占比35%;“疫情与外交”“疫情与经济”“疫情与科技”为主要内容的报道分别有32篇、12篇、2篇,占比16%、6%、1%。

(四)《人民日报》与《朝日新闻》消息来源分布情况

消息来源是一篇新闻素材以及新闻事实报道资料的来源途径,它是媒体建构新闻的起点。《人民日报》与《朝日新闻》的大部分消息来源均来自“其他”与“政府官员”。这里的“其他”包括基层服务人员、普通民众、外国友人、新闻工作者的现场观察等。《人民日报》与《朝日新闻》消息来源为“其他”的报道分别有51篇、58篇,占比33%、29%;消息来源为“政府官员”的报道分别有57篇、73篇,占比28.5%、36.5%。《人民日报》的报道中,16%的报道来自“抗疫人员”,共计23篇,11.5%的报道来自“专家学者”,共计13篇;3.5%的报道来自“媒体人员”,10.5%的报道来自“外国组织”;1%的报道来自“患者”,数量分别是24篇、21篇和2篇。《朝日新闻》的报道中,11.5%的报道来自“专家学者”,共计23篇;10.5%的报道来自“外国组织”,共计21篇;3%的报道来自“媒体人员”,3.5%的报道来自“抗疫人员”;2%的报道来自“患者”,数量分别是6篇、7篇和4篇。

(五)《人民日报》与《朝日新闻》报道体裁分布情况

《人民日报》与《朝日新闻》的报道体裁都是以消息和通讯为主。在随机抽取的《人民日报》的新闻样本中,使用消息和通讯体裁的分别为86篇、64篇,分别占比43%、32%;使用评论、新闻特写、新闻专访体裁的分别为24篇、15篇、9篇,占比12%、7.5%、4.5%。在随机抽取的《朝日新闻》的新闻样本中,使用消息和通讯体裁分别为141篇、41篇,占比70.5%、20.5%;使用评论、新闻专访体裁的分别为5篇、13篇,占比2.5%、6.5%。

四、《朝日新闻》与《人民日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报道差异

(一)《人民日报》注重抗疫过程,《朝日新闻》注重疫情影响

《朝日新闻》常用“定义事件”框架,重点报道疫情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报道的基调以中性为主。《朝日新闻》整体将新冠肺炎疫情视为一场灾难,关注重点除了新冠肺炎疫情民众的生活带来的影响外,还有对各行业的影响、特殊群体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人民日报》除了使用“定义事件”框架外,同样注重“人情趣味”框架,重视报道国内抗疫取得的阶段性结果,报道基调以正面为主。《人民日报》在描写抗疫进展时,除发布疫情防控工作会议重点强调的内容外,还会从个人、集体的角度介绍目前疫情防控的进展。“人情趣味”通过对人物对话、人物生活、工作场景的描写,以体现人文关怀,重在缓和公众情绪。

(二)《人民日报》“以我为主”,《朝日新闻》“放眼全球”

《朝日新闻》与《人民日报》均报道了国外的疫情情况,但两者却有些不同。《朝日新闻》更偏向于对全球疫情的宏观报道,如《新型肺炎、2人目死者中国?武漢タイでは感染2例目》。相比《朝日新闻》,《人民日报》对全球疫情报道比重较少,更侧重于其他国家的首领对中国疫情防控的鼓励与帮助,如《联合国秘书长表示坚定支持中国疫情防控努力》《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向习近平致亲署信表示慰问》,此外,中国还充分展示了大国的责任担当,对一些国家的抗疫不力提出批评,如《疫情面前,美方做了什么》。

(三)《朝日新闻》更侧重疫情对各个群体影响的报道

相比于《人民日报》,《朝日新闻》在报道新冠肺炎疫情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时,更多从特殊的群体角度出发进行报道,如《(新型コロナ)視覚障害者、外出支援なく窮地距離保てず、ヘルパー派遣休止》报道了日本视障人士由于新冠肺炎疫情要保持社交距离,因而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活不便;《(新型コロナ)感染したら、家族の介護は「引き継ぎ準備を」》重点关注了当护理者感染新冠需要被隔离时,被护理者的照顾问题。新冠肺炎疫情以及相应防控措施的推出,对这些特殊群体的基本生存与生活造成了更大的影响,因此更需要通过报道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五、《人民日报》与《朝日新闻》报道框架分析

(一)《朝日新闻》以“疫情为中心”的预警报道框架

《朝日新闻》1952年制定的《朝日新闻纲领》中规定:公允、迅敏地真实报道,以进步精神保持评论之公正;常怀宽容之心,注意品格及责任,尊重清醒厚重之风。这样的纲领影响了《朝日新闻》客观冷静,注重灾难本身的报道风格,在初期报道中重点聚焦在国外感染情况与新冠肺炎疫情的特点介绍。在第一阶段的报道中后期,《朝日新闻》将报道重点放在日本国内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的措施与政策,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给人民生活以及行业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人民日报》以“抗疫为中心”的舆论引导框架

《人民日报》除了及时报道疫情情况外,还重点报道了抗疫的过程。通过报道政府的相关政策、有关职能部门的积极举措、社会上的各种抗疫力量、国际组织对中国疫情防控成效的肯定,鼓励群众积极调整心态,总体传达出将新冠肺炎疫情看作一场战役,并且展现出中国终将获胜的决心。

六、结语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作为人们了解信息、监测环境的重要渠道,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但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只随机抽取了400篇报道,无法全面反映情况。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应加入新媒体的报道内容,从而对新媒体时代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道有更全面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马红亮.《朝日新闻》关于中国新冠疫情的报道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21.

[2] 陈阳.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3] 苏星月.《人民日报》与《新京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框架对比研究[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21.

[4] 吴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纸新闻框架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0.

猜你喜欢

朝日新闻人民日报
安倍频频指责《朝日新闻》被批幼稚
日本右翼围剿《朝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