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报记者如何写好“三农”新闻

2022-04-29周雨

新闻文化建设 2022年6期
关键词:新闻三农农村

周雨

摘要:“三农”工作关系国计民生,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命脉。对党报记者来说,写好“三农”新闻既是当前重要工作,更是媒体人应尽的职责使命与社会责任。为此,党报记者要紧跟时代潮流,提高认识,重视“三农”新闻宣传工作,不断贴近农民生活深入探索,叫响我国农村现代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最强音,同时还要心怀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让富有新闻性与实用性的“三农”新闻既能引导“三农”工作舆论,又能为广大农民群众服务。

关键词:“三农”;新闻;农村;建设

“三农”工作关系着我国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关系着我国稳定富强与民族复兴,历来就备受党中央与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我国当前已全面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成为推动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要素,而我国的新闻事业也日趋规模化和市场化,在这种态势下,“三农”新闻逐渐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从边缘位置日益走入媒体和社会视野的中心。“三农”新闻通过传播农村新业态、新技术、新产品等综合信息服务于广大农民群众及现代农业发展,因此,新闻媒体尤其是党报更要在新形势下做好“三农”新闻报道工作,为乡村振兴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一、写好“三农”新闻的现实意义

党报做好“三农”新闻报道既能让广大农民群众及时了解党中央与国务院的最新农业政策与会议精神,又能通过有新闻性、服务性和实用性的新闻信息在各级党委与农民群众之间搭建起有效交流沟通的平台。这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我国农业经济体系构建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提高农民群众生活品质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重视上情下达,强化舆论引导

党报作为各级党委的机关报刊,在新闻报道中尤其要注重党性原则和舆论导向,确保党在乡村振兴战略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领导地位。在新闻宣传实践工作中,一定要领会好党中央的战略意图,重视上情下达和舆论引导,在重大历史机遇中顺势而为并乘势而上,将服务“三农”与新闻舆论工作有效结合,更好地向农民群众宣传贯彻党的执政理念并不断扩大其覆盖面和影响力,为“三农”新闻舆论工作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开创新格局,为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和“三农”工作创造坚实有力的舆论支撑。

(二)提供有用信息,促进经验交流

重农固本是我国作为农业大国的安民之基和治国之要。党报做好“三农”新闻宣传能够让农民群众及时了解党的方针政策以及国家的系列惠农政策,还能及时反映农民群众的愿望、诉求以及农村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助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农民群众还能够通过“三农”新闻及时了解当下最新最实用的市场信息和经济信息,让农民的利益得到更好的保障。

(三)多角度的新闻报道,助推新农村建设

建设新农村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建设目标。要做好“三农”宣传与舆论引导工作,绝不是简单地陈述与农业、农村和农民等有关的新变化与新事件,党报记者要把农民群众作为服务主体,深入新农村建设实际,深入挖掘新农村产业创新和发展需求,更要深入农民群众的生活,在新闻角度和新闻策划上谋求创新,以小切口反映“三农”工作大主题,担当起正确解读“三农”政策、表达农民群众诉求、为农民群众谋福祉的责任,多角度关注“三农”和服务“三农”,助力我国的新农村建设。[1]

二、当前“三农”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闻媒体及媒体记者在“三农”新闻报道中不断地探索发展,如今“三农”内容更加丰富,广受社会瞩目,然而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不断完善:一是新闻叙事忽略了故事化,很多媒体记者写作“三农”新闻报道时,侧重于解读党政机关政策或会议精神,或者摘录一些与“三农”工作有关的时间与数字,新闻报道显得生硬与枯燥,缺乏趣味性和可读性;二是在“三农”新闻内容及实质的挖掘和提炼上不够深入,有的新闻记者未对当前的“三农”工作内容及其实质予以深入挖掘和提炼,新闻报道缺乏深度和高度,不能激起社会与读者“三农”工作的兴趣;三是收集新闻信息的方式不具备贴近性,部分新闻工作者未能深入农村一线对“三农”工作进行探索,不能全面而深刻地理解农业生态、农村发展和农民生存环境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其新闻写作与实际情况完全脱节,写出新闻报道不仅空洞无味而且同质化严重,无法激起人们的阅读兴趣。

三、党报记者写好“三农”新闻的策略

叫响我国农村发展的大事和要事对新闻媒体尤其是党报来说是当前的重要课题,这既是新挑战,更是广阔舞台和发展空间。因此,要讲好“三农”故事,就要做好选题策划,突出新闻亮点,通过“三农”新闻提高社会大众对“三农”工作的认知。

(一)加强对“三农”工作及报道的认识

新闻报道的深度来源于记者思想认识的高度,离开了高度和深度,“三农”新闻就难有撼动人心的力量。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对社会的发展更有着巨大的影响。长期以来,“三农”新闻囿于城乡二元结构的主客观条件影响,我国媒体对包括农村发展需求、科技知识、产业创新等在内的“三农”信息缺乏了解与重视,未能全面呈现“三农”领域的发展变化与真实面貌,使得社会大众对我国的“三农”发展缺乏了解。当前,我国农业正从偏重规模和数量的传统农业向更加依靠质量和效益的现代农业转型,新闻媒体尤其是党媒要积极了解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以及现代农业建设进程等一系列问题,深入了解农业领域及“三农”发展规律,以科学严谨而又客观准确的新闻报道展示“三农”发展新面貌。这就需要党报新闻采编人员紧跟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加深“三农”工作认识,锚定农业差异化发展新方向,及时向全社会宣传我国现代农业的新发展和新变化新时期。同时,因为“三农”新闻报道点多、线长、面大,宣传工作难度高,党报记者要立足于全局和新的历史节点看待“三农”问题,及时了解当下的政策变化,通过新闻报道向农民群众宣讲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农业发展的会议精神和决策部署,更要通过新闻报道来反映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进展、呈现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新情况、反映农民群众实际生存环境中出现的新问题,才能为“三农”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才能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三农”新闻表达体系,才能让我国的乡村文化建设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2]

(二)在创新新闻选题与视角中体现“以人为本”

“三农”工作蕴含丰富,其新闻选题定位和新闻视角不仅仅限于展示新的农业技术与农业成就,也不仅仅聚集于政策宣读与农村物质生产和农产品信息传播,更要立足于以人为本和以农民为本,提升人文内涵,以创新选题和视角以及新鲜事实,怀着对农民群众的深切情感讲述“三农”故事,树立农民群众受众意识,从与农民群众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真实典型事件、鲜活人物和实际问题出发,做出真实客观反映农民群众民生民情的“大文章”,提升“三农”新闻的亲民性和实用性,让“三农”新闻真正为农民服务。例如,《农民日报》于2019年5月11日刊登的《农村清洁取暖之痛:层层任务重,“宜”字难落实》,围绕农村清洁取暖推进工作中的诸多问题,直面农村清洁取暖的难点、痛点,从政府压力、企业难处、农民怨言、专家建议等多方面分析原因,引发社会思考并探寻问题解决之道,呼吁社会力量及时改善和解决问题,使其不仅对农民群众蕴含着深切的情感,对改进取暖方法、推进清洁取暖工作也有现实指导意义,而且还获得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三)立足农村,讲好“三农”故事

讲好“三农”故事,做好“三农”新闻报道,不仅是媒体责任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党报记者要主动深入农村,去现代化农业建设的火热场景中倾听农民群众的心声,从火热的“三农”工作实践中去寻找、去发现、去创新,去描绘现代化农业的美好模样。[3]党报记者既要立足于宏观层面去总结和传播农民群众在新农业发展中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宝贵经验,又要立足于微观层面去针对农民群众的实际生产劳动中做好宣传报道,让“三农”新闻资讯既有可读性更有实用性。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三农”是突出短板更是最大潜力。例如,《重庆日报》把熟悉农村、了解农业、知晓农民当成必修课和基本功,把聚焦“三农”、宣传“三农”当成工作重点,注重讲好“三农”故事,立足优势资源做好策划,打破常规拓展报道深度,不断提升“三农”新闻可读性与内容竞争力。《农民日报》于2021年1月27日发布《中国乡村振兴新闻传播影响力评价榜单(2020)》,重庆传播影响力省级排位第六名,其中《重庆日报》功不可没。为了讲好“三农”故事,重庆日报社新闻采编人员扎根农村沃土,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倾听农民群众呼声,热忱服务“三农”,直击农村新旧面貌变化,跨越城乡“信息鸿沟”,掌握现代化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真实现状以及重点和难点,推出《巨型稻在重庆首次试种成功》等具有影响力与传播力、富有重庆地域特色的“三农”新闻,精彩地描绘了重庆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呈现出的百态美。

(四)在“三农”工作新亮点中折射出新时代风貌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我国各地农村地区在面貌和资源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的记者认为“三农”新闻除了宣传一些与农村发展有关的重大政策和会议精神外,难以发现新闻亮点,这是未能把当前“三农”政策与“三农”实际工作有效结合,所以不能及时转变报道视角,更不能及时把握新闻亮点。当前部分“三农”新闻之所以未能受到农民群众好评,关键问题就在于题材狭窄,内容老套不接地气,没有把新闻亮点与热点恰到好处地呈现于“三农”新闻中。“三农”新闻题材非常丰富广泛,农村美丽乡村建设、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农村发展与管理、农村电商、乡村治理、创意农业以及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农民医保和养老、留守儿童及教育等数不胜数,党报新闻采编人员要深入调查与采访,从农村的琐碎小事中探索亮点,从农村社会发展中的亮点与热点事件中选取报道主题。党报要发挥主流媒体优势并履行好社会责任,推出有人文情怀和文化内涵的高品质特色新闻报道,且能够在农民群众中引起广泛影响的精品佳作,在众声喧哗中更好地引导社会舆论。例如,《陕西日报》于2020年12月22日刊登的《杨叔的脱贫日记》,记者敏锐地从73岁的杨思笃老人日记里发现亮点,将日记内容穿插于故事叙述中,从中折射出新时代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伟大成就和时代风貌,此文的广泛传播激发出强大的社会正能量。

(五)新闻性和故事化让“三农”报道更有吸引力

在信息多元、思想多元的新时代,党报要讲究“三农”新闻宣传与舆论引导艺术,在注重实效上创新求变,才能吸引广大农民群众的关注。因此,党报记者要在“三农”主题新闻中摒弃文件化宣传和模式化报道,要注重在“三农”新闻中融入新闻性与故事性,以生动的故事叙事和真实的细节让“三农”新闻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温度,增添“三农”新闻的可读性与艺术感染力。如今,我国农村的产业结构、乡村面貌和农民生活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与智能生态农业、科技生态农业等新理念和新业态不断涌现。党报记者既要及时了解“三农”工作发展过程中的新事物和新情况,又要注重“三农”新闻的故事性,在新闻中融入活泼生动的趣味性讲述,让“三农”新闻既有新闻性、针对性、服务性又有故事、有温度、有趣味,使报道内容更吸引人,才能引得更多农民群众关注与传播,才能让党报成为各级党政机关与农民群众的沟通交流平台。[4]例如,《人民日报》在2017年2月刊登的《一个东北农民的种植转型记:再见,玉米;你好,蔬菜》中,从一位普通农民由传统种植转向现代种植的故事体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大主题,新闻性和故事性兼备,使其饱含着强烈的吸引力。

(六)培养“三农型”采编与传播人才

“三农”新闻的生产制作、策划与传播需要培养具有一定农业专业知识,同时对农村和农民充满感情的新闻宣传队伍。党报记者愿意深入农村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四力”,愿意贴近农民群众的实际生活,才能以新闻人的博大人文情怀与新闻专业追求把“三农”新闻采编工作做好,记者心中有情,笔下才能采写出蕴藏深厚感情的好新闻。为此,各级党报要专门安排综合素质较高、对农村工作充满热情又有较强专业能力的记者队伍负责“三农”工作的新闻报道工作,还要鼓励他们深入农村接地气、练本领,把对新农村建设的欣喜与对广袤农村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热爱,转换成一行行蕴藏着深厚情感的滚烫文字和精彩镜头,这样才能让党报记者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农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才能很好地结合社会舆论引导与通达民意,才能建设农业领域媒体宣传高地。另外,新媒体时代让农民群众获取新闻信息更为便捷,党报要在“三农”新闻传播中借助融媒体平台,综合发挥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等载体作用,让“三农”新闻在内容制作策划、新媒体平台传播等方面共享融通。

四、结语

“三农”是当前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在“三农”新闻的写作、策划以及传播上,党报记者可谓任重而道远。因此,党报记者要立足于大局培养敏锐的新闻观察力,提高为农民群众的服务意识,遵循社会对农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和要求,立足于大局的、发展的新闻视角,深入“三农”工作的具体实践,紧跟“三农”新闻报道在新的历史节点中呈现出来的时代性、特殊性和复杂性,针对“三农”领域的真实发展变化过程,采写出贴合农村实际、服务新农村建设与农业发展的新闻报道,全力写好“三农”新篇章,更要通过“三农”新闻信息传播为“三农”工作注入新观念和新思想,为新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石,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不断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金建强.报纸类媒体“三农”新闻报道视角探析[J].传媒论坛,2018,1(22):121.

[2] 杨磊.做好三农新闻报道的几点思考[J].记者观察,2020(9):122.

[3] 王强.聚焦“三农”新闻媒体应有更多担当[J].记者观察,2020(9):75.

[4] 杨沈宛柳,张定伟.“三农”题材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技巧[J].电视指南,2018(5):111+113.

猜你喜欢

新闻三农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运用关联理论解读新闻标题修辞手法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新闻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解构口语化新闻的语言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