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清末新政的推行原因
2022-04-29赵宗仁
清末新政是清政府所推行的最后一次较为全面和深刻的改革。改革主要集中在行政改革、军事改革和教育改革等方面。其中行政改革主要涉及中央行政机构改革以及地方行政机构改革,主要目的是整顿吏治。军事改革力求建立现代化的陆海军。教育改革则直接废除了科举制,设立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虽然这些改革最终没有挽救清政府失败的命运,但是它确实是中国现代化的开端,分析其原因有助于更好的理解清末的社会民情及中国的发展道路。
光绪二十七年(1901)1月29日,慈禧太后用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命督抚以上大臣就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等问题详细议奏。新政由此正式展开,一系列讨论、政策广泛铺开。直到1912年2月12日,裕隆太后颁布了《清帝退位诏书》,其中表示:“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1]民国创立,清朝覆灭,新政结束。处于“山雨欲来风满楼”状态下的清王朝发起这样一次改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把它大体概
[1]出自马勇《晚清二十年》,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
括为两个方面:内部压力和外部压力。
一、内部压力
内部压力主要是指清政府基于对于自身情况的认识,而迫切决定改革。其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统治高层心态的变化、民情以及统治形势的改变。
(一)统治高层心态的变化
自“同治中兴”以来,洋务运动的发展使得清政府在一定程度上重新焕发了活力,这样也就使得统治阶级的一些人开始沾沾自喜。但无论是1885年的中法战争,还是1896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以及1900年的庚子事变等,政府在各种战争、事变里的一败涂地都给这些人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发展洋务运动几十年后,军队居然还是如此不堪一击,该割地的还是要割,该赔款的还是要赔。割地赔款不仅让民众更加怀疑清政府的能力,统治阶层也同样大受刺激,李鸿章更是在签订《辛丑条约》之后仅三个月就重病离世,而且“闻薨之前一点钟,俄使尚来催促画押云”[1]。权臣尚且深受其辱,其下官员百姓可想而知境遇之艰难。清政府在这样的背景下走上了一条推行改革、以求王朝能够焕发活力的自强之路。
(二)民情
1.农民起义
中国历史上,在封建王朝的残暴统治之下农民起义屡见不鲜。就新政前后的这段时间来说,农民起义更是多如牛毛,较远的有白莲教起义,给清政府带来沉重打击的太平天国运动,而离新政最近的就是直接催化出庚子事变的义和团运动了。庚子事变是农民在清政府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下被迫做出的抵抗。而清政府在庚子事变中对义和团时抚时剿的暧昧态度,最后酿成了局面的完全失控,这就说明了清政府已经无法以强力手段控制民情了。而且在两宫“西狩”的路上,一路的情形让最高统治者触目惊心,慈禧感受到:“连日奔走,又不得饮食,既冷且饿。途中口渴,命太监取水,有井矣而无汲器;或井内浮有人头,不得已,采秫秸秆与皇帝同嚼,略得浆汁,即以解渴……”[2]这样的颓势让慈禧不得不思考民生如此凋零,若今后还遇到如同义和团一样的民众起义,以清政府现在的能力已经不能掌控局势了。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必须进行改革。
2.民族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民族资本主义于洋务运动开始之后初步形成,并在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这一段时期得到了一定发展。根据相关资料,1858—1901年的43年间所设立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民用工矿企业有303家,资本总额为6000多万元[3]。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国来说,这已经是一个不错的数据了。“实业救国”就是当时民族资产阶级对于民族存亡危机喊出的时代强音。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使他们对于政治的参与又有了一定的诉求,传统的封建体制既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不能给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相应的政治权利、政治地位,为了拉拢这股新兴的力量,增强自己的实力以及维护国家的稳定,清政府必须进行改革。
3.新型知识分子的初步形成
在清末随着与西方世界越来越密切的接触,人们已经普遍认同了“西学东渐”这一趋势。中国官方最早于1872年开始派出了第一批留美幼童,开创了有别于传统“四书”“五经”教育的培养知识分子的新路子。前期的留学生主要留学于欧美,其中的佼佼者如容闳、詹天佑等。之后随着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中国逐渐开始重视日本,加之日本留学花费较欧美来说少,所以日本又成为中国留学的第一地点。但无论是留学欧美还是留学日本,这些接受了新式教育的人才对于自己国家的看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们眼中腐朽的帝国已经是非改不可了,于是他们之中的一部分人走上了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的道路,而另一部分则直接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对于已经远远落后西方的中国来说,无论是教育救国,提倡发展新式教育,还是迅速扑灭革命烈火这样的目标已经让腐朽的清王朝不堪重负了。为了适应新兴知识分子的各种要求,并使之成为帝国新的柱石,清政府必须进行改革了。
(三)统治形势的改变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为了更快的镇压南方的各种事变﹐清政府给予了汉族官员较大的权力,让他们自己团练,培植自己的势力。在庚子事变期间,南方的各位督抚认为清政府发出的宣战诏书是“乱命”,因而选择了共同抗旨,这就是所谓的“东南互保”。而且在这段特殊的历史时期里,居然有不少的地方大员蠢蠢欲动,甚至被清廷看作是中兴柱石的李鸿章、张之洞都在其中。有人甚至建议李鸿章:“拥两广自立,为亚细亚洲开一新政体……”[1]地方督抚公然对抗朝廷意志的行为在以往是很少见的,何况是这样的“准谋逆”。虽然“东南互保”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国家的实力,但是这也意味着统治形势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怎样消除地方越来越强的离心力,怎样维持中央的绝对权威,已经成为清政府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
二、外部压力
《辛丑条约》之后中国已经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而促使清政府改革的外部压力主要来自于帝国主义列强对清政府的蛮横要求,以及帝国主义列强加强了对中国利权的掠夺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一)帝国主义列强对清政府的蛮横要求
庚子事变让帝国主义列强见识了中国盲目排外的巨大破坏力,这种破坏力让帝国主义列强心有余悸,对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的担心也发展成为了列强心里的一个巨大阴影。庚子事变让西方世界对中国有了这样的看法:中国还是一个很落后的国家,要想彻底阻止这样大规模排外事件的发生就应该使中国尽量和其他国家的价值体系、行为方式保持一致。而且为了更好的与中国人打交道,中国的行政机构也应该尽量和其他国家保持一致,裁撤、改组影响效率的各种部门,并处理那些极端排外的皇亲贵胄、地方督抚。从《辛丑条约》中清政府与列强议定的,派醇亲王载沣为头等专使大臣赴德国对克林德公使被杀一案表示道歉,在克林德被杀处所处建立纪念碑,并严惩庄亲王载勋、端郡王载漪等参与过排外活动的官员的条款中,清政府就应该领会到了这一点。
(二)帝国主义加强了对中国利权的掠夺
帝国主义列强在历次侵华战争中几乎都没太大损失,这样的一个以全胜姿态站在清政府面前的“太上皇”已经丝毫不顾忌清政府的力量了。庚子事变反映到财政上的直接结果,就是《辛丑条约》,规定赔款总额为45000万两海关银,年息四厘,这对于清政府来说无疑又是一项沉重的负担。除此之外,列强之间纷纷缔结双边协议,重新调整与远东的国家关系。准备以更“文明”的方式得到他们所想要的一切。虽然这些条约几乎无一不在标榜“尊重中国主权”,“保全中国领土完整”,实际上却是在“保全”的幌子下更加疯狂的瓜分。中国的铁路90%以上被列强控制,航运业也被英国的太古、怡和以及日本的日清三家公司瓜分。工矿企业更是被列强的垄断组织所压榨,其中比较出名的就是日本的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列强对中国利权的无度掠夺,使得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对于这样的情况也不得不认真考虑,要维护自己的统治,就必须改革。
(三)国际形势的变化
1904年,日本和沙俄在中国的土地上爆发了战争,当时国际上的观点普遍认为老牌的帝国主义沙俄将打败刚刚起步的日本,但是这场战争以日本的胜利而告终,俄国失去了独霸东北亚的地位,日本则借此机会开始确立自己在东北亚的优势地位。日本的胜利对于当时清政府一些官员来说是一次巨大的冲击,这意味着东方人第一次完全打败了西方列强,锐意改革、君主立宪的日本打败了刻板保守、君主专制的俄国。俄国的战败间接促成了1905年革命的爆发,沙俄政府为了缓和国内动荡,也被迫进行了一系列调整,满足了一些人民的要求,并最终于1905年12月颁布了选举办法。沙俄的改革行动在当时的世界舆论中等于承认了专制必败于立宪这一论断。这样的现象更加激励了清政府希望通过改革使自己走向富强之路的坚定信心。
三、结语
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内外因的联动促使清末新政的产生。就新政最终的效果而言,对于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来说,清末
新政是失败的,新政中的一系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速了清王朝的陨落。但是就现代化进程来说,清末新政成规模、多方面的推动了20世纪初中国的现代化。新政中建立了一系列的新部门,外务部、商部和巡警部改建、设立等都是中国数千年的一大变局。这些部门的设立做到了分工明确、职能完善,脱离了中国传统政治体制的发展轨道,与西方政治体制接轨,走上制度的现代化、规范化,提高了自身的行政效率。新政改革还促进了中国各项事业的现代化发展。以交通运输为例,全长340里的官办京张铁路就在这一时期修成通车,这是中国人自主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对中国交通运输业的意义重大,这意味着在中国人自主的交通运输的现代化尝试取得了成功。更为重要的是新政促进了中国人思想认识方面的现代化,在新式教育的冲击之下,在传统语境里中国位于“世界之中”的神话自然破灭,“天朝上国”的迷梦也被现实击得支离破碎,“开眼看世界”不再只局限于少数开明的士绅官吏。现代化观念的传播也为中华民族的彻底觉醒做了准备。
探究新政推行的原因,见微知著,我们可以感受到20世纪初中国整体面貌和所面临的挑战,更为深刻地了解我们国家过去所经历的艰辛、坎坷,也能够理解现代化建设对于中国的意义。
[作者简介]赵宗仁,男,汉族,云南腾冲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国际政治。
[1]出自梁启超《李鸿章》,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2]出自吴永、刘治襄《庚子西狩丛谈》,中华书局2009年版。
[3]出自张海鹏、李细珠《中国近代通史:新政、立宪与辛亥革命(1901—1912)》,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出自梁启超《李鸿章》,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