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省雪峰山地区的民间艺术与人文特色

2022-04-29王诗芸

文学艺术周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雪峰山大歌侗族

湖南省雪峰山脉是个人杰地灵的神奇山脉,自古为多民族栖息之地。湖南省怀化市有5个少数民族自治县,近200万人口,占怀化市总人口的40%左右。这里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异常丰富,各民族文化争奇斗艳,是中国艺术文化的重要资源。本文通过对雪峰山地区文化艺术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以及实地考察研究,探索雪峰山地区各民族不同的艺术表达形式与人文特色。

雪峰山脉,位于云贵高原东部边缘和尾端,主要包括雪峰山、大南山、新邵县的金龙山—天龙山—猪婆大山,长度近400公里,宽度变化很大,主干最宽地带有120公里,总面积达5万多平方公里。那一道连绵的山脉,北达洞庭,南跨五岭,是中国地势第二级台阶的标志性山脉,也是中国第二级山地向第三级丘陵地带过渡的分水岭之一。雪峰山脉的主峰雪峰山,海拔1934米,东到益阳市、南临邵阳、西至怀化沅陵、北到常德,是整个湖南省最大的山。

雪峰山主峰苏宝顶位于怀化市洪江市境内,长年有积雪,且“冬冷夏凉,冬干夏湿”,高峻陡峭,阻隔了大西南通向中原的道路,是一道天然屏障。雪峰山年平均气温12.7℃,年最高气温约27℃,年最低气温约-10℃,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雪峰山上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有木本植物90余科、700多种,树种以杉木和阔叶林为主,有各类野生动物190余种。

雪峰山地区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文化园”,各个民族艺术文化色彩不一,他们有自己的方言,虽然没有形成文字,但也都独具特色。善良勤劳的少数民族人民靠着双手与智慧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历史。侗寨芦笙、瑶山号子、苗岭山歌、哆嘎多耶等,体现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苗族特色的银饰、蜡染,侗族特色的银项圈、织锦,瑶族挑花,还有土家族花头帕,体现少数民族服饰特色;吊脚楼、风雨桥、鼓楼,代表着各少数民族独特的建筑工艺,体现少数民族建筑特色。这一切,是文化也是情怀,更是雪峰山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艺术结晶。

一、少数民族“民声”

怀化坐落于雪峰山山脚,属于多民族聚居区,除了汉族以外,还有侗族、苗族、瑶族等45个少数民族,而侗族、苗族人口有170余万,占当地人口的30%,是居住在怀化的主要少数民族。侗族、苗族人民淳朴善良、热情豪放、性格开朗,美丽的自然环境、优越的居住条件,造就了他们崇尚自然、热爱生活的个性,他们从大自然的和音、生活的节奏、劳动的韵律中创造出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的民歌。流传于通道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等地的多声部民歌有着浓郁的少数民族特色,在和声的构成、曲调高低特征、表演形式等多个方面都有着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特色。

侗族民歌主要以侗族大歌、喉路歌的形式广泛流传于通道侗族自治县周边。侗族民歌虽然都是多声部民歌,但是特色各有不同:侗族大歌,一般在节日或招待宾客时演唱;喉路歌,内容大多是歌颂人文历史和情感生活。侗族大歌有普通大歌、叙事大歌、声音大歌三种,“嘎老”是侗家人对普通大歌的叫法,歌词简单通俗,主要唱的是日常生活;叙事大歌叫“嘎窘”,歌词灵感主要来源于美好的爱情和神秘的民间故事;声音大歌叫“嘎索”,歌词内容不多,重在表现音律,也常有模仿动物声音的内容,主要是学鸟鸣和虫叫,有着动听的旋律和复杂的和声效果[1]。侗族喉路歌基本上是无伴奏合唱,因歌中以“喉路”作衬词而得名。侗族喉路歌演唱形式多样,主要有花歌、俏歌、讲歌,演唱者分为主唱和陪唱。陪唱可以是一人或多人,随和主唱的旋律,演唱时多声部交融,时而主唱独唱,时而伴唱独唱,时而合奏,时而分奏,是很有韵律的音乐形式。喉路歌整体歌词不多,拖腔较长,学习难度大,是侗族人民交流、娱乐的重要方式[2]。

苗族歌鼟主要传承在靖州侗族苗族自治县的三锹乡苗寨,三锹乡是以侗族、苗族为主的多民族杂居之地。“鼟”是酸汤话语言,是当地苗族、侗族共用的非汉族、非侗族、非苗族的语言,在苗族歌鼟中是指歌曲的各个声部,一个声部便是一鼟。歌鼟是三锹乡苗寨多声部苗歌的总称[3]。三锹苗歌的形式多样,其中以茶歌、酒歌、饭歌等最具特色,每类歌曲又有多种不同的曲调形式。饭歌、酒歌、茶歌顾名思义,是苗人在吃饭、敬酒、喝茶时营造气氛所歌唱的乐曲。

侗族、苗族人民对音乐情有独钟,歌曲对他们来说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日常交流的方式,更是民族文化的传承。歌声为苗侗人民带来内心的安宁,寄托了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国民族艺术的华美乐章。

二、神秘传说

雪峰山古时道路不畅,与外界交流甚少,所以当人们面对无法用常理来解释的异常现象时,往往会相信鬼神之说,让一些看似不合理的事“有章可循”。无法解释的神秘事件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口口相传,肆意渲染,给雪峰山地区的神秘传说蒙上了一层面纱,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究竟这些传说有几分真实,现有的记载也不多,谁也无法给出一个确定的解释。

神巫,即神道与巫术。湘西有“三大邪术”——赶尸、放盅、辰州符。据说赶尸源起于几千年前蚩尤带兵打仗,战败后尸横遍野。蚩尤不忍心追随其出生入死的士兵游魂荒野,让会法术的军师念咒,命令死尸站起来跟随军师回归故乡。赶尸传说体现的是少数民族人民落叶归根的念乡情[1]。放盅传说则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未婚女子为了追求心上人,把“盅”放入心上人的餐食中,令其饮食后言行呆滞,如丢了魂魄一般,只有找到下“盅”之人方可获救,条件也不言而喻,自然是取其为妻。放盅传说表现了苗族女子对爱情的狂热和大胆追求,也是对传统男权社会中女性被压迫的不满,同时也讽刺了古代一夫多妻的制度。至于“盅”究竟是什么,有人说是草药,有人说是虫子,还有人说是某种仪式,没有统一的说法。相比赶尸与放盅这样的巫术传说,辰州符则更像是神道。有人时运不济、家庭不幸,便认为自己染上了“不干净的东西”,就会请法师“做法”。法师在黄纸上用朱砂或鸡血画上某种符号,声称把黄纸贴在门窗床头或折成护身符随身携带便可挡鬼辟邪。当法师做完仪式之后,由于巧合或者心理暗示,难题如果迎刃而解,人们便会相信神道的存在。除了赶尸、放盅、辰州符,当地还有很多亦神亦巫的传说。

不管是神道还是巫术,雪峰山地区的各类艺术形式都能见到它们的影子,神巫文化已经成为少数民族生活中难以分割的一部分,这也给雪峰山这块神奇的土地留下了诸多未解之谜。

三、红色土地

雪峰山令人向往,它的英雄本色是重要原由之一。20世纪初,血气方刚的雪峰儿女响应共产党的号召,轰轰烈烈投身革命事业。向警予、粟裕、滕代远等一大批革命先辈,都是从雪峰山走出来的。引领时代的雪峰英雄儿女,是雪峰山哺育的一代人杰,撑起国家与民族的脊梁。

通道会议是中央红军长征途经通道时,在恭城书院内召开的临时紧急会议,这次会议促成了历史上著名的“通道转兵”,拯救了党的重要军事力量,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重要基础,成为党在长征途中伟大转折的重要开端。

抗日战争最后一仗是雪峰山会战,这是国民党军队二十二次大型会战中少有的中日对攻战。中日双方最强精锐部队在雪峰山狭路相逢,战役长达两个月,最终日军战败投降,为抗日战争画上句号。

受降纪念坊位于距离芷江县城3.5公里的七里桥村,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标志。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同年8月21日至23日,受降仪式在雪峰山脚下举行。从九一八事变到南京大屠杀,从卢沟桥的狼烟到七里桥的受降,这一段中华儿女拯救民族危亡的伟大抗争的历史——静静定格在阳光穿过的凯旋门里。受降纪念坊见证了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四、雪峰山美食

民以食为天,吃是世界各国人民永恒不变的共同话题。雪峰山的子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劳作的同时也创造了各具特色的“雪峰山美食”。

姜炒鸭:先将鸭子切成小块,用大火煎至金黄,拌上洪江蜜汁甜酱、新鲜的子姜、紫红辣椒和上好的五花肉,加上香葱等佐料以及鸭血粑,美味无比。

鸭血粑:需要将糯米先加盐水浸透一天,在杀鸭的时候,将鸭血淋在糯米中,再把生血粑倒扣在涂有茶油的大碗中,蒸15分钟后倒出,再把蒸熟的鸭血粑切成薄片或小方块,放在高油温的锅中炸至表面酥脆,再与鸭子一起拌炒,既有嚼劲儿又香酥可口。

啤酒鸭:先将洗干净的鸭子剁成小块,高温爆炒至香味溢出,放入啤酒两瓶以文火煨焖,待啤酒煮干后放入青辣椒、香葱、酱油、姜米、大蒜米等,就能出锅品尝了。

在洪江,小吃应有尽有,最有特色的就是干挑粉面二合一、灯盏粑、猪油粑粑、小香肠、腊肉、拖面、葛粉和汤圆粑等。干挑粉面二合一,首先将当地特色的粗粉用热水泡一天,与独有的碱面一起下入沸腾的水中,捞出后拌以猪油、酱油、辣椒、蒜末、香葱丝、猪肉臊子及食盐拌匀。猪油粑粑,以面粉皮包上干笋丁、瘦肉丁等,加食盐拌匀,放在平底锅内煎熟。拖面,用茼蒿或南瓜花与加了盐的面浆一起拌匀,在油锅内炸熟。洪江的汤圆粑粑令人回味无穷,它的做法比较烦琐。首先将少量米粉子均匀烫熟,再和生的米粉子一起拌匀,揉搓成细条后用小刀切成颗粒状,用茶油炒至金黄,再丢进煮沸的水中,待煮熟后捞出。吃的时候需要加上香葱、食盐、油辣椒等辅料,吃起来其味无穷,是洪江人民最喜爱的小吃之一。

五、结语

雪峰山地区的民间艺术与人文独具特色、自成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重要的精神文明财富。雪峰山地区的艺术文化是多样的、包容的,少数民族特色是雪峰文化的灵魂,它的纯朴、粗犷,它的神秘、圆融,呈现出传统与现代、梦幻和现实碰撞产生的艺术魅力,展现了开拓创新与锐意进取的大无畏精神。我们在挖掘雪峰文化的同时,也要加强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让雪峰山的艺术文化更繁荣、更绚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光辉的照耀下,展现出更顽强的生命力。

[作者简介]王诗芸,女,汉族,湖南怀化人。湖南医药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

[1]出自梁梅《侗族大歌的符号学解读》,《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第5期。

[2]出自杨果朋、李强《湖南通道侗族喉路歌鼟》,《中国音乐》2008年第3期。

[3]出自李强、张文华《湖南三锹苗族歌鼟》,《中国音乐》2009年第4期。

[1]出自肖忉《夜郎秘境:古老的湘西赶尸术正徐徐揭开神秘的面纱》,新世界出版社2013年版。

猜你喜欢

雪峰山大歌侗族
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
侗族大歌传承的结构
——基于从江县侗族大歌传承实践的分析
满天星,星满天
雪峰山诗篇
满天星,星满天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民间音乐类】 侗族大歌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侗族养生防病抗衰老经验荟萃
雪峰山隧道群独立网精度检测与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