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研学之认识窑洞
2022-04-29曾敏
曾敏
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居住的房子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现代物流的便利,让运输越来越容易,各个地方都能轻易获得不同的建筑材料来建造房屋。而在古时代,人们更多是就地取材来兴建房屋。今年跟随老师们来到陕北研学后,我学习了一种就地取材来兴建房屋的真实案例:窑洞。
来到陕北黄土高原的重要城市延安后,我们入住了用旧窑洞改建成的酒店。随后,研学导师带我们看到黄土高原茂密的植被。这是因为近几十年来,当地民众在政府的号召下退耕还林,重新植树造林,才形成了如今茂密的植被。早期古人因为开荒等原因,在黄土高原大量砍伐树木,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从前,由于黄土高原植被稀少,缺乏木材,所以难以使用木材建造房屋。而且从机场到酒店的一路上,导师们也让我们细心观察,基本上没在当地发现我们南方地区常见的石头山。因此,也难以像我们南方一样,用石头建造房子。
我们站在黄土高原上,看到这里黄土十分的厚实。往上一直到山顶,往下一直到深沟都是黄土。导师说黄土高原的黄土一般厚达150-250米,这么深厚的黄土,特别适合挖掘洞穴居住。随后导师又让我们做了几个小实验,去验证当地为什么适合挖掘窑洞居住。我们都听说过,黄土高原的窑洞冬暖夏凉。其中的一个实验,让我们从科学的角度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窑洞的冬暖夏凉。
研学导师就让我们用小纸板做了两个小拱洞,一个盖上厚厚的黄土,一个什么都不盖,并在里面放进温度计。过了一段时候后,我们拿出两个温度计一看。盖了黄土的拱洞里的温度计温度只有20摄氏度,没盖黄土的拱洞里的温度计温度跟外面的气候一样,都是26摄氏度。研学导师就让我们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我们经过一番讨论后,最后在导师的指引下得出结论:因为昨天晚上下了雨,导致实验时黄土都是湿的,含水量大。而水在蒸发的时候,是一个吸热的过程,会带走黄土的热量,所以会导致盖了黄土的拱洞里的温度偏低。加之黄土是热的不良导体,窑洞也只有一扇门,其余的两侧和顶部都被厚厚的黄土覆盖,与外界的空气交换少,所以外界的热空气也进不了。所以就导致了窑洞夏季凉爽。
接着,我们用手机看了下方向,发现窑洞基本上都是坐北朝南。而我国冬季主要吹偏北风,因此冬季寒冷的北风会被窑洞北边的山体挡住,冷空气难以进入窑洞内。在我国白天的时候,太阳基本上都是在南方。朝南的窑洞,加上窑洞都建在山坡上,更加方便冬天的阳光照射进窑洞内,使得窑洞白天的温度升高。
最后,我们还发现窑洞门口还种了几棵大树,其中几棵还是我们南方少见的梨树。经过当地村民的同意,我们几个男同学还爬到树上,摘了香甜的梨子分给大家吃。我们在吃梨子的同时,研学导师还让我们思考:这些树木对窑洞有什么作用呢?我们经过讨论后,也得出了结论:这些树木夏天枝叶茂盛,有利于阻挡夏日的阳光进入窑洞内,令得窑洞温度不高;但是到了冬天,北方的树木纷纷落叶,这样反而不会阻挡冬日的阳光进入窑洞内,令得窑洞温度逐渐升高。原来这些大树不仅能给人们丰富的果实,还对于窑洞保持冬暖夏凉有这样的神奇的作用。看来生活处处都有知识,需要我们细心地去观察和研究。
不过经过时代的变迁,窑洞的缺点也逐渐呈现出来。后来在政府和企业的合作下,当地的村民都从山上的窑洞搬下来,住上了山下交通更便利的小楼房。原本山上的窑洞则被开发成了以窑洞为主题的酒店。这次旅途的第一站,我们入住窑洞民宿,就让我改变了印象中窑洞是灰尘仆仆的印象。新时代的窑洞在外观和功能性上,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其既保留传统窑洞的特点,又加入了现代化设施。具有当地特色的窑洞民宿不但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也向外界很好地宣传窑洞的独特魅力。
数千年前,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劳动人民能想到如此好的建筑方式去建造房屋,另我不得不赞叹他们的智慧。窑洞不单止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更是人类在用不屈不挠的精神与大自然做斗争的见证。希望我们中国的古建筑也能在互联网时代走进更多人的生活里,让更多的人去认识窑洞等传统建筑,让传统建筑继续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