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设情境助写作

2022-04-29黄霞

课堂内外·高中教研 2022年4期
关键词:新高考背景新教材作文教学

黄霞

摘  要:高中作文教学一向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三新”背景下,在明确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教师应具有跨媒介意识,善于整合生活资源。在高中作文教学中具体策略有:1. 抓住时机,勾连生活体验,让学生“想写”;2. 巧设情境,提升思维品质,让学生“能写”;3. 搭建平台,创设自主环境,让学生“会写”。

关键词: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背景;核心素养;作文教学

一、背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高中语文教育中,作文教学有着特殊的地位:它是学生语文知识和语文素养得以积累和提升的重要渠道,同时也可以较为完整地体现语文专业的全部教学成果。

从试卷分值来看,总分150分中作文满分为60分,占总分值的40%。因此,高中作文教学一向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语文教师始终重视并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加以研究探索。

2017年新课标颁布后,新教材随之迅速出台,随后即是指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和测评的新教学和新高考。“三新”背景下,教师要在明确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依据语文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特征,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辩证统一中,通过革新教学观念、重塑师生关系、优化教学过程、改变评价方式等诸多方面的改革,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实现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具体到高中作文教学,教师同样要认真研究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应时而变,守正的同时更注重创新。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尤其是2021年全国卷和新高考全国卷来看,作文的考查大都具有指向核心素养、重视情境设置、依托任务驱动、解决具体问题等特点。这是新课标理念的直接体现,也是对现阶段高中作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二、教学策略

《新课标》提出了“在生活和跨学科的学习中学语文、用语文”“观察语言文字应用中的新现象,思考语言文字发展中的新问题”“拓展运用语言文字交流的途径,学会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交流”等目标。结合近几年作文教学尤其是高三作文备考的经验,笔者认为:在“三新”背景下,教师应当具有跨媒介意识和善于整合生活资源的智慧,抓住时机、巧设情境、提供平台,引导学生从“想写”到“能写”直至“会写”。

(一)抓住时机,勾连生活体验,让学生“想写”

陶行知说过:“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写作的素材多半来自作者的现实生活。《新课标》也注重时代性,重视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参与性、体验性。但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对生活、对生活中的素材并不敏感,“熟视无睹”现象时有发生,“无话可写”的结果也就不难想象了。教师有必要抓住一个个“天时地利”的时机,将生活情境与语文教学情境相结合,让生活素材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勾连,激发他们“想写”的欲望。

教育讲究时机,写作教学亦是如此。热点事件发生后写写点评、聆听了讲座后写写心得、课堂上学习了某个文本写写感悟……形式不一而足,也不要求每次都是整篇作文,关键是要利用与学生的思想、兴趣、能力契合的时机,引导学生留心生活,将媒体、网络上的热点话题和社会新闻引进语文学习和作文教学中,让他们有话说且愿意说。微写作与整篇写作有机结合,让学生有兴趣去写,他们才有可能越写越好。

比如五四青年节时,我校特地为高三学生举办了隆重的“成人仪式”;恰好,B站也推出了宣传片《后浪》,引发了网友热议。于是,抓住“五四青年节”这个时机,借助年级组精心编印的讲义以及短片《后来》《看见》等视频资源,引导学生回顾历史上的特别是100年前五四运动中的青年事迹,结合名家论说青年的作品、成人礼上师长寄语和当下生活中的青年实况,让学生写《后浪》观感、写对青年身份的认识、写“青年该不该佛系”的思考。学生热情高涨,写出了许多情理兼备、见解独到的文字。其中阮诗怡同学写道:

当我们为后浪的汹涌而心潮澎湃时,当我们因后浪上的广阔天地而激昂时,请不要忽视后浪下的暗礁。

诚然,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文化较为繁荣的时代,我们拥有更多表现自我的机会与选择的自由。然而我们亦不可忽视那些被批评的年轻人,犬儒、佛系、娱乐至死的人。他们被时代的浪潮裹挟吞没,不似后浪奔腾。层层的后浪如此相似,不同的是时代。唯一能让后浪胜出的,是前方前浪未能跨越的暗礁,以及成为前浪后依然奔涌不止的生命力。

“我因看见风暴而涌如大海。”后浪下是危机、是挑战、是奔涌不向前的不竭动力。

当时机得当的写作贴近学生的切身感受时,学生思维的火花便被点亮了。

可见,写作不应只局限在固定的“当堂作文”或整篇作文,理想的写作状态是“想写就写”,无论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教师要善于整合资源、制造“想写就写”的时机,培养学生将生活情境转变成素材的能力,让学生从“怕写”走向“不怕”,并且因为有话说而“想写”。

(二)巧设情境,提升思维品质,让学生“能写”

人们常说“我手写我心”,心有所想,才能从“想写”走向“能写”。这中间的思维培养过程不容忽略。写作教学中写作思维的培育决定着写作教学的质量,因而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我们也重视阅读摘评、课前演讲等教学形式。然而,我们现在面对的,是在与各种媒体打交道中耳濡目染、伴随着各种电子产品长大的一代,陈旧的、僵化不变的形式已很难吸引他们的兴趣,传统的摘评、演讲也只能变得敷衍或流于形式。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并“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而近几年常考的任务驱动型作文,更是强调情境性、思辨性、实践性。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高中作文教学在写作思维的培育中应寻找突破点,巧设情境,提升思维品质,让学生“能写”。

比如笔者发现综艺节目《奇葩说》深受学生欢迎。节目中,正反双方分别持论,观点有对抗性;辩论开始前先投票,过程中观众可以改变观点“跑票”……这些形式,与有意思的辩题、有个性的辩手、有技巧地表达一起,使辩论也能成为观赏性极强的综艺节目。于是,笔者就将《奇葩说》的形式借用到了课前演讲中。演讲话题是观点对立的,如“视野越大幸福感越强/视野大幸福感未必越强”,用2分钟双方分别陈述,胜负欲会让学生更精心准备;开讲前请全体学生选择一个观点投票,听完演讲后再次选择,看“跑票”情况定出胜负;听众要用一句话说明自己改变观点的理由,而不是只当“吃瓜群众”;课后学生就论题再自由写作,一周至少写一篇。

借辩论的情境,打通说和写;要2分钟说得好,就要反复斟酌演讲稿,琢磨逻辑,提升思维;想或一句话表达到位,必须听得认真、概括精准;自由写作,让一次演讲变成人人都要参与的事。如此的演讲形式,深受学生喜爱,甚至成为他们紧张的高三学习中每周最期待的时刻。

同样,在传统的阅读摘评中,也可以设置点有趣的生活情境。比如笔者班级有一本“阅读漂流本”,教师或同学推荐了某篇文章贴上去后,有兴趣的同学就会以跟帖的形式展开点评。因素材新鲜、紧贴当下生活,学生爱读爱写,而“跟帖”的方式方便交流思想。比如有一期推荐的文章有关“都市种菜”,后面的跟帖充满着针锋相对的辩论意味,因而精彩纷呈:

一方阳台里的一小块菜田,无疑是无数人心中田园野梦的缩影,辟一块空间,不影响他人又不打乱生活,费些许心时,打理三两植物却收获大大的满足。都市种菜是对最不切实际的野梦最简单可行的实践,其中凝聚了当代都市人匿于心底的希冀与小而闪光的智慧。(李可儿)

都市人种莱,是因为他们向往田园生活,想成为一个农夫吗?我认为不是这样,人们在城市中种菜,实际上只是为了在快节奏的日常生活中寻求一些调剂,从中发掘乐趣,体验一种别样的生活方式。(薛伟凯)

种菜不过是在乡村长大的人移居城市后闲来无事的怀旧,财务暂时的自由下对于旧味道、旧心境、旧时光的回归。不是城里人想要种菜、想当农夫,而是种菜恰好击中了这一代城里人。在城里种菜和我们的田园情结不同,它不会是一个长久的趋势,因为每一代人都会有自己的消遣和怀旧的方式。(杨佳赟)

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深刻性、全面性、灵活性思维品质的培养与“生活情境”天然联系在一起。整合资源,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辩驳,在思考中梳理、提升,写作与思维的质地就厚实起来了。

(三)搭建平台,创设自主环境,让学生“会写”

叶圣陶先生曾说:“作文就是说话。”但是,“想说”“有话说”了之后想要“把话说好”,也就是“会写”,还需要技巧的习得,更需要漫长的积累与实践的过程。

《新课标》指出:“把握信息时代新特点,积极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使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与提升能适应社会进步新形势的需要。”高中写作教学要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写作搭建平台,创设自主环境,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方式习得技巧、学会积累,最终从“能写”走向“会写”。

注重阅读积累、注重感悟思考是学生从小听到大的作文技巧,但具体怎么操作却很无措。教师要帮学生搭建起平台,教会学生知道积累什么、怎么积累、怎么化用,让学生学得巧借他人之思、逐步完善自己思想的方法。如建立本班语文学习QQ群,以推送优秀阅读材料或视频资料、发起话题讨论、线上会议等形式,让学生在平等、自由的氛围中自主学习积累。笔者曾就罗振宇“时间的朋友”跨年主题演讲进行过一次QQ群在线讨论,师生一起盘点其对写作的意义:“基本盘”“躬身入局”“我辈”等概念新颖而有内涵,可以借了来帮助表达自己的观点;用贝聿铭的故事讲道理、用对比突出观点等论证技巧,可以学来让论证更有说服力;“希望不是未来的东西,它是看见此刻的方式”等金句中闪烁的智慧,恰可以用来补充看问题的角度、宽度、深度……搭好平台,让学生有抓手、有方向,写作教学就易有成效。

而在高中生的学习成长中,学伴的作用不可小视,教师要有足够的敏锐为之提供合作、探究的平台。疫情防控期间,笔者和学生作了“素材分享与运用”的线上课尝试。大体流程是:学生5分钟线上演讲分享素材,随后其他同学通过腾讯在线文档完成素材的运用写作,再由演讲者总结这份文档,并在第二天完成复盘,所有材料上传群里供回看复习。因为作业是共享文档,所有人都可以看到别人的作文,学习他人的优点以激发自己的思维火花;且可在别人的作文后留言,交换观点、质疑辩驳,使思维或走向开阔或更加深入。而演讲的同学则收获更多。在把全体同学运用素材写作的议论语段放在一起,经过比较、归类、点评,他往往发现:自己原先对素材的理解可能狭隘或肤浅了,同学帮他拓展了视角、挖掘了深度;别人的语段里提供的素材与自己的或同质或相反,这让自己的素材上升为类而变得更丰厚了;别人的精巧构思、漂亮引用,恰恰丰富了自己的词句与表达角度……这个过程中,教师仅负责搭建这个供学生互相学习与分享的平台,具体的学习活动都由学生自己完成。而在与同伴合作、探究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越来越有思想与技巧,越来越会写了。

正如荀子在《劝学》中所言:“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善于整合信息资源巧搭平台,为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积累素材、学习技巧、碰撞思维提供方便,引导学生走向“会写”。

三、总结与启示

《新课标》提出“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提醒每一个高中教师:要抓住无处不在的语文资源和实践机会,在具体情境中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自觉意识。高中作文教学亦是如此。遵循作文教学规律的同时,立足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与时俱进、大胆创新,语文教师应该会有更多的办法、更高明的手段,让学生的写作与表达能高效完成任务、解决具体问题并指向核心素养,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并最终实现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责任编辑:汪旦旦)

参考文献:

[1]杨培明. 高中作文教学的语境变迁与视觉美学反思[J]. 中国教育学刊,2015(11):78-81.

[2]吴德友. 借助多媒体,提升高中语文作文课堂教学效能[J]. 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2016(10):55.

猜你喜欢

新高考背景新教材作文教学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高中生涯规划课程在新高考背景下的实践与思考
初探新高考背景下如何实施融入新题型的阅读教学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英语词汇语篇教学法思路初探
谈新高考背景下改善普通高中学生中华传统经典阅读现状的方法与举措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