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的习作教学策略
2022-04-29许慧
许慧
【摘要】习作教学承载着立德树人、发展语用、提升表达等诸多育人使命。在习作指导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实现快乐表达;在密切联系生活中,护航学生的真情表达;关注学生的具身体验,实现自信表达;拓展写作思路,激励多元表达;培养观察能力,促进清晰表达;激活想象,实现灵动表达。
【关键词】习作教学;立德树人;发展语用;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我们的习作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如何在实际习作教学中精准落实这一目标,有效促进学生表达素养的提升,笔者试以部编版三年级习作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做法。
一、激活表达的兴趣,实现快乐表达
小学生的性格比较单纯,喜形于色,很多情绪和情感会直接地表露出来,而不会像成年人一样隐藏起来。因此,在学习的时候,小学生的情绪是非常真实的,开心还是低落,乏味还是感兴趣都会表现在脸上。所以,对于教师而言,需要积极地调动起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喜爱之情,实现其快乐表达。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要先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乐趣,这样小学生才能有创作的欲望。
新课程理念下的习作指导教学,尤其强调要将学生写作的重点放在培养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上面。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改变教学策略,转变学生的学习和写作态度,让他们从一开始的不愿意写作,变得逐渐地主动写作,从“要我写”变成“我要写”。
比如在教学《猜猜他是谁》时,可以加入《快乐读书吧》栏目当中的故事。学生对此会产生较高的兴趣,并且主动地猜测故事当中的人物。当然,教师还可以选择小学生喜欢看的一些动画片,从中筛选出动画人物,让他们自由地编写故事,从而消解他们对写作的畏惧感,在乐趣当中学习写作。
教师要充分地认识到小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才上心,所以在写作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将培养兴趣放在第一位,通过兴趣导向使得小孩子喜欢上写作,教师的教学效率也会得到显著地提高。
以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的第六单元习作《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为例,教师在对本章节进行教学时,重心放在人物写作上面,需要教会学生如何掌握写人技巧以及掌握人物的特点,从人的神态、动作、表情等描写入手,如何表达人物的情感。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多采用生活的素材,语文教师可以在下课活动期间去教室外面拍一些好看的照片,最好是人物照片,在正式上课时,通过投影仪将照片投放出来,让学生自主地描绘画面,并写成文字。
比如一张照片中,一个女学生扎着马尾辫,在闻校园里花坛的花香。学生在看到这幅画面时,有的学生描述道:“女孩子闭着眼睛,踮着脚尖轻轻地嗅花朵香味。”而有的学生重点不在于人物的面部,而在于人物的穿着,他描述道:“女学生穿着漂亮的碎花裙,在花坛旁边抬头闻花香。”可以看出,这样的课堂模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写作主动性,还使得学生能够多方位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学生之间也形成了良好的交流和互动,多角度对画面进行描写。教师让学生自由地发言之后,需要从专业角度讲解人物写作的技巧,从人物写作的要点到人物写作的情感,如何将人物形象刻画和性格相结合等等。从人物的外表、穿着、形态等多角度地展开教学,使得学生能够全面地掌握人物写作的方式。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再次创作,用简短的语言来刻画人物,这样不会给学生太大的压力,完成作业的情况变好,真正地达到了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和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
从国内外的诸多案例来看,小孩子玩耍的天性一旦被利用起来,将会发挥巨大的作用,对于小学生而言,玩耍是天生的,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地将“玩耍”和“教学”结合在一起,这既是对儿童天性的遵循,也是对自身教学的一种质的提升,尤其是在写作教学方面,“玩和学”将成为金钥匙。
二、通过生活化教学,实现真诚表达
小学生的思想还不成熟,很多时候上课注意力无法集中,而教师需要将教学课堂逐渐地生活化,贴近小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而使得他们能够集中注意力,真诚地表达内心思想和情感。对于语文写作来说,技巧是一方面的,更重要的是情感的运用和表达。教师需要跳出传统的教学模式,摆脱教学大纲的约束,更好地根据自己班上学生的学习情况展开教学,实现有效地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写作知识技巧。
比如在教学生写作当中的拟人句时,可以先用一段话来引入—“假如你是一棵大树,有狂风暴雨到来,会有怎样的想法?”然后再深入到拟人层面,让学生想象自己为小花猫,面对狂风暴雨时的想法又会发生什么变化。这样层层递进的方式,能够使得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感受到拟人化用法的好处。学生在小学三年级开始接触到“写作”,且写作要求很高,在一开始学生就可能会产生畏惧的心理,甚至不敢尝试写作。教师需要掌握学生的这种心理,不断地告诉学生写作的要点在于真情实感,让他们能够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从日常的生活琐碎当中挖掘要点,融入到写作中,而不是完全地凭空想象。不管是哪一个阶段的学生,在生活中他们都是爱玩的,教师需要利用这一点,让他们能够将自己所经历的事情进行润色,形成一篇真情实感的文章。
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兴趣为导向,比如让学生通过短信、贺卡等渠道进行小篇幅的创作,激发他们对写作的兴趣。针对中高年级的学生,可以适当地提高教学层次,把握学生在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期的特点,教师可以组织举办黑板报、画报等活动,让学生自由地写作和发挥。
三、通过具身的体验,实现自信表达
根据调查来看,很多学生对于写作都是畏惧的,这是写作教学的重难点。探究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写作本身就具备难度,小学生能力有限,经常会感到写作难。另一方面,教师没有树立良好的教学目标,一开始就对学生严格要求,打消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小学生而言,尝试写作非常需要自信心。教师不能急于求成,在一开始设置太多的框架条件,一方面约束了学生的发挥空间,另一方面,使得学生不自信。教师需要站在小学生的视角上,去理解写作,不要用专业老师的角度去评判学生。
在对学生的习作进行评价时,有的老师总是对学生的写作问题进行挑剔,比如语句不通顺,错别字多等等,这样会损害到学生写作的自信心。问题当然要及时地提出来,但是要注重把握分寸,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其实,对于小学生而言,写出一篇完整的、字数充足的作文已经非常不容易,教师需要对他们进行肯定,支持和鼓励他们。教师可以组织手抄报活动,争取每个月开展一次,对一些写作好的学生,定期地将他们的文章抄写在黑板上,鼓励他们继续加油,在班级上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一些写作难的学生,教师更应该耐心地教导,尽可能地包容他们,即便是学生的写作水平不好,教师也要挖掘学生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在写作的道路上继续前进。
如有学生在写作《爷爷戒烟了》一文时,一开始就详细描写了爷爷一根接着一根烟时,家中烟雾缭绕的情形,长时间下爷爷手指被熏黄、牙齿被熏黑、自己的衣服也没有一件不被烫出洞洞,尤其是最近爷爷咳嗽得厉害,医生也叮嘱他不要抽烟。而后,写了爷爷在家人的一致反对下,开始戒烟,最后戒烟成功的事。对照本次习作要求,显然,小作者将起因写得过长,而经过太简略。但是,在点评时,教师不能一棍子打死,武断地给出不合格的结论,而要肯定学生观察的仔细,表达生活气息浓厚,而后委婉地给出建议,甚至和学生一起动手按照习作的要求修改。这样,让学生的表达不至于束手束脚,而是渐渐变得自信起来。
四、通过思路的拓展,实现多元表达
学生写作不只是需要有丰满的内容,还需要不断地扩展自己的思路,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挖掘精髓,融入自己的写作当中,不断地学习和提升,直到能够进行多元化的表达。教师需要发挥自己的作用,教导学生如何将白话转变为有内涵的语句,这就需要教师开拓他们的思维,进一步地开放学生思路。
小学生虽然年龄很小,但是却充满了想象力和好奇心,对新鲜的事物保持着高度的兴趣,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让学生大胆地去看、想、写,发挥自己的优势。教师可以开展活动——“我来编故事”,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以及发挥想象力编写故事,可以适当地提供人物、地点、线索等,发挥学生的创作力。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抛出一些关键词—“池塘”“花园”“田野”等,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创作,不要约束学生的思维,要扩展他们的眼界。
一般情况下,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大多数都没有事先统筹安排、合理布局、精心遣词造句的意识,基本都是机械地、流水账式地记录自己的生活,将写作和日记混为一谈,这样下去对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因此,老师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精心选材、谋篇布局的能力,比如在写作之前先列提纲,绘制思维导图,精心设计首尾呼应、点明中心的开头和结尾等。同时,要认真思考写作的顺序,力求写出与众不同、让人耳目一新的作品来。比如:大家都来写《我的心儿怦怦跳》,别人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我则直入现场,以声夺人;别人关注自己的心情表达,我则通过自己的反应,将心情变化藏在文字里……多元化的表达,多角度的思考,可以让习作精彩纷呈。
五、通过观察培养,实现清晰表达
对于一个人来说,了解事物的第一步就是学会观察,小学生也不例外。小学生的经历很少,因此对周围的事物可能缺乏直观、清晰地认识,在写作的时候无法准确表达,需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帮助他们清晰地表达。一方面要认真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另一方面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对搜集的信息和资料进行加工,这样才能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教师在日常生活当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他们留意身边的大事小事,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更深层次的情感和内容。
在部编教材中,专门设置了一个单元,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在教学这一单元时,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有条不紊地进行。首先,教师需要唤醒学生的观察意识,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一些小环节,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人物事物等,激发学生对周围环境的兴趣。其次,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范文以及课文,在课下需要结合课堂内容对生活进行观察,留心身边的点点滴滴,每天都有新的发现。
教材当中设计了写作例文,并且根据每一堂课程的教学情况配套设计了课后习题以及批注。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挖掘课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将自己的感受随时记录下来。教师可以统一地设置阅读目标,比如在《金色的草地》这篇文章中,教师可提问:草地的变化情况以及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教学目标能够使得学生重视观察,细致地感受作者的情感与表达,进而在写作的道路上养成良好的习惯,不断地深入观察并融入到写作当中,做到真情流露。
六、通过激活想象,实现灵动表达
想象力是小孩子最宝贵的品质,这对于成年人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写作教学当中,同样需要发挥想象力,学生的思路大多数都是千篇一律的,这是因为学生的想象力受到了束缚,写出来的文章内容空洞,立意不新,难以取得突破。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力,将想象力渗透到人物形象塑造、选题、立意等写作的方方面面。抓住这条主线,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教学计划,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使得学生能够在写作上打开思路,碰撞出新的火花,不拘泥于经典写作模式。
新编部编版教材十分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教材当中有很多关于写作想象力的要求,比如三年级上册的三单元中设置的写作任务就是以童话为目标,运用自己的想象力进行编写和创作。在后面还设置专门的单元《我来编童话》,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在创作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提示,比如故事之中的主角和配角有哪些?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里?故事发展时间线如何设置?这些问题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在合理的框架下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中,课后习题当中提到,让学生描绘自己在上下学路上所看到的场景,并且描绘出自己所想象到春夏秋冬四季可能出现的景色。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写作是小学生能力培养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对写作的激情,更好地掌握写作的技巧。一方面,老师要以兴趣为导向,让学生主动自觉地进行写作;另一方面,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多从日常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同时,要鼓励学生学会真情实感地表达,将写作和情感紧密结合;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为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张吉全.在单元例文学习中落实语文要素的习作教学策略——以部编版四年级下册教学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1(12).
[3]陈燕萍.“词句段运用”为第三学段习作教学搭建支架[J].小学教学设计,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