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型教学法在小学美术绘本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022-04-29黄钰盈
黄钰盈
导读: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近些年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得以广泛应用。任务型教学最大的优势就是能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学习目标。本文主要就任务型教学法在小学美术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对美的敏锐度和感受力,并能引导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开拓视野、增加见识,进而具备美术创作的能力。
我国一直在推行各个学科的新课程改革,在此过程中很多新型的课堂教学法也在不断得以应用,例如:任务型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这些新型教学法的应用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注意力,进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任务型教学法的核心就是为了提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明确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输课堂内容,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尤其像小学美术这样的课堂,实践性较强,以学生为中心才能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任务型教学法改善了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习惯,学生自学能力提升后,教学质量也相应上升。另外任务型教学法注重学生的身心素质发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根据学生的需求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构建了教师引导、学生自学的新型课堂模式。因此任务型教学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学习个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他们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发展,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也对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起到了促进作用。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任务型教学法非常适用,不仅翻转了课堂教学模式,还给学生提供了挖掘创新能力的机会,使美术课堂教学更生动丰富,增加课堂容量后,教学深度和广度也会增加。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散思维和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由此可见任务型教学法是适合美术教育的教学规律,并能最大程度开发学生潜力,促进学生学习动力的课堂教学方法。
一、小学美术绘本教学的重要性
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始终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这五项全面发展的内容中,美指的是美育。小学美术教育的载体是美术课程,小学阶段开设这门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让其从小学会欣赏美和创造美。通过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学生可以学习美术基础知识,学会简单的绘画技能,并能在教师的带领下,了解和欣赏国内外珍贵的艺术作品,通过作品了解和认识美,并传承中华民族和世界文化的丰富内涵。我国中小学制订的《新课程标准(实验)》里,明确规定了小学开设美术课程的必要性,同时要求教师按照模块教学的方式,循序渐进地教给学生必备的美术理论和实践知识。小学美术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绘画技能和欣赏作品的能力外,最重要的是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借助美术作品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良好的性格。由此可见,小学美术教学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失的,也是培养新时代学生必备的综合素养的最佳途径。新时期我国提倡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美术教育恰恰是終身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自古以来人们对美的追求从未停止过,而美的概念有无限的外延和内涵,可以是身边具体的花花草草、蓝天白云,也可以是美术馆里经典的艺术作品。不管是哪种形式的美,都需要人们具有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学生阶段需要积淀一定的知识才能具备,因此美术教育能奠定学生认知美的基础,并能在过程中展现学生无限的创造力。关于幼儿情感教育,国内外很多教育专家做过很多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以福建省南安市霞美第一小学为例,为了提高美术课堂的活跃性和吸引学生的兴趣,在美术课题中特别融入了绘本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对活灵活现的美术人物产生深刻的兴趣,能提高他们对美术课的认知,知晓如何把美术运用于生活,学习通过美术物像获得心理感知,从而促进大脑神经元的发展,提升创造力。通过有实体的画具绘本加以实践,提高了学生想象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学生通过美术课堂学习能理解画面或简单文字中传递的主题思想,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乃至价值观和人生观,虽然这些观念还不够定型,但对其一生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学生在美术课堂绘画时,借助作品内容宣泄自身的情感,和绘画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情感投射、情感移入等,这都是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获取情感体验的最佳途径。以模仿绘本画画为例,模仿过程能使人获得愉悦感,这就是积极情绪的体验。他们在模仿绘制绘本时能有身临其境之感,移情于绘画中的角色或场景,并获得某种满足感或体验感,思想在绘画过程中得到升华。
二、任务型教学法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改变了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混合教学为主,授课模式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练习为辅,通过课堂教学,教会学生基本的美术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法的优点是教学内容较系统化,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理论能掌握得较完整,缺点是学生的实践时间较少,导致学生美术学习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任务型教学法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应用可以弥补实践性不足的问题。小学美术教学内容属于基础内容,教学重点是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范围,也要契合课堂理论学习的要求,这样学生在完成任务时就不会因为任务困难而产生畏难情绪。任务型教学法很好地改善了美术教学的课堂模式,难点在于教师对任务的设定要符合学习目标,课前要精心准备任务,并将任务以科学合理的方式分解给学生,让他们在既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任务型教学法本质上也是一种探究性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独立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又能提高学习兴趣,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另外,由于学生心理和生理上不够成熟,其思维方式还未受到固定思维模式限制,因此思维非常活跃,绘画过程中表现出个人辨识度鲜明的缤纷创造力。儿童的创造力是无限的,由于大脑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很强,思想也很灵动,因此小学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把握这一关键时期,设置适合小学阶段认知范围的任务,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任务,开发学生的潜在创造力。
(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学生的创造力是与生俱来的,美术创作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学生在掌握一些美术理论知识后就能进行简单创作。实际上美术创作是熟能生巧的过程,是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激发的一种独特技能。美术是一种美好的语言,是人类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积累的语言形式之一。创作就意味着创新,小学时期的美术学习能启蒙学生的美术创造力,关键还能培养学生感受美、认识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小学美术课堂学习能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特质,拓展他们的精神视野。通过美术作品的创作,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得以加强。例如,教师教给学生图像及物体形体的绘画技巧,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过程中,他们在美术思维方面就会获得美术欣赏的独特性、流畅性和敏锐性,同时也具备一定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变通能力,这样一来美术课堂教学的目标就达到了。
(三)以解决问题为主的任务型课堂教学
任务型教学法的应用是为了解决美术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例如,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和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最关键的是提升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要精心构思教学任务,将任务内容框定在学生的认知范围内,并给学生提供完成任务的学习策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任务,在心理上产生学习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任务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教学法结合在一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任务。例如,教师以小组的形式布置任务,小组内同学可以一起运用绘画创作的发散思维,共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并在小组讨论中商讨绘画的细节问题。
任务型教学实际上就是探究性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过程,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充分体现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发散思维,这种教学法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而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能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这个过程不仅是完成任务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琢磨学习方法,体验美术作品创作的过程。教师及时、中肯、公平的评价能给学生带来较好的自我效能感,同时学生也会产生强烈的自我感悟,更愿意参与任务过程,养成独立思考和情感表达的能力。
(四)绘本案例
绘本通俗而言就是图画本,在英文中叫“picture book”,我国称之为图画读物或小人书。《教育大辞典》中将图画书归为儿童读物的范畴,儿童读物为适合少年儿童阅读、欣赏的文学作品、知识读物(自然科技和文史知识读物)、图画书、连环画、游戏样式读物等的总称。日本知名图画书专家松居直认为,现代的被称为“图画书”的读物,并不是有很多插图的儿童书,而是指一种特定少儿读物形式。所谓“图画书”强调文和图之间有独特的关系,它以飞跃性的、丰富的表现手法,表现单独的文字或图画难以表达的内容。
绘本将图画和文字有机融合为一体,配以鲜艳的色彩和生动的图画,图文并茂,对学生视觉的冲击较大,较好地呈现了图画及文字的主题。看懂图画就能看懂故事,文字只是起到了辅助作用。那些优秀的绘本一般人物形象丰满,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富含情感,学生看绘本时能模仿绘本的绘画构造及色彩,进行临摹创作,在绘画中不仅会获得满足感,也会产生同情、悲伤的情感。在阅读完绘本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模仿性的绘画或手工制作,他们会选取自己喜爱的人物或画面进行绘画,在创作中也会添加自己对人物的情感理解,重新构建和绘本不一样的人物形象。根据美术教育的传统经验,学生都喜欢绘画或涂鸦,涂鸦是一种无意识的绘画。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绘本为蓝本进行仿照绘画,会使得学生体会到美术的乐趣,同时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对绘本人物的喜怒之情,将这些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最终达到通过绘本进行美术教学的目的。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思维发展阶段有较为详细的划分。学前阶段的幼儿思维处于具体形象阶段,即他们的思维是直观的和具体的,需要依靠具体的物件或颜色才能懂得事物表达的内容或含义。这时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和认知能力不完善也不成熟,绘本的产生恰恰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质,将图画和文字有机结合,辅助以鲜明的主题和鲜艳的色彩,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吸引和兴趣。目前很多绘本读物都十分准确地把握住了这个特点,在绘本人物的塑造、故事情节的铺陈、结构安排、构图、版式及装帧设计上,都全面而充分地考虑了儿童的接受心理和阅读趣味。另外,浅显易懂、字体醒目、插图鲜艳都是绘本的明显特征,这些特征都能激发学生模仿绘画的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手工绘本《点点点》能培养学生剪裁、分离、触摸、拼贴等美术能力;将色彩启蒙绘本《颜色大碰撞》应用于课堂,结合三原色、对比色、色差、色层、色调等知识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的色彩感悟力和想象力大幅提升;《了不起的涂鸦》是鼓励学生创作的优秀创意绘本,学生在不拘一格的绘画创新中夯实基本功,飞跃想象力; 引入《玩着玩着看懂名画》系列绘本,与教材的世界绘画史和中国美术史进行对照,增强学生对美的基本鉴赏力,丰富文化知识,让学生理解美术并非空中楼阁, 需要日积月累的练习和对生活、历史、地理、建筑、人文等的细致观察;《0~3岁形状颜色游戏纸板书》虽然是幼儿年龄段的美术绘本,小学阶段同样适用,通过拟人化的色彩形式和动物元素的创设,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领悟生活中处处是美术的真谛;情绪类经典绘本《我的情绪小怪兽》更让学生实现美术进阶,理解色彩、形状、阴影、画风等内容与喜怒哀乐的思想情感之间的关系,了解艺术的核心是情感。在以上绘本教学案例中,教师均布置了不同层次、不同方向的美术任务,实现了任务型教学与传统绘本教学的有机统一,即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趣味性与教学性的协调、教材内容及课外延伸的联系。
三、结语
任务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将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转换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只有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中心位置,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任务型教学法充分尊重了学生学习的意愿,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潜力被有效激发。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主动思考,并根据任务内容提出问题,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应对困难的过程实际就是学生认知和反省的过程,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任务的设定直接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效果。任务型教学就是一种着眼于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创造思维和积极个性的教学模式,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实施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必然有利于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