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赵光炬与昌感崖抗日民主政府
2022-04-29
赵光炬(1914-2012),海南东方市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昌感县委委员、琼崖西南临委委员、昌感县委副书记,昌感崖联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琼崖南区、西南区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共琼崖南区地委书记兼专署专员,琼崖纵队第五总队政委等,2012年2月在海口市逝世。
1939年2月10日,日军7800多人在海南琼山县天尾港强行登陆,当天就占领了海口、府城,之后长驱直入向琼纵深推进。2月14日,日本海军第五舰队攻占了三亚;6月下旬,日军占领了昌江、感恩县城及琼西南的一些重镇。1940年初,中共琼崖西南临委搬迁到赵光炬的家乡英显村,直接领导昌江、感恩两县及琼西南沿海地区的地方武装抗日游击队在敌后展开斗争。
1940年夏,陈克文接任昌感县委书记,赵光炬任昌感县委副书记。同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一文,指出“在抗日时期,我们所建立的政权性质是民族统一战线”。7月,庄田受中共中央派遣从延安到琼崖援助抗战,并于9月初到达琼崖特委驻地。庄田到达琼崖特委后传达了中共中央对琼崖抗战工作的具体指示,其中包括建立以冯白驹为领导核心的一元化琼崖特委集体领导、巩固和扩大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农工商业、征收抗日捐税等指示。
1941年初,昌感县委根据新的抗战形势决定在昌感县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团结广大民众建立统一战线共同抵御日军,动员少数民族参加抗战。并参照赵光炬从琼崖特委美合党校带回的陕北抗日民主政府减租减息文件相关精神,在昌感地区实行减租减息、废除旧债、开展税收。1941年5月,昌感县委在辖区范围内建立了昌江县江南区抗日民主政府,赵光炬担任党代表,这是抗战时期琼崖第一个在少数民族地区成立的抗日民主政权。同年7月,昌感县委成立东方峒民族工作委员会,黎族人士容兴中、文考兴等当选委员,是抗战时期第一个有少数民族参与的抗日统战工作委员会。1941年秋,琼崖抗日独立总队第三支队因战略需要由张开泰率部东调到琼文与万宁地区,主力部队离开了昌感地区。
11月,中共琼崖特委派出巡视团到昌感县委传达琼崖特委第三次执委会精神和决定。特委巡视团与昌感县委共同分析琼崖抗战形势后决定成立昌江县抗日民主政府。
12月,中共昌感县委在大新村召开全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宣告成立昌江县抗日民主政府。县政府实行民主选举,时年26岁的赵光炬当选为县长,文烈当选为副县长。昌江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县长赵光炬与县委共同领导各区抗日民主政权及乡青抗会、妇救会、儿童团等群众团体支持抗日,打恶锄奸,摧毁敌伪维持会。同时,昌感县委(县委书记陈克文)和昌江县抗日民主政府通过各区抗日民主政权发动群众捐钱买枪。很快就买了300多支长短枪,并组织起地方武装队伍。
1942年秋,中共昌感县委在原昌江县东方峒民族工作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少数民族特别区抗日民主政府,黎族人士容中兴担任副区长。
昌感崖抗战时期的“海上轻骑兵”
赵光炬于1942年—1943年任昌感崖联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期间,成立了昌感崖联县抗日民主政府经济队,由周民锋任经济队长。经济队是一支人员不多、武器简陋但作战能力强的地方武装队,自成立之日至抗战结束,主要以木帆船在昌感崖地区(即今昌江、东方、乐东和三亚等市县)沿海的海上、港口和陆地上神出鬼没,专门打击和没收(简称打没)日伪经济物,创造了许多光辉战例,被誉为抗战时期的“海上轻骑兵”。
昌感崖沿海大多是平原地带,物产丰饶。1939年7月日军侵占昌感崖地区后,翌年11月就开采石碌铁矿,1942年修通石碌到八所港铁路,大量铁矿石、木材经此源源不断地被运往日本。侵琼日军为加强对昌感崖地区的管制,在沿海主要村庄和港口都设立了炮楼据点,崖县(今三亚崖城镇)驻有日军重兵,北黎也驻有日军司令部,步、炮、马队1000多人。在这种极为艰苦的抗日战争形势下,筹集军需粮秣成为琼崖特委的一件大事,1940年更是把经济工作提到抗战时期整个工作的第二位。琼崖特委为保证军费开支,专门成立经济委员会开展财经工作。
1942年底,昌感联县抗日民主政府交给经济队的任务主要是出海打没和征收税款,同时配合部队打仗、区乡政府锄奸、收取公粮。要完成这些任务,对人数不多、武器装备不强的经济队来说并非易事。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下,经济队采用了陆海结合的游击战法,依靠盐业工人支持,在海岸线上广设秘密地洞和堡垒户。仅从英显到墩头30多里的海岸线上,就有10多个秘密地洞。在陆地,日军白天“扫荡”,经济队就转入地洞;日军走了,经济队就出动打击敌人。在海上,日舰经常出海巡逻,封锁海岸线,经济队将小船化装成大船,灵活地与敌舰周旋,被当地群众称作“不穿军服的海军”。经济队成员主要是墩头船工人,这些民工在海上斗风浪是好手,但欠缺同敌舰斗争的经验。为此,经济队专门进行海上实战技巧训练,苦练游水突围、船上武术,还苦练靠近并飞夺敌舰的“船舶战”。
昌感崖联县政府成立后,经济队加大打击日伪经济的力度,全力支持琼崖西南部地区抗战,从成立到日军投降的2年多时间里,经济队共打没20多次,击毙日军30多人和缴获一批武器,打没收入超10万元日币,光洋数千元,粮食1300多担,220匹布及烟、肥皂、工业品等物资20余箱和一批鱼货等。经济队还在北起昌江新港、南到三亚的10多个港湾征收业税、商税、船税,共收取超13万元。
陆上奇袭“三井行”
新街墟(今属东方市辖)是当时昌感县经济、文化中心,日军侵琼后,在此地设立了许多公司,仅“三井洋行”就有4间大仓库,是日军的重要物资中心。1943年5月初,昌感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接到情报称三井行仓库装满布匹。当时新街驻有昌江县伪维持会和伪军的一个小分队,和它邻近的北黎、墩头、港门则分驻有日军司令部及分遣队,炮楼岗哨林立,警备森严。昌感县政府派人给琼崖抗日独立总队送情报,要求调遣主力部队配合偷袭三井行。独立总队派遣挺进队50余人作为袭击主力,县委经济队20多人和常备班配合作战。县委还组织200多名自卫队员准备搬运仓库物资。
6月1日晚,各战斗分队准时到达指定地点。为迷惑敌人,经济队队长周民锋等人扮成新街青年和情报员接头。在确认没有重兵防守后,周民锋等人迅速冲向日伪军哨兵,连开两枪将敌哨兵打死。突击队员冲上去把仓库门打开,运输队立即赶到抢运布匹和货物,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将三井行仓库搬空。运输队在撤退时遭到驻守新街据点的日军哨兵开枪射击,事先埋伏的小分队立即还击。驻守北黎村的日军司令部立即增援,驻守墩头据点的日军亦同时向新街扑来,当他们进入到我军伏击圈时遭到迎头痛击。激战约15分钟后,运输队顺利撤出,突击队还纵火将三井行仓库烧毁。
奇袭三井行的胜利,震动了琼西南地区,大长我军志气,大灭日军威风。此次战斗速战速决,我军无一伤亡,缴获急需的600多匹布和一批物资。
海上智斗日伪军
奇袭三井行成功后,日军胆战心惊,集中兵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大“扫荡”。根据上级指示,经济队决定开辟海上新战场。仅1943年6月中旬到7月间,经济队短枪班驾驶小帆船从面前海湾出发,在墩头港至昌化角地区海面,与日军巡逻艇周旋一个多月,打没日军运货船6只,获得大批物资。
1943年6月中旬,经济队8名队员化装成渔民,开到墩头港等候敌船回来。晚上日军运货船从海外驶回,此时风大浪高,经济队小船趁着敌船摇晃之时,神不知鬼不觉地插入敌人船队中,并分别冲上2只敌船。由于波浪声很大,其他船只没有听到喊叫。被经济队夺取的两艘敌船悄悄脱离大队,与经济队的小船一起开走了。
同年下半年,日军加强了“扫荡”和“蚕食”,造成我军粮食补给十分困难,经济队决定海上夺粮。11月底,经济队获悉,北黎日军司令部将从八所海面运回粮食到墩头港。于是,经济队一面派人混入运粮船当船工,一面派人常驻港口了解敌人动态。同时,秘密动员自卫队员和群众,准备将夺来的粮食在1小时内疏散埋藏好。一切准备就绪后,经济队夺粮船于晚上到达墩头港北面,两名“水兵”假装下水捕鱼,慢慢拖着夺粮船插进墩头的小渔船中躲藏好。考虑到此次的实际情况,经济队决定不再采用以前的靠船夺船法,而是采用泅渡夺船、袭击最后两只伪军运粮船的办法。经济队的船在“水兵”的牵引下慢慢移至敌船后,8个“水兵”分为两组,游到伪军船下,趁敌人不注意,突然冲上船去。伪军吓呆了,不敢做声。大家随即扬帆出海,追赶的敌舰看到风浪过大,追了一阵后便放弃追寻。
从1943至1945年期间,赵光炬与昌感崖县委领导的经济队,在沿海各地以小小的木帆船作战,陆海结合、战法多变、时隐时动、飘忽不定。他们实施海上游击战,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提高了昌感崖抗日民主政府在群众中的威望。
(海南史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