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线下融合,探索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2022-04-29王槐珂
王槐珂
【摘要】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课例的实施可巧用线上与线下教学双边并进、互为生长、有机融合的方式,通过线上打卡促读、录播微课导读、线下专题探究深读与交流展示等途径拓宽阅读时空,打破与经典的隔阂,激发阅读兴趣、提升阅读效率,让学生获得性情的涵养、精神的浸润、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线上线下融合;整本书阅读;课例探索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已成为教育教学的常态。尤其是发生新冠疫情以来,互联网线上教学的适时介入,为课堂教学拓宽了新的领域与提供新的思路。未来已至,单一传统的线下教学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变化及应对一切未可预知的因素。在疫情时期,尤其是寒暑假期间,引领学生深度进行整本书阅读,巧用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融合的方式,可拓宽学生的阅读时空,激发阅读兴趣,提升阅读效率。
一、任务驱动,线上打卡
早在1941年,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就对“读整本的书”作了相关的论述,提出“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的观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关于阅读教学的具体建议中特别提出:“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中把“整本书阅读”作为拓展性学习任务群,列为语文六大学习任务群之一。可见,整本书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逐年上升。
整本书阅读是相对于单篇短章课文而言的长篇或多章组合而成的通读全书的个性阅读、专业阅读的过程。它以大语文教育观为风向标,以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宗旨,以激发阅读兴趣、丰富思想感情、涵养高尚志趣、提高审美鉴赏与创造力为目的,致力于培养终身的阅读者。而有限的线下课堂教学时间是很难完成读整本书的阅读任务的。如何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尤其是利用寒暑假时间让学生完整地读一本书,实现有效阅读?教师可与学生共同商量、制定阅读计划,有针对性地在单位时间内给学生布置阅读章节任务,以驱动学生持续阅读,达到整本书阅读的目标。具体做法是:建立班级微信学习群,通过“小程序作业”发布每日阅读任务;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打卡完成,打卡内容为每日的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的形式丰富多样,如概括故事情节、建立人物档案、赏析精彩片段、制作思维导图、撰写阅读感悟等,学生选择其中一种方式完成即可。
如统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推荐的必读名著《朝花夕拾》,其中正文10篇,加上小引、后记共12篇。可每天安排学生读一篇,自由圈点与批注,可概括每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结合自身理解或生活体验写出小感想,或对文本提出疑问,不限字数,拍照上传。
又如阅读小说《水浒传》,可为阅读章节小说的主要人物建立电子档案卡片,每日线上打卡完成一张“人物卡片”,含出处、外貌特征、人物关系、典型事件、人物点评等;或者制作一张与该人物相关的故事情节思维导图,如可结合《智取生辰纲》这一章节内容分别设计杨志之“智”与众好汉之“智”的思维导图。以此达到促读并进一步梳理人物、归纳情节、整体感知书本内容的目的。
为让阅读继续升温,教师还可以开展线上“小说故事会”“小说人物大家谈”“游戏闯关”“抢答竞猜”等阅读激趣活动。如阅读《水浒传》时,可以举办讲故事比赛活动,以“话说水浒英雄”为主题,以腾讯直播课堂或视频会议的形式按照学号顺序每日推选一位学生讲述一位梁山好汉的故事,可从完整性、流畅性、生动性、创新性、吸引力等方面进行评比;可通过“游戏闯关”形式开展阅读活动,如进行人名接力,全体学生接力说出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名字并报上绰号,接不上的学生可罚讲一个梁山好汉的故事或者唱《好汉歌》;也可以通过“抢答竞猜”形式推进阅读,出示英雄人物图片和人物描写语段让学生竞猜他是谁;还可引导学生以制作好的电子“人物卡片”为基础,发挥创意,不限形式,线上开展“水浒人物大家猜”活动。开展丰富多样的线上阅读活动,可谓寓教于乐,打破了与经典作品的隔膜,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了学生的阅读热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氛围。
二、录播微课,导读助力
如果说任务驱动线上打卡是促读层面,那么录播微课进行点拨指导是更进一步的领读、助读层面。在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犹如舵手,也是摆渡人,引领学生一步步走向深度阅读。由此,教师的角色应是深耕者,是领读者,是助读者,更是点拨者,是提升者。在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及时的指引与点拨非常关键,它让阅读有了清晰的目标与方向。
其一,整本书教学过程可以统编教材为依托,通过希沃白板app录播“知识胶囊”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
整本书阅读方法的指导必不可少。引领学生阅读《西游记》时,可结合统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编排的内容《名著导读—<西游记>:精读和跳读》,以《西游记》为示例,运用希沃白板录制关于什么是精读和跳读的读书方法指导的“知识胶囊”。如“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作者用了三个章回的篇幅来讲这个故事,场面宏大,情节曲折,人物个性鲜明,在《西游记》诸多故事中极具代表性,值得精读。而那些无关紧要或内容雷同、情节简单并不精彩的内容可以忽略。结合书本内容,通过方法指导,学生在阅读《西游记》时采取精读和跳读结合的方法,既可节省阅读时间,又能领略文本的精妙之处。
又如可依据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名著导读—<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的专题,通过线上录制“知识胶囊”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圈点批注”这种古人读书常用的传统方法的讲解。可以通过《骆驼祥子》中的精彩选篇,从作品的内容、结构、写作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着手,或展开联想、想象,补充原文内容,或写出心得体会、提出见解,通过批注示例讲解,让学生直观具体地掌握读书的不同方法。通过录制“知识胶囊”微课的形式对重要阅读知识点进行讲解,学生可以在线上重复收看,弥补了线下课堂教学不可反复学习的诸多不足,对整本书阅读的助读大有裨益。
其二,教师在整本书教学过程可以统编教材为依托,通过希沃白板录播“知识胶囊”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阅读文本内容导读。
整本书阅读内容导读十分必要。教师可以录制视频对学生进行导读,按步骤可分为初级导读和深层导读。初级导读为内容整体感知层面,包括作者生平事迹的介绍、写作的背景、作品主要内容、主题思想等,让学生对整本书有个概括的了解。深层导读为专题探究层面,如导读《朝花夕拾》,可围绕专题“少年鲁迅”设计三个主问题:“哪些人影响了少年鲁迅?”“哪些事影响了少年鲁迅?”“哪些物影响了少年鲁迅?”以鲁迅成长过程中对他产生重要影响的人、事、物为切入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打破时空阻隔,由浅入深进行导读。如讲到衍太太这个人物时,可以这样描述:“有这么一个人,她严格管教自己的孩子,却总是怂恿年少无知的你干坏事,假如她看见你吃冰,她一定和蔼地笑着说,‘好,再吃一块。我记着,看谁吃的多。你偶尔去她家玩,她竟然给你看黄色书籍,教唆你去偷家里的钱,如果你拒绝,她就四处造谣说你偷家里的东西……”这样的讲述,让衍太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相信听完导读之后学生再读《琐记》时就不会再有阅读障碍,甚至觉得衍太太似曾相识,就像生活在身边的某一个人,对之多了一层了解与亲近,从而将因时代久远而有疏离感的经典变得接地气又富有生活气息。阅读文本内容导读,便于学生理解作品,利于引导学生深度阅读,促进思维品质的提升,达到化繁难为简易、渐入佳境的阅读功效。
同时,精选网络名家导读视频、经典语段诵读录音或引入电影、戏剧等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整本书阅读中也可起到极好的导读作用。如引领学生阅读《水浒传》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可以插播关于这一情节的短视频,在视听体验中感知鲁提辖嫉恶如仇、粗中有细、除暴安良的鲜活形象。通过图像、文字、声音、动漫等介入,带着学生观书、听书,让阅读变得立体可感、生动有趣。
三、线下探究,交流展示
线上学习在现场感和沟通互动性上均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共读整本书只有将线上与线下有机融合才能将阅读走向纵深,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中受益。如果说线上促读是阅读的初级阶段,达到的目标是对阅读文本内容的整体感知,那么教师的线上导读则是促读的一种催化,是助读的一个过程,而线下专题探究阅读与交流分享则属于个性阅读、专业阅读、深度阅读的过程。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编写“名著导读”专题的内容一般由“读书方法指导”“专题探究”“精彩选段”“自主阅读推荐”四部分组成。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时可以充分借助教材,进一步整合、提炼、创新,从具体学情出发,因材施教,选取适合学生的阅读内容及阅读策略。整本书阅读教学通过线上阅读、云端阅读的形式可实现促读、助读的目的,驱使学生带着目标任务读完整本书。而线下教学有利于阅读的互动、观点的交流、专题的研讨、问题的探究,可谓是线上教学的延伸、拓展和提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特别提出:“每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探索个性化阅读方法,分享阅读感受,开展专题探究,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感受经典名著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整本书阅读线下教学可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专题探究阅读任务并在班上进行分享、交流、展示。例如线上打卡完成《朝花夕拾》的阅读后,教师可抛出几个专题供学生选择。如专题一:鲁迅的童年;专题二: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专题三: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一个小组围绕一个专题进行合作探究。教师提供的专题仅供参考,根据阅读体验与兴趣的不同,每个小组也可自主设计探究专题,并合作完成一篇读书报告,共同制作PPT,参与班里举行的读书会,一起分享阅读体验和探究成果。专题探究式阅读有利于倡导共读、互读、助读的合作学习形式,它是面对面的对话,是情感的传递,是精神的交流,是思想的碰撞,是才情的释放,可将浅层阅读推向个性阅读,达到体验加深的效果。
同时,表演也是提升阅读体验的一个重要途径,更是线下读书分享会最受学生欢迎的环节。如共读《简·爱》,可组织学生围绕“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这一专题展开讨论,进行思想的交锋,再将小说中的情节“久别重逢”改编为话剧。小组合作,自编自导,本色出演,全情投入,充分体会人物的悲欢离合,感受“人的最美好的生活是获得尊严和平等的爱”这一主题。而为了避免表演流于形式,教师还可让学生改编、续编,创造性地发展故事情节,或发挥想象适当增减对话。表演是阅读内化的再现,是独特的情感体验与表达。编排课本剧,形式新颖,生动活泼,深受学生喜爱。线下读书交流展示中的表演环节往往是高潮部分,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苏霍姆林斯基提倡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文娱活动。我国教育家陶行知也主张美育,奉行“知情意合一”的教育。表演是一种艺术教育形式,把表演贯穿于整本书阅读,是独特的体验,是阅读的提升,是鉴赏的迁移,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可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可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升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可谓一举多得。如本人执教的学生在表演《智取生辰纲》课本剧时,无论是配乐、道具、服饰、扮相、对白还是演技都极有现场感、情境性和创造性,表现出极高的表演天赋和艺术修养,让人耳目一新,超乎预期效果。而如此丰富的视听体验唯有亲临现场才能充分感受。因此,线下与线上双边并进、互为生长,可让整本书阅读更饱满、更多彩。
此外,整本书阅读不仅应该关注目标的设定、过程的实施,还应该关注评价标准的构建。除了有趣的导读外,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阅读,教师应善于利用有效的评价机制来激活阅读的进程、提升阅读的品质。北京师范大学吴欣歆教授认为:“整本书阅读的评价目的为判断、推进和内化,即判断学生现有的阅读水平,借助明确清晰的评价标准推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在此过程中实现评价的内化,让学生带着明确的标准开启未来的阅读。”建构多样性及灵活性的阅读评价体系不仅可以检测阅读效果,还能让学生对整本书的阅读有了更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对阅读起到指引、提升和推进的作用。由此,线上线下融合,倡导多元的阅读评价方式,跟进多维度的整本书阅读的评价标准,既有统一的评价标准,也关注学生差异的分层,包括考试化评价、表现性评价及激励性评价,发现问题及时跟踪改进,可让阅读走向完整及深度。
网络信息技术正开启未来教育。经典常读常新,读者无疆,线上线下融合,共读一本书,通过线上打卡促读、录播微课导读、线下专题探究深读与交流展示等途径,不仅让阅读教学超越时空,走进更广阔的天地,更让学生打破与经典的隔阂,在个性阅读、深度阅读中获得性情的涵养、精神的浸润、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倪岗.中学整本书阅读课程实施策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
[4]张晓兵.整本书思辨阅读—朝花夕拾[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