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里的手艺人
2022-04-29
“白塔的木匠,五屯的画匠。”这是在西北广为流传的一句俗语,这句俗语中的白塔是指甘肃省永靖县的白塔寺川。在西北地区,很多省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如青海塔尔寺、四川拉茂寺和甘肃拉卜楞寺及五泉山的一些寺观等,均为白塔木匠所建。他们所掌握的古建筑修复工艺,在2014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胥氏代有名匠,其先祖胥步山于明代初期从陕西迁居永靖县白塔寺川胥塬村,是大师级人物,其记述的建筑日志流传至今,可谓胥氏建筑宝典。胥元明作为胥氏古建的第七代传人,他带领的工程队因修复了敦煌月牙泉建筑群、敦煌山庄建筑群、阳关建筑群等而远近闻名。
“当一名木匠,最重要就是诚信、刻苦、勤劳。”胥元明用一句话诠释了工匠精神。高中毕业之后,胥元明师从堂兄胥德辉。1980年,胥德辉成立了临夏县古典工程队,胥元明作为工程队唯一的文化人而受到了器重,把他作为工程队的技术骨干来培养,倾囊相授,尽得木工技艺的精髓。
1988年,永靖县成立古典建筑工程队,胥元明敏锐地意识到机会来了,便组建一支小队,被编为四0四处。1991年,敦煌月牙泉古建筑修复工程启动,他的小队被聘为施工队。因为建筑为仿唐式,与他们经常修建的明清建筑差异较大,而当时国内仿唐式的建筑很少,只有山西五台山和敦煌莫高窟,可借鉴的资料实在太少。鉴于这个原因,原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派设计师邓延复到国外进行观摩学习,回来后对胥元明等人进行培训。胥元明等人凭借扎实的古建筑功力,圆满完成了敦煌月牙泉古建筑的修复工程。该建筑作为甘肃旅游的地标性建筑,建筑图案被放置在敦煌旅游书册及甘肃省政府官网的明显位置。“那是我第一次正式学习古建筑技术,得到了邓设计师的指点,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建筑修复后,被大家夸赞唐代风格十足。”胥元明说道。
“师傅是给你捅窗户纸的,技术的提升还要靠自己的悟性。”这是胥元明对自己学艺之路的总结。胥元明当学徒的时候,20多人只有一个师傅,都是一边实践一边学。“每天晚上,跟师傅坐在一起,喝着茶,聊着天,说得最多的是木雕方面的事。跑得勤了,听得多了,悟得多了,明白的也就多了。”胥元明说道。
白塔木匠独具特色的古典建筑木工技艺,是历代工匠集体智慧的结晶,尤其是他们创造的藏汉结合、回汉结合的古典建筑以及“无梁殿”“天落伞”“凤凰展翅”“一点落地”等建筑造型,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建筑形式,而且以独一无二的显著特色,在西北乃至华夏建筑史上闪耀着炫目的光芒。
“九五分六”“寸三二寸三陆,棱在面前”“五九顶九五,八五两边分”“雕刻龙的时候,掌握三点:嘴张破、身拱破、爪子捏破”……虽然没有文字记载,但木匠们凭着口耳相传的方式,将一些木雕技艺传承至今。
“雕刻的技术是有一定限度的,但艺术是没有限度的。”这是胥元明时常对自己说的一句话,也是他现在所追求的。他认为,中国古建筑文化有几千年的历史,其文化精髓大多流传于民间,工艺绝技掌握在工匠之手,要把这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是大家的责任和义务。为了提升自己的技艺,他先后參加了由原文化部主办、北京建筑大学承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修班及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举办的建筑彩绘研修班。如今,他准备在永靖县成立一个非遗传承基地,用来培养木雕传承人。
胥元明用自己的建筑足迹,诠释了工匠精神:既是一种心无旁骛、志如磐石、锲而不舍的技术追求,也是一种严谨细致、敢于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品格。2016年12月,胥元明被中国民间文物传世工程组织委员会、中国全联民间文物艺术品商会、中国古玩研究院及美国洛杉矶亚太艺术馆授予“中国古建筑保护工匠名师”的荣誉称号。